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绘者:吴浚铭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作者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想到王昌龄跋涉之苦的画面。诗中以杨花、子规和明月寄思来表示关怀安慰。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图中第一部分概括为写景,以图“杨花”和“子规”(杜鹃)来表示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其实指的是柳絮,但是不太好记忆,所以在这里画了一棵开花的树,飘落着花朵,更便于我快速回忆。撷取的杨花、子规这两种意象,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愁,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伤感的气氛。第二部分概括为事件,以图“官帽”来表示诗中“闻道龙标”,以图“五溪”来表示诗中“过五溪”。诗中的第二句叙事,得知你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去时要经过五溪(行程艰难)。第三个部分概括为抒情,以图“信封装着一颗破碎的心、一轮明月、一个人和房子、路标”来表示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陪伴你一同到夜郎以西之地吧。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同情、思念和关怀。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朝

绘者:邓国豪

这幅导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涉及作者马致远的相关知识考点,第二部分是记忆内容,提炼文中核心关键词并赋予图像语言辅助记忆,第四部分结构把全篇内容分为景和情两方面,帮助理清结构,把握逻辑。

重点要说明的是第三部分“写作手法”。这首小令文字非常精练,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5句,28个字,既不夸张,也没用典故,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可谓是言简义丰。作者将很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了动与静、明与暗的相互映衬。景色与情思相融,有形的可感的景色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融为一体,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朝代]唐朝

绘者:邓国豪

很多人会问,中心图为什么画了一条鱼呢?那是根据这首诗的题目来画的。因为这首诗的别名和诗中的事件都与“江南”有关,而在江南比较出名的就是鱼,所以,我画了一条金鱼在中心图上,而后面的青山就是“北固山”,小船代表“次”,停宿。

在这幅图中分了四条大纲主干,分别是常识、创作背景、白话译文和写作特点。下面重点来分享下写作特点这部分:

1.结构清晰。整首诗可以概括为3个部分,首联点题,写的是旅途;颔联和颈联写的是景观;尾联表达了思乡之情。

2.立意新颖。颈联中“生”“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3.借物抒情。在尾联,借用“鸿雁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归雁”这些具有强烈思想意味的词语,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感伤。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绘者:胡雨凡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绘制的是诗人隐居在自然风光优美的乡村,呈现出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整幅思维导图分为四个部分:位置、风景、主题、介绍。

第一部分:位置。大部分用图像语言表达原文内容。结庐是建造房舍的意思,所以画了一所房子,“而无车马喧”直接用小插图表示。诗人虽然深处人境(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第二分支这两句采用了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所以画了个问号。“心远地自偏”画了表方向的箭头和一颗远离的红心。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这里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名句,用小插图表示相应含义,非常直观明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第三部分:主题。这首诗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风景画),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坚定归隐的人生追求以及隐居的喜悦之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第四部分:介绍。这部分从作者、背景、出处三方面展开,有助于对原文的深入理解。

赤壁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分析的是唐代杜牧的《赤壁》。

这张导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叙事,第二部分为议论。

第一部分叙事,主要围绕“戟”,这个“戟”有三个动态“折”“未销”“磨洗”,它们属于并列关系。诗人磨洗折戟后认出是“前朝之物”,由此触景生情,感慨良多,引发下文。总的来说,诗人借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

第二部分议论,诗人以小见大,围绕东风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没有东风,那么周郎和二乔会是怎样的结局?所以导图中由东风发散出两个分支,一个是周郎,一个是二乔。假如赤壁之战中没有刮起东风,那么周郎战败,二乔被锁铜雀台。以小见大,表明了机遇的重要性;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很好地展现了诗的图景:诗人途经战场,捡到一个折断了的戟,拿起折戟诗人思绪万千,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东风”,图中用一个鼓劲儿吹风的风婆婆图像表示东风。

所以看着中心图,再根据线条两大部分梳理的诗句的逻辑关系,就很好记忆这首古诗了。

绘者:李燕玲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以河流、赤壁、沙石等自然元素和诗人独步江畔仰望天际,来表达咏史抒怀的意境,诗名“赤壁”亦嵌在石壁中以便自然地融入画面。

全诗四句分两个部分。前两句根据主要内容巧妙地将大纲主干画为沉沙断戟,暗示赤壁曾为古战场,其手法为“借物”,分支分别拟写“折戟”“磨洗”两个关键词。

后两句画铜雀台表示假想结果,以史用典,其手法简约为“咏史”,分支画周瑜的军旗猎猎,提取关键词“东风”,画柳条新芽暗示“春深”,提取关键词“二乔”。这些图所构成的内容与关键词互为补充,很好地表达了诗句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以小见大,含蓄蕴藉。诗从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写起,不直言战争胜负,而是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醒。这首诗紧扣历史事件,将对历史兴衰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尤其是英雄与美人互相映衬,设想奇特,手法新奇,内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朝

绘者:胡桓嘉

中心图是由鱼、海浪、云朵、风车、飞鸟构成的,小人儿的表情看上去像要哭但又忍住不哭出来的样子,也都是为了更符合作者创作这篇词的中心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重点讲述第二部分:文本的内容。分为上阕和下阕。

上阕的第一个图像中,海浪和云朵相连接,表示“天接云涛连晓雾”;转动的星星、风车和浪上的小船表示“流星欲转千帆舞”。第二个图像中,一个正在睡觉的小人儿梦见自己的灵魂到了一座房子外,“仿佛梦魂归帝所”。第三个图像中,一朵云正在殷切地询问方位(一个里面带有问号的位置符号)旁边又有一个小人听见了这句话,表示“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至此,上阕的内容用图像语言清晰呈现。

下阕的第一个图像是一个正在说话的人,他张开嘴巴说:“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个嘴巴上画了叉的小人儿、夕阳和嘴巴里面的感叹号以及表示“无穷多”的“∞”合在一起)。第二个图像中展翅飞翔的鸟和刮起的风表示“九万里风鹏正举”。第三个图像中,依旧有风,还有被风吹得要转动的小船。在它的旁边画有箭头,指向三座山。同时还画有一个被划去的暂停符号,表示“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手法部分,这个被画上了叉的嘴巴里面画着感叹号的小人儿表示被化用为“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画有位置符号和太阳的图像则表示被化用为“我报路长嗟日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绘者:郑佳烨

创作思路:这幅思维导图是以词人自身的视角和举动来进行分类绘制的。

第一部分:写梦中所见之景,大纲主干画了只“眼睛”代表所见;内容分支上两箭头围转成一个圆,表示“转”。

第二部分:写词人想象自己(用“大脑”表示)原本来自天上,现在又将回到天帝身边。内容分支上的皇冠和房子,表示“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帝所”;嘴巴里含着个天字,表示“天语”。

第三部分:写出词人的怨嗟与感慨,大纲主干画了张“嘴”表示怨。以“!!”表示“惊人”。

第四部分:运用了典故,所以大纲主干画了本书,内容分支那艘带风的船即“蓬舟”,如飞蓬乘风般轻快的船。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绘者:许家瑜

沙漠、孤城、落日、狼烟和一辆飞驰的马车构成了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出使边关是主题,因而是画面的主体。孤城、落日、狼烟都是诗中的意象,共同渲染了气势雄伟的大漠风光。首联写的是“边防慰问”,一车一马表示“单车”,使臣向守将发放物品表示“问边”即边关慰问。“属国”用居延国君臣服大唐国君来表示,居延则用城门上书写“居延”来表示。通过这样的图就可以明白属国的含义。颔联“借景抒情”,飘飞的蓬草表示“征蓬”,借以表达身世浮沉之感。“汉塞”用写着“汉”字的城墙表示。“归雁”画了一只大雁,借以表达思乡之情。“胡天”则用蒙古包和云朵表示。颈联描绘“塞外风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在萧关碰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骑马的侦察兵为“候骑”,“都护”是官名,画了将军的头像来代表。“燕然”是燕然山,借指最前线。整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塞外景象堪称千古名句。

庭中有奇树

[朝代]东汉

绘者:胡桓嘉

这张图的中心图灵感来自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如上图所示)

毕竟诗中所描述的只是“奇树”,而不是什么具体的植物。将开花的树抽象化或许更能符合作者的描述吧。这棵“树”上的黄色、蓝色、粉色、绿色的色块分别代表了枝干、透过枝叶缝隙看见的天空、花和叶。明亮的色彩给人以春天般温暖舒适的感觉。背景的蓝绿色渐变代表草地向天空渐变的样子。这首诗的主要层次可以分为视觉、触觉、嗅觉及心理活动(感觉)四个层次。

第一个大纲主干内用了一些眼睛来装饰,表示“视觉”。图中的栅栏表示“庭中”,“1.3.5”表示“奇数”,读音近于“奇树”。其下枝繁叶茂,繁花盛开的树木表示“绿叶发华滋”。

第二个大纲主干是“触觉”层次。一只手拿着花表示“攀条折其荣”;长着翅膀的快递包裹指向一个小人表示“将以遗所思”。

第三个大纲主干是一只手拿着一束花,表示“嗅觉”。袖子里掉出一些细碎的花瓣的图像表示“馨香盈怀袖”,而其下两个位置图标以及表示无限的符号则说明了路远。最后一个大纲主干则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荷花和跪着的人表示“此物何足贵”,“何足贵”想象成“荷花和下跪的人”。“抱住自己且表情悲伤的爱心”表示“但感别经时”。

绘者:胡桓嘉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画有一棵缠绕着藤蔓,开满了花的树。这既可以是诗中的“奇树”,也可以是《诗经》中祝贺新婚,表达男女感情深厚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的树与藤。春暖花开的时节,蝴蝶纷飞,将不可见的芬芳可视化(这或许又与“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典故有那么些联系吧)。但思妇折花,馨香盈怀袖却无法赠给思念的人。

第一个大纲主干画的是一具有“十九手”的“古尸”(与古诗十九首谐音)。

第二个大纲主干上“嘉木”处画了一株桂花树,因为《吕氏春秋》中就有写过:“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而“嘉”在《新华字典》中,又有“美好”“赞美”的意思,所以“嘉木”倒是可以近似于桂树了。

第三个大纲主干主要在将原文的信息图像化。第一幅图是画的开花的树,即表示“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第二幅图画的是一只手上抓着一枝花,表示“攀条折其荣”,上面还有一个箭头指向一个正在思考的小人,表示“将以遗所思。”第三幅图画的是一只手伸出袖子,袖子里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衣袖上的两个位置图标相连接以表示路程。弯曲的连线则表示路程遥远。第四幅图上画有荷花、足球和钱币,下方流淌的水流有象征着滚滚东流的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四个大纲主干画了一只眼睛的一朵夕颜(也就是月光花)表示赏析。眼睛的眼角、眉毛向下,透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夕颜又有与昙花相似的特性,只在夜里开花且花期短暂,美好却易逝。蓝色又常与愁绪相联系,这些都与古诗情感中的“愁”相扣,或许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含蓄且不尽”的愁吧。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朝

绘者:张姝瑞

本篇为五言律诗,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依题目所示的地点“破山寺”和其“后禅院”,直观地绘制出两者在空间上的、立体的前后关系,并用带有五官的箭头娃娃连接“破山寺”之下的小鸟规定出中心图大小,营造出上山下山循环往复的运动感。抓住其“破”的特点增添补丁的细节,对比塑造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差异,突出前者,往后虚化。因为“寺”具有浓烈的色彩,诗的题目便使用黑色;又因其为题壁诗,故将字体稍加连笔;添加“後”(即“后”)这一细节,为中心图添色。

本诗开门见山,静美的画面直接映入眼帘:清晨时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照亮了古寺的砖瓦。高耸入空的山林葱茏翠绿,花木馥郁的深处藏着僧侣的禅房,只有一条曲折的小道通向这幽深之处。蓬茸之上有活泼的鸟儿自由自在,之下有清澈见底的水潭洁净空明,令人心旷神怡。万籁俱寂之下,晨钟响起,悠长而又洪亮。

作者构思巧妙,四联诗句各有精妙。前三联直接白描构景,兴许是借了马良的妙笔,绘出了幽静禅意的画卷,使读者也仿佛进入了那山光无限好,郁郁葱葱的和谐画卷;首联的远景拉近镜头结合颔联,由下仰视的“初日下的高林”的图像迎合着由远及近的视野,空间感塑造得轻描淡写;颈联的对仗,以动衬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直入人心,令人心静更令人心动,就像那捂着心口的、粉扑扑的小人儿。尾联视听结合,那本空寂的山林中悠悠回响的钟声让山林更加清迥、旷远。通过钟形的大纲主干和谐音绘制的小插图(鱼敲钟),强调了那悠悠钟鸣,好像见到图像耳边就会有余音似的。

首联:从整体上描绘了古寺的风貌:它在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显得非常宁静、安谧。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静”字。颔联:写后禅院环境幽深,景色幽静迷人。“禅房”照应题目中的“后禅院”。颈联:紧接上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尾联进一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同时也写出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诗人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首联巧用流水对,所谓“高林”,没有足够高的尺怎么测量?用幽默的图像化来配合思维转动的情趣,答:缩小就好。因首联用了流水对,而颔联不对仗,这种变通手法,称为“偷春格”,是故意突破格律而为之,就像不该开花的树开了花一样。颔联同样没有刻意对仗,自然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中旨趣,就如那自顾自生长的竹子,各有不同地长在那里,却和谐如一;颈联因为首联中初升的太阳,带来的阳光反射了中心图中寺庙的红色,主干和分支也就呈现出红色;主旨部分的“隐逸”一词的插图,是树下“引壶觞以自酌”的小人儿,联想到以隐居田园而深入人心的陶渊明,也许更能体现出自然之美对于人的吸引力吧,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从烟火气中脱身,转而投入自然的怀抱呢?

行路难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李白举杯喝酒的情形,身后是大海,船帆上写有“乘风破浪”四个字。这首诗先描绘了“饯行”的场景。

第一部分:饯行。前两句写了宴席规格之高。黄色的酒杯代表“金樽”,青花瓷酒壶寓意“清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高。白色的盘子指代“玉盘”,用一盘鱼表示“珍馐”,即珍贵的食物。”“直”是价值的意思,用直尺谐音表示。钱用内圆外方的铜钱表示。放下杯子即“停杯”,扔掉筷子即“投箸”,不能食。拔出宝剑。向四周看,即“四顾”,心茫然,不知所措。

第二部分:苦闷。接下来诗人写了自己的苦闷心情。“欲渡黄河冰塞川”,“渡”用一只小舟表示,黄河用几字形河流表示。“将登太行雪满山”用登山的画面表示,用山头白雪表示“雪满山”。

第三部分:愿望。用两个典故写了自己的愿望,一是姜太公碧溪钓鱼,这里“碧溪”用绿色河流表示;二是伊尹梦见乘船从日月边经过。

第四部分:呼唤。表达诗人的呼唤,“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导航定位表示。

第五部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心图即可直观表达,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绘者:刘梅艳

这是一张赏析类的导图,赏析的是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这张导图的中心图想到了诗人潇洒半坐、举杯畅饮的画面。

这张导图从五个部分来赏析《水调歌头》,分别是简介、情感、字词、写作特点、整理。

简介部分分别介绍了作者和诗词的创作背景。

情感部分是根据词的结构来分析的,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表达了身世之感、思想矛盾和乐观心态。下阕主要表达了思弟之情、自我安慰和豁达乐观。

字词部分主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扫除文字障碍,搞清字词含义。

写作特点的部分,为了保持大纲主干关键词字数的统一,把“写作”融入图像中。《水调歌头》有两大写作特点:步步设疑和借景抒情。步步设疑中通过一个字“问”,问天、问月、问人生。借景抒情中以月成景、由月生情、以月明理。

导图的最后一部分是“整理”,整理月亮的诗词,画了一个标有“月”字的文件盒来表达大纲主干的意思。月之诗也进行了分类:婉约类、豪放类、感慨类。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朝

绘者:吕宏佳

这首诗的中心图部分画了一介书生骑着一匹马早早出行,整日漂泊在外。全文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句句在写黎明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整幅思维导图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简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第一部分:简介。温庭筠的最高成就是描写女子的花间词,精通音律,因对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为“温韦”,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温李”。四十八岁才做官县尉,久困科场,又因恃才傲物,喜讽刺权贵,屡试不第,所以终生不得志。这首诗除了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外,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叠加。

第二部分:首联。初生的太阳刚刚露出地面,抒情主人公就出发了。马车的铃声叮当作响,身未动就开始思念故乡,透露着悲伤之情。

第三部分:颔联。此联是流传千古的有名之句,特点在于意象叠加。不仅“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可以构成抒情的意象,而且“月”“霜”也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增强了读者的视觉想象能力。

第四部分:颈联。除了用意象叠加的手法泛写行路之景,诗人还具体描绘了两个场景。槲叶干枯留在树枝上,落在山路间。枳花开放,天亮前好似太阳的光芒照在驿墙之上。

第五部分:尾联。早行之景让诗人想起昨夜梦中的故乡,进而抒发早行之情。回塘水暖,野鸭与大雁正在此嬉戏,而自己却在路途中奔波。梦中故乡的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对比鲜明,早行之“景”与“情”完美融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绘者:周娅楠

这是一篇图文结合的导图,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上阕:描写军旅生活:秋天的某一天,在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醉里”画了一个酒坛子和一个碗;“挑灯”中的灯字,用了一盏灯来代替方便记忆,“挑灯”点出时间,“看剑”二字便用一把宝剑和一只眼睛来代替,表明雄心。“醉里挑灯看剑”,表明词人对恢复北方失地的念念不忘。“梦里”画了一个正在睡觉的小人儿;“吹角”分别画了一个吹气球的小人儿和一个牛角;“连营”是指军营的意思,军营中一般都是用帐篷来代替住宿,所以就画了几个帐篷。“分麾下炙”是指把烤肉分享给部下。一个分开的苹果代替了“分”的意思,而“炙”使用了一块肉来代替。“五十弦翻”中“翻”是指演奏的意思,所以画了一个古琴;“塞外声”中“声”既可以指声音,也可以指战歌,所以用影像代替;“沙场秋点兵”秋字是指秋天,便用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枫叶来代替。壮志未酬的词人借酒消愁,恍惚中仿佛回到当年战斗的情景。整个场面激烈且壮观,营造了雄浑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希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江山的宏伟愿望。

下阕:描写跃马挽弓的战斗场面以及收复北方失地的畅想,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第一句是指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为了便于记忆,“飞快”二字便画了一个正在快速奔跑的小人儿。第二句的意思是弓箭的声音像惊雷一样,“弓”画了一把弓箭,“弦”联想到了古琴。“了却君王天下事”,“君王”画了一个皇帝,“天下”画了天空中的太阳和云朵和一个向下的箭头。“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前”和“身后”为并列关系;“可怜白发生”,“白发”画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战斗激烈,而南宋朝廷却腐败无能,想报效朝廷为国立功,而这个愿望却难以实现,词人壮志难酬只能写词抒发心中的苦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绘者:董新秀

这幅导图是从赏析角度来绘制的。全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词中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上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下阕则怀古寄豪情。融典故人词,毫无斧凿印迹,寄情委婉深沉,与典故合而为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中心图:想象辛弃疾在北固楼处,感慨并写下了这首如此豪放的词。这首词的气魄阔大,所以画了作者想象的画面,手握长剑思索着战事。

结构:分别从简介、情感、写作手法、语言及将自己所学内化到作文写作中的想法展开的!

第一部分:简介。简单记录了本词的背景内容。若想很好地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势必要了解其写作背景,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心境。

第二部分:情感。从感叹、赞扬、讽刺、爱国和期盼几个方面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部分:写作手法。将词中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引典托情”提炼出来,以便学习。其中引典托情,如“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心中的无限愁思和感慨,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水。

第四部分:语言。是从语言的方面去分析,作者是用到哪些词语去表达自己情感的!这些词用得精准而又意味深长。

第五部分:从内化所学知识的角度,去学习作者着笔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