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也是本词吟咏的主要内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北方严冬的景象,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登高望远,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由西到东,再不见滔滔的洪波。在大雪的覆盖下,那连绵起伏、蜿蜒夭矫的群山,犹如银色的长蛇在飞舞,那高低绵亘、丘陵起伏的高原,宛若白色的群象在奔驰,似乎要同老天比个高低。等到雪霁天晴,红艳艳的太阳照着白皑皑的雪野,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祖国的山河好像一位披红着素的少女,显得格外娇艳美丽。

祖国的江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争相倾倒。可惜的是,史称宏图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虽有历史武功,但文采(文治)方面也稍稍有些欠缺。至于被称为一代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更是只会挽起弓来射射大雕。以往的英雄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全都远去了,真正称得起英雄人物的,还得看今天(的无产阶级)。

绘者:魏一烽

整幅导图分为四个部分:总写雪景、具体实景、想象虚景、承上启下、评古今人物。

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写,总写雪景。概括了北国的壮丽雪景。“概括”一词用“倒扣着的锅”表示,北国画了个城堡,上面写了N。这一部分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这两句写寒冬雪景,一写大地,一写天空,这就涵盖了整个空间,其中“雪飘”点题,是主,“冰封”是衬,为下文“惟余莽莽”几句伏笔。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实景,是作者对景物的具体刻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是动态描写,化静为动。说“山”在“舞”、“原”在“驰”,传神地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得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第三部分是想象虚景,用虚线画了一支笔代表虚写的意思,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分外”画了张100分的卷子,“妖娆”中“妖”谐音为“药”,画了个药瓶。

第四部分是承上启下,由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画了个木船代表承载的意思。“多娇”画了个辣椒表示,印象更加深刻。“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做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词人的远大抱负。这一过渡使得全词浑然一体。

第五部分是评古代帝王,抒词人抱负,画了个语言符号里面加了个小人。其实这一部分包含两层,原本应当分为两个部分的,最后两句是全文主旨句,应当另起一主干,因为也是作者对英雄做派的一种论述,所以将两部分合在一起。“惜”字总领下面评论历代英雄人物的句子,引出了历史上无数英雄的五位典型代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以高屋建瓴的气势,狂放有节、较为客观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功过。“俱往矣”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词人所处的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事业。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大多咏叹世路艰难、贫困孤苦的处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放下酒杯和筷子,(面对美酒佳肴)却吃不下去,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里却若有所失。想渡过黄河,坚冰却堵塞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遍布高山。想(像姜尚那样)闲暇在碧溪边上垂钓,忽然又想(像伊尹那样)在梦中乘船从太阳边上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啊,岔路多啊,如今身处何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终将到来,(到那时)将扬起高高的帆远渡茫茫大海。

绘者:贲威翔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中年时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荣华。首句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朋友得知李白要离开的消息,出于惜才与不舍,特为其设下宴席邀其同享美酒佳肴,场面荣华壮丽,但分别在即,却无心品味这美酒佳肴,于是用“荣华”来概括。

第二部分:悲凄。写李白由于心中不快而难食难饮,“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不仅与前文的荣华形成对比,而且是与我们印象中一贯的豪气充云天的李白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他的忧郁,表现出他处境的悲凄,所以用“悲凄”来概括。

第三部分:凄凉。写的是李白的想象,他想渡黄河,但是冰冻住了河川;想登太行山,但是雪封住了山路。在此,黄河与太行分别指政治仕途和人生理想,相辅相成。也正是此诗的情绪最低点,于是用“凄凉”来概括。

第四部分:美好。第四句便开始情绪向上的转折点,诗人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所以用“美好”来概括。“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太公未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第五部分:感叹。第五句是诗人感叹通往成功的道路曲折坎坷,自然用“感叹”来概括。

第六部分:坚定。这里是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也是全诗情绪的最高点,诗人坚信,他终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幅导图中,黑色线条上标有色块的关键词是绘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延伸出的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朝

“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扬州”,相逢的地点;“赠”指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巴山楚水是荒远凄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贬谪在那里。回到家乡,已是物是人非,许多老朋友已去世,现在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像烂柯人一样归乡后,家乡已经沧海桑田。沉舟旁边还有千千万万艘船竞相向远方出发,枯树前面还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这首诗,暂且凭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绘者:肖雄辉

这幅导图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该诗的知识考点:文学常识、赏析、情文结合、结构脉络。

第一个考点:文学常识,有关作者和古诗的信息。这首七言律诗是一首酬答诗,是刘禹锡回赠给白居易的。

第二个考点:赏析,有关背景和抒发的情感。全诗讲的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事情,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酬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愤激和不平,刘禹锡便写了此诗来酬答他。

第三个考点:情文结合,也就是把文章内容和情感相结合,分别从首颔颈尾四联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与对应的诗句。诗的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的基础上,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和“烂柯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晋人王质),诗人借助前一典故,表达了对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借助后一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诗的尾联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第四个考点:结构脉络。首联叙事,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贬谪生活,概述自己被贬谪、遭遗弃的境遇:“巴山楚水”概括诗人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二十三年”概括贬官时间之长。颔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事变迁,“怀旧”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到乡”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颈联写景,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颂千古的警句,预示发展前景,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抒情,与友乐观共勉,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这部分四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点对应的是第三部分的“首颔颈尾”四联,既保留了关联性,又精简了关键词。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年的中秋节,我欢畅痛饮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阕词,兼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里,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那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是根据这阕词的结构划分成了三大部分:小序、把酒问天和怀人问月。

小序部分概括出了两个动词:饮和怀,在饮的部分交代了中秋饮酒达旦,作《水调歌头》;怀的是弟弟子由。

把酒问天的部分总结出三个动词:问、欲、舞。其中,问谁?问青天,问的是几时和何年。欲的后面都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全部使用了图像语言表达,其中“又恐琼楼玉宇”是把一块玉镯拟人化,让它表现出惊恐害怕的表情。

怀人问月的部分主要是诗人抒**怀,所以用了四个带“心”的字:思、怨、慰、愿。用了很多的图像语言表达诗词的意思。“古难全”用了谐音法,一个鼓打出重重的一拳,是往南打出的一拳。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是在思维导图的逻辑架构建立起来后敲定的,虽然中心图是脑海中对中心主题第一印象的体现,但是在绘制古诗文导图时总想深入感受意境后再确定的深刻印象图,因为有的古诗文的题目只是一个词牌名,比如《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

《水调歌头》讲述的是诗人苏轼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叹政治失意,思兄弟六年未聚,感人生悲欢离合,愿千里长久婵娟。酒干再斟满,苏轼把酒问月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中秋节的明月又大又圆,月光洒在诗人举起的酒杯里,洒在诗人惆怅的脸上。明月中的广寒宫让诗人思绪万千……为了体现诗人与明月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高高远远的距离,在明月中还添上了几片云朵。这个中心图就是对《水调歌头》的深刻印象。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更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已不存在,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平息。

绘者:吕宏佳

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导致兄弟离散的五言律诗。中心图画出杜甫忧郁的表情,大诗人静静地坐在石头上,忧思国家与人民的前途与命运。抬头仰望,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也安详地注视他。弟兄难以相见,只有托明月遥寄千里的相思。

整幅思维导图分为四部分:手法、作者、景色和情感。首联与颔联写战争之景,颈联与尾联抒兄弟之情。

第一部分:手法。内容上诗人借戍楼的鼓声、悲秋雁声与白露、故乡的月亮、未达的书信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亲人深深的思念。整首诗歌从征人戍边战争开始写起,结尾落脚点放在“未休兵”上,构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第二部分:作者。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称“诗圣”,诗歌以忧国忧民和关注百姓生活为主,但是他个人的生活却起伏不定,飘摇一生,大纲主干的波浪线暗示出这一点。因此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漫游齐赵时期,他结识了好友李白;困居长安时期,创作了《兵车行》和《丽人行》等诗篇抨击时政,讽刺权贵;为官被贬时期,他把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实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基本靠朋友严武的救济生活,最后病死在湘江之上,而这个时期又是作者的创作高峰时期,《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优秀传世之作都在此时诞生。因为这个时期最为重要,所以在时间的分支用了闹钟的小图标,在西南的位置用了指南针并重点标出西南的位置。

第三部分:景色。因为本诗有借景抒情的手法,所以把景色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实写为所见之景和所闻之景。小图标眼睛和耳朵分别代表见和闻:“断路”“行人”点明当时的社会环境,频繁的战争阻断了畅通的道路;“戍鼓”“雁声”不仅没有让内容生动起来,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哀音。但是生活依然要继续,诗人给了自己一丝希望:在白露节的夜晚,我偏偏要说还是我家乡的那轮明月最为明亮!这是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物皆着我之色彩”。月亮本无差别,有别在于人心,可见作者思乡情重。因为这句是想象之景,所以用小图标一颗红心来代表。

第四部分:情感。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断肠般的伤心和忧虑。伤心是因为兄弟离散,难以相见;断肠是因为个人的小家不复存在,生死未卜;忧虑是因为亲人间的书信不能通达,难以联系;思虑是因为国家的连年征战,人民不能太平生活。结尾用“况乃”二字更见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寄语无限深情,小图标书信和兵器也强调出这种意味,可谓含蓄蕴藉,余音袅袅。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朝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贾谊被贬至长沙在此居留三年,如今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间夕阳缓缓倾斜。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屈原有谁知道?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绘者:吕宏佳

这是一首唐诗精品的怀古伤今的七言律诗。诗人借被楚怀王见疏见离的屈原和被汉文帝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这两个人物,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与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心情。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全景式地展现贾谊宅的全貌,弯弯曲曲的小路象征诗人复杂的内心,绿树掩映当中尽显府宅的幽静。

整幅思维导图分为五部分:简介、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全诗描写了历史上屈辱被贬的两个人物屈原和贾谊,进而映射自己的迁谪遭遇。全诗意境悲凉,真挚动人。

第一部分:简介。这部分包括诗歌题材和作者风格两个部分。怀古伤今的主题蕴含着贾谊和刘长卿坎坷经历:贾谊少年成名,18岁以善文著称于世;33岁因对梁怀王坠马而死十分内疚,抑郁而死。

第二部分:首联。交代了贾谊的境况,贬谪三年,像鸟儿收敛翅膀歇息一样惆怅失意,客居楚地。万古悲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可见悲愁之深广。

第三部分:颔联。用“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四种意象渲染出秋季萧瑟寒冷的景色,就在这样的景色当中,诗人还要“独寻”和“空见”,独自寻找贾谊的踪迹,独自怀着景仰之情,忍受孤独寂寞,去看自己空空如也的灵魂,去感受唐朝末年危在旦夕的情势。

第四部分:颈联。此联是怀古的落脚点。君恩深似海,可惜屈原和贾谊这样的人才非但没有被重用,相反,屈原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憾投汨罗江而死,贾谊带着“独壹郁其谁语”的心情抑郁而终。刘长卿也饱受牢狱之灾和贬谪之苦。

第五部分:尾联。此联借寂寂的江山与摇落的草木进而发问人生,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如此有才华的被人贬谪到这般境地呢?我们本没有罪,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小图标片片飘零的落叶诉说着他们的寂寞;棕色的江山代表深重的孤独之感。诗人以设问结尾、自问自答的形式倾诉难以排解的忧思与伤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左迁,贬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绘者:黄晓娇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上下两句,导图呈现原文、释义,有助于记忆展开。

第一部分:起——首联写被贬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朝与夕相对,一个早晨,一个黄昏;一个因,一个果,以信封表示“一封”,以太阳挂在夕字上表示夕阳。箭头一个向上,表示上达九重天,即天子,向下的箭头表示被贬官降职,对比分明,含有备受打击的意思。

第二部分:承——颔联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用数学符号三个点表示因为和所以,也是因果关系,为了醒目,把点点放在三角形里。这一部分的两个句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偏于议论,是本文理解和记忆的难点,所以处理得更细一些。“欲”字上面画的是一块玉璧,玉的谐音便于想起“欲”这个字;拳头表示“为”的意思,有决心的样子;扫帚表示“除”;“肯”上面画的是个“啃”字,嘴巴加上锯齿形的笔画,以谐音促进想起“肯”这个字;“将”画的是象棋里的“将”;“惜”字里面用叉号处理的笔画表示原文里这个字是“不惜”的意思,肯定字里含有否定意;“残年”画的是一个缝补起来的心。作者韩愈在上表劝阻皇帝不要做错事反而被贬官之后,虽然心灵备受打击,但是他依然忠心不改,不后悔,愿意继续坚持一片忠心。所以这个残年的残有双重意思,衰朽的年龄是表层,衬托的一颗不死的红心才是深层含义。这个图画既有助于理解原文,也有利于加深背诵的印象。

第三部分:转——颈联即景抒情,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一个“顾”是向后望家的方向,“瞻”是往前看不得不去赶的路。韩愈此时心情沉痛,尤其是他的家人受牵连也被赶出了长安城,风雪中不得不一起南迁。他必须在指定时间前赶到贬所,所以一个人急匆匆先上路,一路回顾,他看不到亲人,心里非常牵挂所以这里的“家何在”,没有亲人哪有家,画了一些人表示他的牵挂,也是他流泪的原因。因为这次被贬南迁,韩愈12岁的女儿病死在了路上,回头再看这句话,更觉得无限悲凉。

第四部分:合——尾联照应诗题。语气悲壮,在“汝”字上画了一个“知了”,表示“知道”的意思。“来”用了曲曲折折的波浪线表示前来不易,激发想象。“意”字上是两人携手的意思。韩愈的侄孙韩湘赶来陪同韩愈一起,让他深受感动,本是自己一个人的苦难,要由家人晚辈来分担,更让他心里觉得悲壮,似乎他们都知道韩愈此去是凶多吉少,所以最后有“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叹息,悲愤难抑。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朝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清晨起来,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远行人踏上征途,还一心思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板桥上覆盖着清晨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白色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梦里的野鸭、大雁挤满边沿曲折的池塘。

绘者:刘逸婷

这幅图的中心图画的是商山的景象,诗人温庭筠在画面中间,放大突出,呈现出要动身的模样。右上角的一轮红日表明这件事发生在早上。靠近诗人温庭筠的一只飞鸟为整幅导图奠定了孤寂的基调。

整幅思维导图分为四个部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人由商山早行之景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头几句描写商山早行的所见,尾联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首联,点明启程的时间和心情。征铎是车马铃铛的意思,所以主干用铃铛表示,增添趣味,便于回忆。而客行悲故乡,画的是耷拉着嘴角的小人儿在思念家乡,“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第二部分:颔联,描写早行的所见之景。鸡鸣嘹亮,所以主干用鸡代替,分支线条用“鸡发出的咯咯嗒声”呈现。鸡鸣、茅草屋、茅草屋上方的月、人的足迹、板桥、板桥上的寒霜无不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部分内容历来脍炙人口。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借助极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是“意象具足”的佳句。诗人将一连串的名词意象巧妙串联起来,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跃然纸上。

第三部分: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叶飘落在山路上。花明亮了整面高墙,一个“明”字,暗合题目中的“早行”,枳花是一种白色的小花,所以主干用白花代替。“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明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颇有春寒料峭之感。

第四部分:尾联。这部分紧承上联,诗人想到了昨天梦到杜陵的美好场景,鸭子和大雁挤满了池塘。主干用池塘表示。“杜陵梦”用太阳藏进一朵名叫杜陵的云表示,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野外游子的孤寂之情。

这幅思维导图的大纲主干颇具特色,运用的是图像式主干,图像的内容分别选取的是各联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图,这样更便于快速记忆全诗。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朝代]唐朝

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登上高高的城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汀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在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绘者:瞿平

公元849年一个秋天的傍晚,许浑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根据标题和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心图绘制了一座古城楼矗立在风雨中和诗人站在楼上作诗的画面来体现中心主题;山雨、风、云的怒气的表情都暗示了当时大唐的局势危机四伏。这样一幅中心图就能让我们嗅到诗人的万里愁。

这幅思维导图是从记忆和赏析两个维度展开的,整幅图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是关于此诗的简介,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两个维度。

第二部分:首联。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分为情和景两个维度。“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中,万里愁和似汀洲是写情,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高城、蒹葭、杨柳是写景。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登上城楼,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第三部分:颔联。颔联写晚眺远景,也分为景和情两个维度,景物描写包括云、日、雨、风,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点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第四部分: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虚景,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作者之情便是对家国衰败的的感慨。

第五部分:尾联。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1.“行人”。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所以行人后两个维度,一是“莫问”,莫问什么呢?莫问当年事,第二是“东来”,来到哪里呢?来到了故国。

2.“情”。“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3.“景”。词人回到故乡,什么都变了,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朝

有些诗人不愿写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清晨对镜梳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青春的容颜消失;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月亮太过清冷。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山,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来往传递消息。

绘者:赵丽君

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爱情诗。

在唐朝,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寄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因这首诗从头至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故中心图尽可能刻画出此深情。

主干部分依据律诗结构,可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每一个主干里都加入了数字图像,便于帮助大家理解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意思。

第一部分:首联。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在结构上,首联分为人和景,人指的就是相恋的两个人,“相见时”运用图像字,“亦”运用图像字。景包含东风和百花,“东风无力”,“百花残”均用图像解释。

第二部分:颔联。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图中“春蚕”“丝”均用图像字,到死和丝方尽,表示直到生命尽头,思念才停止,两件事用并列关系来表示。“蜡炬”“灰”“泪”均用图像字,而成灰和泪始干,表示蜡烛全部燃烧完,才停止流泪,两件事也用并列关系来表示,体现爱之深思之切,内心痛苦无绝期。

第三部分:颈联。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这幅导图尽可能以图应情,体现深意。“晓”“镜”均用图像字表示。云鬓指年轻女子的发髻,所以画了一条辫子,“改”从辫子上蜿蜒折线引出。“夜”“月光”用图像字,直观明了。

第四部分:尾联。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蓬山”直接画了一座山,支干运用一条山路的图像,而通往蓬山的路是断了的,表现“蓬山此去无多路”,无多路就是没有路。“青鸟”用图像表示,“青鸟殷勤来探看”。

行香子

[作者]秦观 [朝代]宋朝

行香子,词牌名。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闲游。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飘扬在溪水旁的小桥边。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绘者:瞿平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词的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上阕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于是中心图里包含了青旗、村庄、小园、墙、池塘、桃花、彩花、流水、小桥、茅堂、蝶、燕等表现田园风光的元素,让读者一看到中心图就能欣赏到词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整幅导图围绕这幅中心图发散了三个维度,即三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具体是对这首词的简介,分为作者和背景两个维度。

第二部分:上阕。借景抒情,分为近景和情两个维度。上阕从近景开始描写,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上阕中的景还有对小园的描写,主要写到桃花、李花、菜花。“倚东风,豪兴徜徉。”“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点明心情,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这一切,都在下面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体现。这两句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第三部分:下阕。移步换景色,分为远景和情两个维度。远景里包括静景和动景,静景里写到了围墙、茅堂;动景里写到了青旗、流水、莺啼、燕舞、蝶忙。而在这个动静相生的景色中词人“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怡然自得的情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极力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绘者:瞿平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根据词里写到的“爱上层楼”和“天凉好个秋”,中心图展现的是在枯黄的落叶飘零的秋天里,词人站在古城楼上赋诗词的情景,也暗示了词人当时的心情——“识尽愁滋味”。

这是一篇助记的思维导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是对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第二部分:上阕。上阕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追忆少年时的自己不识愁滋味,所以爱上层楼,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用的是红心来代替,登高楼转化成爬楼梯的简笔画。这是第一个维度。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为了作诗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第三部分:下阕。下阕写出满怀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现在成年的自己识尽了愁滋味,想说又不能说;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反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虽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这是第一个维度;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是第二个维度。以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