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其人大家都听说过,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什么叫隐士?可能有人会说,就是隐居的人吧。对不对呢?不全对。隐士最重要的特点不是隐居,而是不做官。可是,不做官的人太多了,工人农民都不做官,难道都是隐士吗?当然不是。隐士首先得是“士”,也就是读书人。那么,是不是一个读书人,只要不当官就能叫隐士呢?还不是。有些读书人特别想当官,但是一直没当上,那样的人不能叫隐士。只有既是读书人,又有机会做官,只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高洁追求,主动不当官的人才能叫隐士。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这个官员既傲慢又贪婪,每次检查工作,各县长官都要对他卑躬屈膝,还得向他行贿(huì),才能破财消灾。所以这一次,县里的小吏赶紧对陶渊明说:“请束带见之。”意思是让陶渊明也卑躬屈膝地讨好他。可是,陶渊明是个既刚直又骄傲的人,他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其实是想说,有这样的精神才是真隐士,也只有真隐士才能写出《饮酒》(其五)这样的好诗来。
《饮酒》诗到底怎么写呢?按照一般的想象,应该写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李白《将(qiāng)进酒》)那样才对吧?至少也得是“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可是陶渊明这首诗通篇看下来,根本没讲喝酒,为什么要叫《饮酒》呢?这首诗里的确没有酒,它之所以叫《饮酒》,不是要写怎么喝酒,而是因为它是在喝了酒之后写的。
中国古代诗人基本都爱喝酒,陶渊明差不多算是最早的一位以喝酒闻名的诗人。当年,他刚当彭泽县令的时候,按照规定,国家拨给他二百亩公田补贴生活。这二百亩地种什么呢?北方人可能想种麦子,南方人可能想种水稻,但陶渊明大手一挥,全部种秫(shú)!为什么种秫呢?因为秫是酿酒的材料。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的心中,喝酒比吃饭还重要。后来他辞官归隐,没钱买酒了,但是,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喝完必大醉,醉后必写诗。这样一来二去,酒喝了不少,诗也写了不少,归拢一下,足足有二十篇,就都命名为《饮酒》。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是《饮酒》系列中的第五篇,所以叫《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先看知识点。
第一,“结庐”。结庐在中学课本里一般解释成盖房子。这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庐不是房子,而是草房子,或者叫陋室。刘禹锡《陋室铭》里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谓诸葛庐,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诸葛草堂吗?这才是庐的真正含义。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没钱,而且清高,所以他住的房子绝不是一般的房子,更不是高楼大厦,只有草庐才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他内心的情趣。
第二,“人境”。所谓人境,就是人口密集、熙来攘往的热闹地方。
第三,“见”。见是个多音字,在这里究竟读jiàn,还是读xiàn呢?那就要看不同读音的含义了。如果读成jiàn,意思就是看见,是人的主观活动;如果读成xiàn,意思就是出现,则是一种客观呈现。那么,在这首诗里,究竟哪一种意思更确切呢?这就要把一整句诗看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正在篱笆下采**,是一抬头看见南山好,还是南山忽然出现了好呢?当然是一抬头就看见南山更好。这南山又不是小汽车,怎么会忽然出现呢?
掌握了这几个知识点,整首诗就好翻译了。
草庐盖在红尘里,却又并无车马喧。
问我何以能如此,心超世外地自偏。
手采**东篱下,悠然自得见南山。
山间云气傍晚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自然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开头,诗人就给出了一对矛盾。所谓“人境”,自然是人烟稠密,红尘滚滚,在这儿盖几间草房,怎么会听不到车马喧闹呢?到第三、四句,作者一问一答,自己给出答案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他不觉得喧闹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远离名利场,尘世的喧嚣对他没有意义,自然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吗?如果心不静,山林也只不过是“终南捷径”,一旦心静下来,就算在市井中、朝堂上,也会觉得无比安宁了。这是第一部分,讲摆脱名缰利锁的烦恼。
问题是,摒弃了世俗追名逐利的价值观之后,人总要找到新的人生支点。如果不为功名利禄,人到底为什么活呢?下面的四句,也就是全诗的第二部分有了解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自己家的篱笆下随意采一朵**,不经意间一抬头,南山一下子就映入眼帘。这个南山是什么山?要知道,陶渊明是在柴桑隐居,柴桑就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而九江的南边,就是巍峨的庐山。庐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其高。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又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其大。可是在陶渊明的眼里,这山既不高,也不大,他就那么一抬头,一下子,南山就映入眼帘了,这是何等自然,何等闲适啊。
那么,在陶渊明心目中,南山是什么样子呢?看下面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上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美不胜收。此时小鸟也疲倦了,正成群结队地返回树林。鸟返回山林了,人不是也返回自然了吗?其实,不光是人和鸟,这**、这南山、这云彩,全都回到了大自然里,也全都回到了自然而然的本性当中。这不就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吗!
在这样的生活中,陶渊明到底找没找到人生的意义呢?看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第三部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真意,绝不是用逻辑来思考的,而是要用心灵来感受的。感受到了,就是得到了。既然得到了,又何必非得把它表达出来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也是中国哲学的超凡境界。
说了这么多,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呀?我觉得它有两大好处:
第一,它描绘了一幅那么美好的田园风光,因此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田园诗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得何等自然,一点儿华丽的色彩都没有。可是,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会觉得这画面太美了,直到今天,我们想象田园生活,还是会首先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田园,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样描写田园、讴歌田园的诗歌,后来逐渐形成一个诗派,就叫田园诗派。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在他之后,王维也罢,孟浩然也罢,都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往下走,田园诗也成了中国诗歌的第一个重要流派。
第二,它提供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我们之前讲汉朝,是大汉雄风;讲三国,是慷慨悲歌。那都是英雄的时代,充满着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但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那个时候,北方已经成了胡人的天下,东晋政权只是偏安江南。偏安也罢了,这个政权还特别衰弱,世家大族把持权力,权臣内斗不已,一般读书人根本找不到出路。这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背景,也是陶渊明终日饮酒的大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想发愤努力都没有空间。怎么办呢?陶渊明的诗给了人生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说,一往无前是儒家的思想,那么,乐退安贫就是道家的境界了。从此之后,儒道互补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得志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失意时寄情山水,采菊东篱。进可攻,退可守,这不仅是诗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千百年来,它丰富着中国人的选择,也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什么叫隐士?
2.“结庐”是指什么?“人境”又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田园诗?田园诗派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