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皇帝不给力,大臣有名气。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乏善可陈,不但没什么作为,反倒还经常闹笑话。有的皇帝好几十年不上朝(明世宗);有的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明武宗);还有的皇帝不怎么认识字,就喜欢干木匠活儿(明熹宗)。皇帝这么胡闹,为什么明朝还能传承二百七十多年?因为有好大臣替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著名忠臣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所谓“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咏花咏鸟也就罢了,石灰是建筑材料,一点儿诗意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咏石灰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有人咏石灰,还有人咏木炭,咏什么的都有,而且,还发展出一个诗歌类型,就叫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借着吟咏一个具体的事物,带出诗人自己的感情,体现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明里写物,暗里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是把心情寄托在小草上;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那是把志气寄托在小花上;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那是把牢骚寄托在小蜜蜂上;唐伯虎的“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那是把雄心寄托在大公鸡上。而这首《石灰吟》,则是把一腔心曲寄托在了石灰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怎么翻译呢?

经过千锤万凿才能把它开采出深山,烈火焚烧对它来说也只是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这首诗完全符合咏物诗的写法,句句不离物,也句句不离人,物与人融为一体。

先说句句不离物。咏物诗就得写出所咏之物的特性来,而这首诗正是如此。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开采。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冶炼。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讲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清白。每一句都跟石灰有关,每一句都在讲石灰的特性,这才是好的咏物诗。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谜语猜,而且,谁都不会猜错。这就是句句不离物,把要吟咏的事物写活了。

再看句句不离人。咏物诗可不是物品说明书,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托物言志。也就是说,物的背后必须得有人在。这首诗里有没有人?当然有,而且同样是句句都有。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讲什么?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石灰石需要千锤万凿才能走出深山,一个人不是也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脱颖而出吗?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讲什么?讲一个人的社会历练。石灰石需要烈火焚烧才能褪去杂质,一个人也需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百炼成钢。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什么?讲人的牺牲精神。石灰石变成石灰,是粉身碎骨了,但是,它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做大事,没有一点儿粉身碎骨的勇气怎么能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不也是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粉身碎骨的结果吗?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讲什么?讲人的精神追求。就像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是清白的颜色,一个人最宝贵的地方,恰恰就是清白的品格。正因为有了对清白的执着追求,一个人才会甘心忍受千锤百炼,也才愿意粉身碎骨,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追求啊!而且,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定的追求,所以诗人才会写“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这“若等闲”和“浑不怕”,又是何等豪迈,何等昂扬!

这样看来,诗中的石灰是什么?石灰其实就是诗人的象征。石灰的历练就是诗人的历练,石灰的性格就是诗人的性格。诗人和石灰融为一体,这就叫托物言志,虽然没有一个字写人,但是又让读者一下子就看到了物背后的人,这才是好的咏物诗。

事实上,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就和诗里所说的石灰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而且品格清白,毫无私心。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举几个例子。

第一件事,北京保卫战。当年,明朝打败了元朝,得了天下。不过,明朝可不是消灭了元朝,它只是把元朝赶跑了。元朝的领土本来就分为草原和中原两部分,明朝占领中原之后,元朝重新退回漠北草原,还有很强的实力。这样一来,明朝北边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的一支——瓦剌强盛起来,他们率领大军挥师南下,进犯明朝。怎么办呢?明英宗不是个明智的君主,他根本没考虑好利害得失,更没想清楚作战方略,就误将冒险当勇敢,带着大军去亲征了。这次亲征的结果如何呢?明朝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在今天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活捉了!皇帝被俘虏,朝廷里自然乱成了一团。好多大臣都说,土木堡离得太近,北京根本守不住,赶紧迁都南京吧。试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迁都会怎样?往好里想是划江而治,重演南北朝的悲剧;往坏里想则是兵败如山倒,直接垮台。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既然你反对,那就你来防守吧。于是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千方百计调兵遣将,誓死守卫北京城。而且,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当筹码,他还力主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改立英宗的弟弟当皇帝,这就是明代宗。等瓦剌到北京城下一看,城池坚固,无法突破,而且明朝又有了新皇帝,他们手里的明英宗也没了意义,只好退兵。明朝度过一劫,整个中原也避免了生灵涂炭。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北京保卫战”。于谦这样的担当,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是。

再看第二件事,迎回明英宗。本来,于谦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也是明代宗最大的功臣,明代宗对他的关照无以复加。他咳嗽的时候,明代宗甚至亲自去万寿山砍竹子,给他取鲜竹沥喝。可是,“北京保卫战”一年以后,瓦剌又把明英宗放回来了,这当然是为了挑起明朝的内部矛盾。如何对待这位去而复返的皇帝呢?已经荣登大宝的明代宗当然不愿意再接一个皇帝回来,就打算拒不接收,干脆把哥哥拒之门外。这个时候,于谦又不惜违背明代宗的意愿,力主把明英宗接回北京城。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也是。

这样忠心报国的人是什么结果呢?明代宗当了八年皇帝之后,生了重病。这个时候,一直被软禁的明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后来,英宗处死了对明代宗上台有功的于谦。大臣被处死,按惯例是要抄家的。于谦当时是一品大员,太子少保,抄家的结果怎么样呢?只见于谦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宝剑端端正正地供奉在正堂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仍然是。

据说,于谦一生崇拜文天祥,他家里一直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的祖先一样。于谦为什么崇拜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一个道理。有这样的大臣,朝廷才有支柱;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什么是咏物诗?

2.“北京保卫战”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