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强化,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行为是有根源的。而“关心、理解”,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回答“怎么办”的开始。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叛逆的孩子内心的挣扎。
有一位孩子的母亲,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的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她说,“从小到大,女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都会告诉我。”
这位母亲认为,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作一回事”地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孩子明了母亲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要在“形式上”给她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对孩子的教导中,家长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家长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不符合家长心目中的成熟条件,但并不能说是由于孩子不听话所造成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见,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也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家长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有机可乘。
于是很多孩子,在家长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顶多只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悄悄“离开”家长而已。家长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家长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家长们就该立即赶过去,陪他一块爬起来。
暂时放下了父母的角色,家长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许久以前你所孕育的生命,终于要脱离孕育者而长成一个“人”了,多给这一个“人”信任与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