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手下的大将王翦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才,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还一口气拿下了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攻战了赵国,逼迫赵王投降,赵国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始皇,暴怒的始皇派王翦攻打燕国,王翦顺利地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

王翦一生征战,因杀戮过重,在现代的一些玄幻小说中,甚至将其喻为鬼王。他始终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一生都功名显赫。不知情者或许要问,秦始皇疑心、杀心那么重,王翦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何以安然无恙呢?这当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史事风云】

史料记载,一次,王翦率领60万大军去攻打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相送,他斟了满满一杯酒给王翦,说:“老将军请满饮此杯,祝早日平定楚国,到时朕亲自给将军接风洗尘。”

王翦谢过始皇,将酒一饮而尽,说:“陛下,战场之上,刀剑无情,老臣临行前有一个请求,不知当说不当说?”

秦始皇说:“老将军但说无妨。”

王翦就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宅园,始皇笑道:“老将军是怕穷啊?寡人做君王,还担心没有你的荣华富贵?”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能人太多了,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大王今天特别赏赐我临别酒饭,我也要趁此机会请求大王的恩赐,这样我的后代子孙就不愁没有家业了。”

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赏赐,一连五次。秦始皇身边的人都担心他会发怒,但是秦始皇神色未变,反而看上去有些喜色。

王翦的心腹对他说:“将军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分了?哪有这样朝君主要田要地的?难道不怕皇帝怪罪吗?”

王翦说:“不,皇上为人狡诈,不轻信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到了我手上,心里一定有所顾忌。我多请求田产作为子孙的基业,让他以为我是个贪图钱财的人,而不是贪图王位权势,那他就不会对我有所猜忌了。”

王翦识人精到,而做人的策略更是圆融柔婉,能在猜忌心很重的秦始皇手下得到重用数十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史事今说】

始皇好杀伐,心思多猜忌,治世用重典。能在他手下善始善终的人可谓乏陈可数,但王翦做到了,毫无疑问,而他所采用的正是韬晦之法,用的是柔忍的做人策略,从而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明哲保身之道,也是柔忍处世之法。

1.深知人心。在秦始皇这样的人手下做事,如果不对他的心思揣摩的十之八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身首异处。王翦对于秦始皇的为人、脾气秉性算是足够了解的了——“皇上为人狡诈,不轻信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到了我手上,心里一定有所顾忌。我多请求田产作为子孙的基业,让他以为我是个贪图钱财的人,而不是贪图王位权势,那他就不会对我有所猜忌了。”

试想,倘若福祸的初始可以被觉察到,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预防,并在危险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避开它。但这绝对是需要大智慧的。通常人们都是在危险萌芽的时候茫然不知,而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束手无措。若是能像王建一样掌握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在平时就能够谨慎处事,小心做人,敏感地觉察到事物的变化,那就可以把灾祸化于无形了。

2.自毁形象。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的对于君王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是杀敌防身的利器,用得不好了就是夺权篡位的逆贼。所以当君主的对于战功、军权过大的臣子都免不了猜忌,有时候也难免要杀死有功之臣以防他谋位篡权。

是故,那些名声大、功勋高的重臣大多如履薄冰,一不留心便会惹来杀身之祸。王翦虽为武将,但亦深知此理,所以故意展示给嬴政他“贪图钱财”的一面,借以消除皇帝对于自己的戒心,求得后半生的平安。王翦此举不可不谓之高明之至。

【谈古论今】

伴君如伴虎,从古至今大抵如此。对于现代职场人而言,如何把握上司的心思,如何让上司安心的重用你,这是不得不学的功课。当然,或许我们没有必要像王翦一样自毁形象,但慎独慎微、锋芒内敛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