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2]。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3]。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4]。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6]!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7]。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8]。

长跪读素书[9],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据中华书局版《乐府诗集》)

作者档案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属于汉代的乐府民歌,是无名氏的作品。

“乐府”本是秦汉时朝廷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各地民歌并配乐演唱。后来,由乐府采集来的民歌便被称之为乐府诗。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机关及其职责范围,因而收集并保留了大量的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是采自民间的歌谣,是汉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歌唱。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汉乐府大多是叙事诗。叙事性是其基本特色。它们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乐府民歌语言通俗浅近,生动活泼,往往使用口语入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民歌特有的风格。形式上,汉乐府民歌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采用杂言、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其中特别是五言,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不朽的杰作,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极大地影响了文人诗歌的创作,使五言诗体逐渐兴起。

含英咀华

《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瑟调曲》。

这首诗写一位妇女思念长期在他乡服役不归的丈夫,分两段来写,写得细腻、逼真。

第一段(前12句)写这位妇女因思念而入梦,梦后盼望的心情更为殷切。诗以“青青河畔草”起兴。春天来了,本是令人欢欣的季节,可是自己的丈夫却不在家,备感孤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就像天涯芳草,绵延不绝。日有所思,必然夜有所梦,于是继而写梦中相见,这是因思之切而起的幻觉,十分自然。醒后忽然觉察是梦,怅然生悲,更觉相思之苦。“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二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枯桑”、“海水”尚且知道有风冷、天寒,而我心中的痛苦又有谁能理解、知晓呢?只有独自一人承受折磨、煎熬!这两句写尽了这位孤独的女子寂寞、痛苦之情。“入门”二句是说,别人已从远方归来,一家人享受团圆、欢会之乐,可又有谁肯来安慰自己?相形之下,自己更感孤单痛苦。

第二段(后8句)写接到丈夫来信时妇人的惊喜之情。“客从远方来”数句,仿佛吹来一股和煦的春风,使得沉闷的气氛顿生波澜。“长跪”二字,见出思妇对远方来信的重视;“书中竟何如?”一个问句,更见出她急于知道丈夫归期的心情。可是信中却只是泛泛的劝慰之辞并没有说明归来的具体日期。思妇读完信后的失望心情,不言自明。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般的相思之情,但写得细微而有变化,通过多方面的描写,自浅而深地揭示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语言朴素自然,不假雕饰,犹如从妇人胸中流出,情真意切,极为感人。比兴手法和顶真修辞的运用,既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流畅婉转,也有助于表达妇人缠绵悱恻的感情。

思考练习

1.联系中学时学过的《江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谈谈汉代乐府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它的抒情有什么特点?

3.汉乐府《上邪》写一位女子对爱情的海誓山盟,试分析其抒情的特点。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语义双关,既形容河畔青草的蔓延,也形容相思的缠绵。远道:远方。

[2] 宿昔:昨夜。昔,通“夕”。

[3] 忽觉:忽然醒来。

[4] 展转:也作“辗转”,行踪不定。全句是说丈夫辗转他乡行踪不定,不得相见。一说,“展转”指自己在**翻来覆去,因相思而不能入睡。

[5] “枯桑”二句:意谓干枯的桑树也能感到风吹,清凉的海水也能感到天寒,可有谁能知道我的孤凄和相思之苦呢?

[6] “入门”二句:意谓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呢?媚,爱。言,问讯。

[7]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用刻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快信夹在里面。一说把写有信的绢折成鱼形。

[8] 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用绢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信为“尺素”或“尺牍”。

[9]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是对人尊敬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