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2],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3]。凤箫声动[4],玉壶光转[5],一夜鱼龙舞[6]。蛾儿雪柳黄金缕[7],笑语盈盈暗香去[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9],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
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山东已经被金兵占领。他从小就受到抗金复地、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教育。22岁时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为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率余部归附南宋,曾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方官,在任期间重视生产,训练军队,为伐金积极准备,表现出其政治和军事才能。辛弃疾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规划强兵复国之策,又上奏《九议》,进一步阐发收复大计,但始终不被以投降派为主的南宋统治集团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淳熙八年辛弃疾(1181)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卒,著有《稼轩长短句》(一本称《稼轩词》)。
辛弃疾文武兼擅,一生坚持抗金、反对投降,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把爱国热情和满腔悲愤都倾注进他的词里,成为宋代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中心主题,或抒发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或表现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慨,或抨击南宋王朝的投降妥协政策等,都洋溢着抗金御敌的爱国**和战斗精神。此外,辛弃疾还有一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反映了自己的村居生活。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辛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悲壮之作,也有细腻妩媚之篇,但以慷慨悲壮,豪放沉雄的风格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他和苏轼同属豪放一派,但辛词在苏词基础上对词境等方面有所拓展,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含英咀华
这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婉约词,也是众多写元宵节的诗词中一篇绝世妙作。
词的上片主要写元宵节的灯景。作者运用东风吹拂巧妙比喻,用宝马、雕车、凤箫、鱼龙舞等渲染出节日狂欢气氛,精心为后文埋下伏笔。下片写观灯之人。通过描写盛装打扮精心装饰的妇女把元宵的热闹烘托到极致。然而任它“蛾儿雪柳黄金缕”,不论“盈盈”与“暗香”,心中期待之人始终没有出现。这节日的欢娱气氛和千回百转的苦苦寻觅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的情感也不禁随之焦急和失落。可是寻找了千万遍,期待了日日夜夜的那个“她”,忽然在不经意地回首之间映入眼帘。这个“她”原来一直静静等待在灯火零落之处,没有丝毫张扬与迂回曲折的情节。而正当读者为之惊喜欣慰之时,作者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篇巧用对比反衬。大众的狂欢与个体的失落形成对比,众女悉心装扮高调出场与“她”灯火阑珊处低调静待形成对比,以此反衬“她”的超然脱俗与幽洁孤高,也表现了词人自己的高远理想追求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操。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最后一句成为千古名句,被广泛运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思考练习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词末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试以学过的作品为例,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
4.阅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分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写一篇赏析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 青玉案:词牌名。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又称上元或元宵节。
[2] 花千树:这里用满树开花比喻元宵节的灯火之多。
[3] 宝马雕车:豪华奢丽的车马。香满路:各种香气弥漫于大路。
[4] 凤箫:又叫排箫,一种乐器,类似竹笙,有长短不等的木管或竹管连接。
[5] 玉壶:喻指月亮。
[6] 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民间元宵表演节目。
[7] 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品。
[8] 盈盈:举止仪态美好的样子。暗香:清幽的香气。此借指观灯的妇女。
[9] 蓦(mò)然:突然,陡然。
[10] 阑珊:零落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