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2],桃源望断无寻处[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驿寄梅花,鱼传尺素[5],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6]?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

作者档案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秦观中进士,哲宗时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因党争之祸被贬郴州(今湖南郴县)、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他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善诗词,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其词多写别恨离愁,并将身世之感融注其中,妙在辞情兼胜,意境深婉,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秦观在词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清人陈廷焯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周邦彦),导其先路。”(《白雨斋词话》卷一)

含英咀华

北宋新旧党争不断,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作为旧党的苏轼兄弟遭到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贬往杭州、处州,继而又再贬郴州。此词即作于绍圣四年(1097)秦观被贬郴州时。词人以凄婉的笔调,描述了贬居之地的荒凉凄清和贬居生活的孤寂落寞,流露出淡淡的哀怨之情。

秦观曾被后人称为“古之伤心人”(冯煦《蒿庵论词》)。他的词泪水盈盈,浸透着人生的坎坷。同样被贬异地,较之苏轼,秦观的内心更加脆弱。远离江南故乡,孤居贬所,作者多愁善感之心尤难承受,他将彼时彼地的情感诉诸笔墨。上片起以“雾失”、“月迷”,作者向往的理想之境,飘渺难寻,起调低沉。而乍暖还寒,独处一室,此情何堪?一“闭”字形象贴切地道出了作者境遇的孤寂、寥落。“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以杜鹃啼声、斜阳余晖的意象进一步渲染凄苦之情。下片申足上文,言远方书信不断,虽有慰藉,却徒增伤感。一“砌”字,将难以言传的愁感具体化,用语精警。末两句宕开一笔,以反诘句式写心中怨意。江水本为无情之物,而作者却以问句出之,以表明人的离别是被逼无奈而非出于自愿。常情常意,一经妙手点染,便极具神韵,与戴叙伦“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湘南即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痴语。相传此句曾为苏轼所激赏,曾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惠洪《冷斋夜话》)

该词以比兴手法贯穿全篇,情景互融,读来凄惋,作者内心之失意、脆弱溢于字间。

思考练习

1.简析此词比兴手法的运用。

2.“可堪”二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末二句为什么会得到苏轼的赞赏?

4.阅读秦观的《浣溪沙》词,分析其内容和艺术特色,写一篇赏析文。

浣溪沙

漠漠寒烟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 此词一题“郴州旅舍”。

[2] 津渡:渡口。

[3] 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乐土,假称其在武陵(今湖南桃源县)。

[4] 杜鹃声里:杜鹃鸟啼声凄切,易引起离人愁思。

[5] “驿寄”二句:朋友寄赠之物与书信。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尺素,古人书写用素绢,通常为一尺,称尺素。此指书信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6] “郴江”二句:张宗《词林纪事》卷六引释天隐云:“末二句从‘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来。”郴江,水名,源出郴州东面的黄岑山,北流至郴口,入湘江的支流耒水。幸自,本是。为谁,为什么。潇、湘,湖南二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