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也不会放弃,因为,违背良心的行为既不安全,也不谨慎。我站在这里,别无选择。上帝保佑我吧,阿门!

——路德在沃尔姆斯会议上的发言

很多活动家都善于写作,比如瓦尔特·雷利和匈牙利诗人卡蒙恩斯。历史上唯一同时在其祖国的政坛与文坛上都拥有强大的个人影响力的人物是马丁·路德。从文学表达上,要想将一个人性格中的一面与其他方面,或者与其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割裂,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无法说清,路德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文字的掌控能力。经过他发展之后的萨克森德语成为全国通用的现代德语的基础,但我们同样无法解释,在促成这一变化的众多因素中,他成为德国民族英雄这个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事实。这种一个人支配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学领域的情况,在文学史上唯一与之相似的,只有但丁对托斯卡纳语的支配,以及他那独特的托斯卡纳语风格对意大利文坛的支配。从文学的角度(我们记住,这种角度对于历史来说是不完整的)来看,路德翻译的《圣经》赋予了他权威和重要地位。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并非完全是一场针对教会暴行的反叛,也并非完全是神学的运动。它具有突出的德国气质。路德看到将自己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方法:给他的人民翻译一个本国语言版本的《圣经》。在他之前,《圣经》只有古语版,因此只有文化人、学者和牧师才能读懂。路德的动机与早期《圣经》英文版的译者的动机相似,为了给人民提供基本的文献——所有基督教宗教纷争的源头。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很多人不认字,也买不起书,但是他们能够听懂自己的语言,可以朗读给他们听。后来,德国学者和哲学家的散文变得复杂难懂,就连母语读者都难以理解。但路德的“通用德语”直到今天仍然是通俗德语散文的主心骨。路德最初的意图并非成为文学艺术家,他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写作。据说,他曾经用墨水瓶投掷恶魔,那个故事很可疑,但从象征意义上来说是真实的,只不过他扔的是墨水,而不是瓶子。他和当时从王公到农民的许多人一样,了解简单的音律,并且以擅长弹鲁特琴闻名。而且,他是在15世纪的复活赞美诗中成长起来的,那种诗歌的音调和歌词都与很多英国赞美诗(音乐则常常借鉴德国的)相似。路德写了一些强有力的德语赞美诗,歌词肯定是他写的,作曲可能也是他。他最著名的赞美诗是《上帝是坚固的堡垒》。这首生机勃勃、简洁精悍的德语诗从未被恰当地翻译成英语,也许根本就无法翻译。就连崇拜德国天才的托马斯·卡莱尔,也未能参透路德的意思。其中有一句“Mit unsrer Macht ist Nichts gethan”,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没有了上帝,我们人类的力量微不足道。它的下一句继续表达同一个意思。卡莱尔的译文是“我们的武装力量一事无成”,不但误解了原文的意思,而且是一句非常糟糕的英语诗句。对于我们这次简单的调查来说,这也许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但它说明:翻译的困难是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路德和宗教改革并没有耗尽16世纪德国的文化生命力。在工匠、商贩、绅士、骑士组成的伟大的歌手行会中,民间诗歌繁荣地发展了起来。他们继承了十二三世纪的情歌诗人的传统。他们的艺术非常严肃,要想获得工匠歌手的头衔,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创作歌词和音乐,而成功获得头衔就跟获封骑士或者大学毕业一样光荣。工匠歌手的精神、诗歌和喜剧,都被保存在瓦格纳的歌剧里了。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是路德的同龄人和追随者,纽伦堡的汉斯·萨克斯。萨克斯是一位补鞋匠。当时补鞋匠的地位并不比绅士和学者低,虽然仍有君主和贵族,但已是显现民主的时期。工匠并非重复机械工作的奴隶,而是独立的工作者,还是非常强势的行会成员。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托马斯·德克在喜剧《鞋匠的假日》中描写的鞋匠当上伦敦市长的故事,虽然可能在特定的细节上并不完全真实,但大体上是事实。汉斯·萨克斯是一个多产的散文和诗歌作家,很多作品都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永远存在的成员。比任何个人作品更为永恒的,是来自普通民众的成千上万的业余爱好者,他们都是市民和工匠,训练有素,一起创作歌曲,即使不会创作的人也能复述和传播诗歌。这种公众艺术与德国各阶层的孩子都理所当然地学习诗歌与音乐基础知识的事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普通的德国人也能演唱和弹奏巴赫和舒曼的曲子,会阅读歌德和席勒的作品。当伟大的德国音乐家和诗人出现时,他们的同胞已经做好了理解、欣赏他们的准备。

但是德国的卓越天才被推迟到十八九世纪时才出现。17世纪时,尽管法国和英国发展得风生水起,欧洲中部却是一片黑暗。三十年战争一直打到了1648年,而且还未完全结束。这场战争摧毁了德国,压垮成年人,屠杀少年人(谁能知道,在战争中被杀的男孩中有多少人拥有天赋呢)。照耀欧洲其他地方的文艺复兴之光在德国这里消失了,只留下一点点伪古典主义或者模仿邻国的死气沉沉的文学作品。幸运的是,思考并未停止,即使在绝望的时期也从未停止。三十年战争末期,第一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诞生了。他的理性主义盛行于18世纪的思想家中,包括德国本土的和法国的。但是德国的文学艺术,尽管没有消亡,却黯淡了上百年,一直到我们在第四十章试图概括的那个时期,才再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