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多变
在人们的眼里,大地常被认为是最稳定不过了。雄伟的西山一动不动,耸立在那里已不知有了多少世纪。尽管人世间经历了千变万化,而江山似乎依然如故。
其实,高山大海都是在不断变动的。古代不少人已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有“江山易改”“沧海桑田”这些成语流传下来。我们今天看到北京背倚群山、前临平原的态势,正是沧桑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场景。
今天的北京山区,在地球历史上曾多次被水淹没,大量泥沙和矿物质被流水搬运到这里堆积起来,最后变成了岩石。在这里生长的动植物死后,也埋藏在这些泥沙里,最终成为煤炭或化石。
大约在一亿几千万年前,在一场强烈的地壳运动中,燕山从海底崛起,这场在中国造成了许多大山的地壳运动,也由此得了个燕山运动的名称。这轮强烈的造山运动平息之后又过了几千万年,在喜马拉雅山升起的时候,北京地区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造山运动的影响,燕山再次升高。这回的变动,造就了今天北京的山川。
在周口店、门头沟、密云、昌平的山区,常常可以看到河流的两岸有着台阶似的平地,遥遥相对。这种平地是河水向两岸侵蚀和开拓出来的,原本应和河面的高度相近,但现在它们跑到高处去了,在地质学中,它们被称为阶地。阶地的出现,说明这里的地势在升高,出现在山区的峡谷,也是地势上升的证据。
北京山区中的阶地、峡谷都不少,不过除了雨季,经常是河中没有多少水,峡谷也就不壮观。河中水少,原因之一是北京山区与平地间的落差太大,有点水很快就流走了。有些河流上修了大坝拦水后,峡谷就比较壮观了。
山区与平地,一边上升,一边下沉,落差自然要加大。在北京地区,西北部上升成为山区,东南部下沉成为平原,是总的格局;而在山区中也有局部下陷形成的小块平原或洼地,密云水库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块这样的山间洼地;在平原中,虽是都在下降,但沉降的快慢也不一样。因此,这些升、沉变动的结果,表现为地面形态的多样性,也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燕京若干景。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上升和下沉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分界,通常是地壳中存在的断裂地带,也正因为有断裂的存在,两边的地面形态才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差异。
说到断裂,你可能会联想到地震。地震的确多发生在地下存在断裂的地方,北京地区的地震不算少,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仪器观测地震的台站设在西山的鹫峰,想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不过这些地震大都不很强烈,历史上北京城受到过的几次地震的破坏,都是发生在别处的大地震波及的结果。这是因为北京地区的这些断裂两边的地盘经常在上升下降、不停错动,即这些常有的小地震不断将能量释放出来,就像装了个安全阀,大的地震反而不容易在这里发生了。
上面说的,仅仅是地球最近历史时期北京山川变动的情况,因为距离的时间还算近一点,我们较易了解。而在地球形成以来的几十亿年中,更不知发生过多少变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