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在淞沪战壕的侵华日军,几乎每天都有二三千人的伤亡。

如何填上这个大窟窿,日军的陆军部也黔驴技穷了,什么增兵减灶,什么瞒天过海,什么以次充好,什么谎报军情等等,但凡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一个遍,可惜没什么卵用,总人数依然在持续的减少。

幸好,华夏方面的“三十万精锐”,也有点浪得虚名。

他们大多是一些新兵,又或是从其他杂牌部队之中,临时抽来的二三流军队,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斗素养,连起码的作战技术,也很是粗糙僵硬,若非日本海军军舰不再支援,以及日本陆航空兵的无能,迟迟不能取得制空权,这区区几十万华夏“精锐”,早被日本鬼子打垮了。

这又是刘亦诚少将干的好事。

这厮向蒋委座进谗言,建议采取“淞沪轮战法”。

他是借鉴了中越战争中,通过轮战来锻炼部队的经验,既然日本海军希望双方的陆军打得再惨烈些,华夏就干脆派出二三线部队,也加入淞沪战场试试,正好利用十多万的精锐日军,当当免费老师,让所有军队都轮战一番。

这下整个淞沪战场就真的火了。

不但华夏军队每天有五六千人伤亡,而且场面非常的血腥残忍,令西方的间谍和记者们都大开眼界,经常让华夏淞沪的各类抗战事例,成为了欧美报刊新闻的头版头条。

到9月30日为止,桂系、滇系、黔系、川系和陕系等,地方实力派的军队,都纷纷派出了师旅级的精锐部队,一一与淞沪日军进行较量。

战绩最好的,还是贾琏上校的川军团。

这厮率领川西的抗日先遣团,在淞沪的宝山一带,与日军的主力部队交战,曾一度正面击溃了日军第13师团主力,即日军步兵第26旅团,差点活捉了沼田德重旅团长,被日军惊叹为“川西之第一猛虎”。

事后他还得到了老蒋的接见。

当老蒋得知这厮是老黄埔后,当即将他提升为少将,并将他的抗日先遣团,改名为“第一虎贲团”,授予黑底白虎旗,并建议他留在中央军,今后就以该团为底子,扩编为一个整编旅。

贾琏少将可不是土包子。

早年的颠沛流离,以及在川西所尝到甜头后,也明白了一个人生真理,什么整编旅长也好,还是整编师长也罢,那都是假的,只有跟着刘亦诚长官才是正道,何况他在川西可是一个实权人物,手掌川西教导旅,地位仅在刘少将之下,连川中宿将郭祺勋,见到他都得陪笑。

因此即使贾少将再不智,也不会为了区区一整编旅,就放弃如此大好前程,导致蒋委座的劝说,是注定了徒劳无功,不过也让老蒋对刘郧高看了一眼,如果川西的池水太浅的话,又岂能留得住如此悍将。

到了1937年9月底,被困在淞沪口一带的日军,依然进展不大。

近二十天的奋战,令华夏损失了近十万人马,算是淞沪日军的唯一收获,不过已登陆的日军总数,也下降到十三四万,若非每天都有特殊军舰,持续补充兵员与物资的话,总兵力早就不足十万了。

如果再长此以往的话,十多万受困于淞沪的日军,顶多还能再撑一个月。

因为人数下降到一定数额时,华夏军队绝对会发起大规模反攻,到了那个时候,这些日军全被赶下海去,也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了。

近卫首相、米内海相,及杉山陆相等内阁,已经商讨了好几次,始终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再这样打下去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建议干脆与天皇等人敞开,中日之间就此终战如何?

但是在一干内阁成员中,却没一个人敢真的开口,都希望由别人来开口,因为陆军部的那群疯子可不好惹,再来个“二二六事变”,该咋办呢。

就在此时,在石原莞尔的茅庐之中,也迎来了几个日军将领。

带头的,赫然正是土肥原贤二与东条英机。

严格说来,日本陆军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实际掌控者,都已经到齐了,可惜刘亦诚少将不知道,否则派出一架飞熊Ⅲ轰炸机,来此一炸,可以省去很多事情。

世人皆知,石原莞尔与东条英机彼此不对付。

石原这厮曾经常嘲笑东条,说他是“东条上等兵”,说东条根本就是个莽夫,不要说指挥士兵作战,即使指挥机关枪都有问题,数量一旦上了三挺以上,就不知道怎么用了,完全是一介矿工加农夫。

不过,东条英机也不示弱,在很多场合诋毁石原莞尔,说这厮是“有才无德,完全是个墙头草,仗着自己有几分薄才,简直目中无人,连天皇陛下的旨意,都敢对着干,作为天皇御亲兵,羞与此人为伍”。

诋毁归诋毁,嘲笑归嘲笑,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这两货在私底下却是一对好死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表面上是东条英机所发起的,然而实际上的真正策划者,却是石原莞尔本人,这俩人可说是真正的蛇鼠一窝,而分工明确,一个拿扇子,一个拿刀枪。

“石原之智,东条之胆”,是日本军界的的名言。

甚至在二战结束后,某些日本历史学家在私下认为,如果没有这俩个人的话,日本或许不会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

此次来石原茅庐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参与秘密会议的,只有石原莞尔、东条英机与土肥原贤二,了了三人而已。

东条是日本关东军的实际掌控者,石原则是日军军部的老股东了,而土肥原则是日军情报部门的总头子,也是吹鼓“华北自治”的幕后老板,以及策划“华北攻略”的真正指挥者。

这三人聚集一堂,正好能划定日军的未来前途,以及日本陆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

此次讨论的核心是,如何体面结束与华夏之战事。

目前的淞沪战场,已经打成一个烂泥潭,“三个月结束战争”的豪言壮志,倒成了一个国际大笑话。

不过,看似粗俗无脑的东条上等兵,却平淡自如,没有丝毫的烦躁与火气,而石原更是修养到家,与简陋的茅庐隐隐形成了一整体,直让土肥原心中一凛,暗暗嘀咕不已。

淞沪战场,原本不用这三人操心。

日本军界山头众多,历来是各唱各的调。

日军第一师团,是天皇的御亲兵,是镇守满洲的代表,通常不会参战或厮杀的,第二师团常驻日本本土,基本也不用考虑出兵华夏的问题,因此从第三师团开始就比较微妙了。

第三与第四师团,长期是日本贵族的自留地。

略有不同的是,第四师团是由经济贵族所把控的,打仗的时候,确实有些腿软脚软,那是因为其中的人才与精锐,早被海军部队所吸纳了。

至于第三师团,则归武勋贵族所有。无论师团长藤田进中将,还是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都与日本皇室或华族(身有爵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代表着王公贵族的脸面。

第五、第六师团,是原各地藩镇的传统势力范围。现在的实际掌控者,正是土肥原贤二,目前全在华北一带扎堆,是日本侵华的急先锋。

这六个师团的前身,是明治维新前的六大镇台(相当于师团)。

之后从第七师团起,到第二十师团,虽说大多列入常备师团,但与之前六个师团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么是前六个师团的后备役,要么是屯田性的守备部队,因此无论地位或待遇,都略差了好几等。

以日军第七师团为例,其兵员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偏僻的北海道,这地方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正式纳入日本帝国的统治范围,论实际地位的话,北海道的土著们,还没琉球土著吃香。

在二次大战以前,连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很歧视北海道的土著,要么将其称之为“虾夷人”,要么干脆称之为“北部蛮人”,或“吃人的野人”。

前不久,石原莞尔等实力派将军,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

他们的天皇用腹语告诉他们,淞沪战场的战况不妙,要他们从满洲与华北抽调精锐部队,支援淞沪战场,因为此处的战事敏感,涉及到大日本帝国在国际上的颜面,如果救援得力的话,他将不吝封赏。

至于会封赏什么?

石原莞尔等人都心照不宣,比如东条英机最渴望的日本陆相,以及未来内阁首相的宝座,而土肥原贤二,就可以实至名归的,当上日军第一总军司令(相当于方面军),甚至会被册封为陆军元帅。

如何破解淞沪战场的困境?石原早已胸有成竹。

也不嫌9月份的日本东京,天气已经有点偏冷了,这厮还在那里故作高雅脱俗,轻摇着心爱的湘妃竹扇,细细品着华夏的大红袍,一切高雅的事情做完了,他才以目示意东条英机,让这厮抛砖引玉。

论地位、论实力,东条英机也确实该当主导者。

这厮也不客气了,清了清嗓子,开始说说他的想法,“还是石原君智计无双,不费大日本帝国的一兵一卒,就让华夏空军自动撤出了新锐战机,否则,已在淞沪登陆帝国士兵,早被南京的空军赶下了海,如今大势已成,领大日本帝国之兴衰存亡,还看我等之沉浮啊”。

这话却让土肥原听得毛骨悚然,已在心中暗暗叫苦了。

在淞沪登陆部队打得那么凄惨,原来都是这俩货下的黑手,看来还是低估这俩熊孩子了,他们压根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其手段竟这般毒辣而精准,能让帝国海军与他们同流合污,才是真正令他担心的地方。

日本的海军与陆军,历来积怨甚深。

能让高贵的海军打拍子,除非是海军的掌权大佬们,与石原莞尔等人形成了隐形同盟,土肥原一声长叹,看来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陆军都是这些人的天下了,对日本这艘船而言,也不知是好还是坏。

不过土肥原也人老成精了,很多事情只隐在心中,并不露于言表。

东条在滔滔不绝的作个人演讲。

石原却慢条斯理的喝茶扇风,偶尔才若有若无转过视线,暗暗打量土肥原的反应。

直到他觉得差不多了,才微笑的接过话题,“华夏是很贫弱,但是人口的基数较大,总会出现一批才俊之士,他们对于世界的局势发展,了如指掌,我的一点点愚见,也不过如此”。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敲打土肥原贤二。

主要是让这厮不要有什么异样的想法,认为他石原与东条,就是什么坏人。

他们可是大大的忠臣,忠于天皇、忠于大日本帝国的。

他的那些雕虫小技,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甚至是积极的执行,不过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而已,而日本帝国的敌人根本不是华夏,而是步步紧逼的欧美列强。

如果不打热闹点,欧美列强又岂会上当。

东条也不是简单人,立刻闻弦而知雅意,很快就转移了话题,“我关东军号称百万,但是说到真正的实力,还远不如华北派遣军,目前而言,只有第四、第七、第八师团可用”。

“至于其余的部队,要么是些混编部队,要么已经被抽调了精锐,去组建新的参战师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