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他是不懂欺骗的。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

妈妈带着4岁的小红到广场上去玩,小红看到广场上的气球非常兴奋,拉着妈妈的手在那些气球前转来转去。妈妈见小红喜欢,就给她买了一个。回到家后,玩了一会儿,气球就爆了。爸爸回来时,小红向他描述气球的样子。她将小手环成一个大圆圈,把气球的大小夸大了好几倍。妈妈看到小红这个样子,深深地叹了口气。

是啊,孩子是不懂欺骗的,但他会在无意之中欺骗大人。就像小红那样,明明气球很小,但她在向爸爸描述时就夸大了自己的说法。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小红这样的毛病。于是,大人就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在说谎。这究竟是不是孩子说谎的一种表现呢?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他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一种习惯。

孩子为什么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这是因为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足,辨证思维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辨证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必须通过系统学习,长期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由于孩子的生活阅历简单,辨证思维的发展不成熟,所以不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常常是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轻率下结论,结果导致错误的认识。还有就是大人的教育不当所致。例如,孩子摔跤了,做父母的往往会说:“不要哭,一点都不疼。”父母还会给自己的行为定性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对于这种做法,很多人都持有异议。摔倒的是孩子,疼不疼他最有发言权,他不疼是不会哭的。哭泣是他真实表达情感的方式。经过几次“一点都不疼”的反复训练,孩子的意志并不会坚强,但也许孩子学会了怎样才会得到父母的赞赏。慢慢地,孩子可能就不再注重自己的真实感情的表达,无意间就可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教会孩子真实地表达情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发现有的孩子是不会表达情感的。当他们遇到委屈时往往采取不当的方法,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后,既不跟父母说,也不跟教师说,自己找人打架,有的逃学以回避问题,有的自残。父母除了给孩子健康的身体以外,没有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教会他们真实的表达方式,这是为什么?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当我们初为人父母时,我们或许还能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单调、孩子的差异、分数的“唯我独尊”等,把我们的耐心渐渐地磨蚀掉了。于是,在碰到孩子的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设想,有多少父母和老师会蹲下身来,聆听孩子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心声呢?

对于发生过的事不据实讲,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充分,不能很好描述事实,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说实话会招致不利。孩子说话不实事求是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个阶段的有些儿童有时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往、希望与现实相混淆,并不是孩子有意识的说谎。针对不同原因,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属于说谎的,父母要还孩子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不必因为说实话而受到惩罚。对于好说大话或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的,可以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自己想出来的。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不良习惯的时候,父母及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地观察与判断。这是克服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良策。在引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导孩子不要用已有的态度或带着有色眼镜去认识事物或他人。在认识事物和他人时,应当看到什么,就反映什么,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二是告诫孩子不要受感知的表面性、局部性的影响,不要以情代理,以貌取人。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面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以理办事,以理服人,使孩子对事物或他人的认识客观准确一些,全面透彻一些。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各方面去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吧!给孩子机会,乐于倾听孩子的话语,并且要耐心、专心、悉心地做孩子的倾听者,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倾诉,要充分尊重孩子。这样,我们才能听出言中意、弦外音,给我们了解实情并作出恰当的反应留有余地。

教育孩子,作为父母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灵,时时检验自己的行为,父母身体力行是孩子教育最好的模范和榜样。但是我们身为父母有时记得教育孩子,却忘记教育自己。父母需要的是跟孩子一起从零开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