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强兵

“说说看。”王羽饶有兴趣的看向陈琳。

打败袁绍后,王羽俘虏了不少袁军的幕僚,除了逢纪等一味求死的,还有一些恶名昭著,作恶多端的,其余的人都没受任何留难,想留用也可以,想走也不拦。

当时留下的人足有一百多,士人们投靠袁绍,无非是认为袁阀势大,统一天下非他家莫属,想着赚个从龙之功,一跃成为名门之类,谈不上和袁绍真有什么生死不渝的感情。

胜者王侯败者寇,袁绍败了,大伙顺势投靠胜利者,也谈不上失了名节。世人都说袁绍之败,在于不能用人,不纳忠言,他的失败,自然不是幕僚们的责任。

一晃就是两年多,当初留下的一百多名士,现在剩下的只有十来人了。

在王羽的主导下,青州官场纯粹得很,就是一帮做事的人。事情做得漂亮,更重的担子很快就会压过来,不会做事,想靠扯别人后腿来上位,那是绝对要遭到所有人鄙视的。

而这时代的名士,就是官僚的预备役,务起虚来一个顶俩,真正放到实务操作上,十个也顶不了一个能吏。

这些人在袁绍手下很吃得开,反正政务都有文吏来处理,名士们只需要时不时的写些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颂扬袁将军的人品德行,吹捧造势就可以了。

到了青州,冷丁被当成牛马牲口来使唤,名士们自然不大适应,而且也干不来。

最后剩下的十来个人。大部分都是相对异类的,比如审配就是。他不太会做人,就只能做事呗。唯一的例外就是陈琳。

除了一支生花妙笔,陈琳和无法适应青州官场的名士们没什么不一样,同样在最初的磨合过程中泯然众人,没能冒出头来。

不过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陈琳在受挫之后没有故作桀骜,或者灰溜溜的请辞离去,而是换了一个方向,重新努力。

最初,他是打算在将军幕府参赞军务来着。结果进了幕府一看,好家伙,这里面奇才辈出啊!有贾诩这样老而弥坚的老狐狸,还有徐庶这种锋芒正盛的新锐,再加上王羽后来招揽的鲁肃、诸葛亮、庞统等人,陈琳虽然也有些见识,但人和人确实是没法比的。

实际上,就算没有这些妖孽的压制,陈琳也不太适应将军府的风格。

在何进、袁绍这些人手下做事。军议的时候讨论的都是大势,比如战争的必要性,形势变化中涉及到的天数轮转,有德、无德之类的因素。诸如此类。

而青州将军府虽然也会讨论大势层面的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的,他们更专注于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行军的路线上。都有些什么样的地势,路况如何。并以此来统计确切的行军时间。

陈琳亲眼见证过,在一次军议上。徐庶和鲁肃争得面红耳赤,争的就是大军通过一座桥需要多长时间。

陈琳不确定,这是不是青州军百战百胜的绝招,但他很肯定,他自己肯定没那闲工夫,对一座桥花下这么大力气。

从军事领域退出后,陈琳就开始了在青州各个部门轮换的历程。从教育到宣传,从宣传到农业,最后他甚至还去商务部转了一圈,可就是没找到适合他的位置。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在王羽看来,陈琳就应该去教书,偶尔再帮自己做个枪手,捉笔写些官样文章什么的,不然都浪费他这支妙笔了。

但陈琳自己显然不这么想,他还是想找个人前煊赫的位置。

王羽对陈琳的毅力表示倾佩,但他忙得很,可没空一直盯着这么个无足轻重的人。他也不知道陈琳来送信之前,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又在哪个衙门口碰了壁。但看到陈琳在自己面前积极表现的样子,王羽依稀看到了贾胖子的狐狸尾巴。

贾狐狸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了,他打发陈琳来送信,肯定在事先有过沟通,认为陈琳的主张可以一用。只是这个胖子素来没担当,事先却是一点口风都不露,想知道真相,只能耐着性子让陈琳自己说。

“主公的忠勇之名,天下皆知,天子尚为董贼所执时,亦从不避讳,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对主公也是颇多赞誉之词。此番长安大乱,天子得脱樊笼,只消不被曹将军追回,那他的目的地恐怕也只有青州……”

王羽捏着眉心,强忍着才把那句“说重点”给憋回去。陈琳这种传统名士最让人郁闷的地方就是这个,说话总是不忘拍马屁,导致发言的效率非常低。

好在陈琳察言观色的本领不错,在青州呆了两年多,多少也知道青州风格是怎么回事了,见王羽露出不耐神色,他赶忙话锋一转,将中间那些赞语统统带过,说起了重点。

“曹操夺关中,名为解救天子,实际的意图却是壮大实力,如果百官和天子一起逃亡,他或许会着力追赶,但天子孤身走脱,又是往青州而来,曹操也是老谋深算之人,自然不会穷追不舍。”

“嗯。”王羽微微颔首,听出点意思了。

曹操对付董卓,一方面是抢地盘,安定后路,另一方面就是看中了董卓的班底。所以这场西征,他一直是以用计为主,试图以柔克刚,从未和董卓军发生大规模的激烈交战。

从结果来看,曹操的计划相当成功,近乎完美收编了董卓的两路精锐,五万多兵马。除此之外,朝廷百官也已入手,大大补充了曹军的人才不说,而且正统之名也有了。

没错,相较于天子,朝廷百官其时更重要。天子只是一个人,百官却是构成朝廷中枢的根本。有他们在,才能颁布新政令。号令天下士人,如果天子发生意外。曹操还可以另立新君。

对曹操来说,另立新君是很有必要的。

虽说挟天子令诸侯。天子本身的意见不太重要。但当今天子的立场太鲜明,被董卓控制在手里面,还不忘时不时的为王羽说好话。万一将来两军交战,天子又派人送个密诏什么的给王羽,册封他个什么官职,那可是很动摇军心士气的一件事。

既然跑了,那就随他去好了。就算天子顺利跑到青州,头疼的也是王羽,曹操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直以来。王羽做事虽与世风大相径庭,但引起的反弹并不重,这大义之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天子到达青州后,和王羽起了隔阂,乃至冲突,这层大义光环自然就消退了。

何况,王羽若是和天子翻脸,多少还有些忘恩负义的意味,会让很多人质疑他的人品。

虽然青州的根基已固。这点影响谈不上动摇根本,但对青州以外的地方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多少算是给他添了点堵。

陈琳能看出这层意思,说明他的确用了心。

得到了王羽的肯定。陈琳气势顿时一振,抖擞精神分析道:“如臣所料不差,曹操搜索不果后。定会遣使高唐,明言天子弃国来我青州之事。这样一来。就算天子路上出了意外,没能安然抵达青州。这护卫不周的责任,主公怕是也逃不过了。再往深一层想,即便流言四起,也不为怪呐。”

从王羽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愿意天子入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人扮土匪,在半路把天子给结果了。陈琳推测,曹操很有可能会针对这一点设计,如果王羽真的动手派人动手劫杀,搞不好会被曹操反过来利用。

“孔璋,你的意思本将已经明白了。”王羽点点头,问道:“你的应对之策,应该就针对天子顺利抵达青州的情况……”他略一迟疑,斟酌着用词,轻声道:“你应该明白,青州新政是怎么一回事吧?”

“臣明白!”陈琳忙不迭应着,他当然明白了,要不是清楚这里面的因果关系,他又岂会主动请缨?

“其实天子孤身前来,未尝不是件好事。”

陈琳词锋一转,却是把自己先前的分析都给否定了:“主公的新政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虚君是必须的,若不虚君,青州新政就注定了只能昙花一现。不过,有董贼的例子在先,虚君很容易被世人视作权臣弄权,这就是问题所在。”

“臣以为,主公大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虚君,未必要把天子当做神像供在神龛里,未尝不可以将天子利用起来,成为青州的助力而非阻力……”

“具体呢?”王羽身体微微前倾,听出了点味道。

陈琳沉声答道:“具体而言,天子此番是孤身前来,没有臣僚在身边,他一个小小少年,如何理会得军国大事?但有些事,是不需要阅历、见识也能做的,而且非天子不可……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妙,绝妙!”王羽一拍大腿,高声赞道。

绕来绕去这么半天,但陈琳的主意说白了很简单,就是让天子专门负责祭祀工作,彻底成为神像。

在这个时代,祭祀是相当重要的国家大事,但却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打完了幽州大战之后,王羽一直想立个英灵祠堂什么的,来祭奠战死的勇士们,但战后的事情太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来操作。

如果天子来了,这件事大可交给他来主持,至少是名义上主持。

此外,还可以安排天子在境内巡视什么的,反正就是有在人前出风头,又没什么实质性影响的场合,都让天子出场。

少年人都喜欢热闹,喜欢出风头,想必刘协同学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被人圈禁在宫里,担惊受怕了这么长时间之后,他对这种扬眉吐气,煊赫人前的差事肯定不排斥。

等到一圈周游下来,他也没什么时间理会军国大事了,只要明年再接着来一遍,基本上就可以形成定制了。

具体的操作,自然非眼前这位大才子莫属。让陈琳处理繁杂政务,他不行,但论及这些仪式、典礼什么的,他肯定是如数家珍呐。

难怪老狐狸这么干脆,直接推了陈琳到自己面前来,原来他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妙啊。

“此事就交给孔璋了,嗯,就先挂个太祝令的名吧,等事情上了轨道,再大家一起商量着,将太常官衙也建起来。”

陈琳大喜,涨红者脸,表起了决心。

太常是专门掌宗庙事的官名,虽然不干正事,但论高下,却是九卿之首。青州务实之风盛行,之前压根就没设这个官署,陈琳这次把握机会,瞄准的就是这个。

现在王羽虽然只封了他个太祝,但话也说得很明白,只要差事办好了,太常还会远吗?

陈琳倒也没指望能和从前的太常一样位高望重,毕竟青州情况特殊,但在他来说,想要在青州的未来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只有这个位置是最适合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