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突然提高嗓门大声说道:“咱们放着现成的肉,不吃白不吃。”他的众伙伴听了以后都是一愣,只见朱重八动手牵了一头小牛。几个小伙伴先是一愣,但是看到有人作主,又实在是馋得难受,便一起上前将牛捆了,宰牛、剥皮、烤肉,不一会儿就都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天也昏黑了,该回家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发愁,少了一头牛,怎么向地主交待呢?这时候还是朱重八出了一个主意,将小牛皮骨埋了,把牛尾马巴插在一个地缝里,回去告诉地主,小牛陷到地里去,只剩下尾巴露在地面,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样荒唐天真的故事,自然地主是不会相信的。重八是挨了一顿暴打,被赶回了家。而他也因此在伙伴中成了理所当然的头领。朱元璋的少年时期,全国和地相继暴发了百姓聚众起义。1337年,元璋十岁的时候,广东朱光潜起义,称大金国,不过秀快就失败了。棒胡于河南汝宁信阳起义,宣扬弥勒佛王降生,也被镇压。另外有合州大足县韩法师,惠州归善聂秀卿和谭景山等起义。朱元璋十一岁的时候,袁州彭莹玉、周子旺起义,周子旺称周王,后被捕遇害。彭莹玉逃到了淮西,后来与徐寿辉再度起事,漳州南胜李志甫起义。这些起义很多借助宗教进行反元宣传,当时,明教、弥勒教和白莲教都在民间广为流行,很有影响。
明教起源于西亚,唐时流传到中土。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二宗指的是相信世界的本源是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光明也即是善,是理;黑暗是恶,是欲。这两种力量的斗争构成了世界的变动。斗争分为三个过程,即三际。初际天地示辟,只有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存在,处于抗衡状态;中际,黑暗压倒光明,世间混乱不平,这时便有明王出世,驱除黑暗,明王即是明尊、明使;
后际,光明与黑暗各归其位,黑暗处隐,光明昭显,世间恢复和平安定。弥勒佛教认为弥勒佛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释伽仙逝之后,世界被恶势力侵占,人心也不再纯良,只有等待弥勒佛的降生,才能挽救世界,重创一个美好合理的世界。白莲教主要是劝人向善,死后可升入西方净土白莲池,永享幸福。这三种宗教在漫长的年代里流传民间,互相配合,它们给广大贫苦农民以希望。传教中提倡互助,教中子弟一人有事,大家相帮,深得民心。明教有经文道:“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公元1344年,朱元璋十七岁了。春天的时候,淮河流域天灾肆虐。旱灾和蝗灾后紧接着是瘟疫。起先是一家一户,后来是一村一村地死人,活人离乡逃命,整个淮河平原一片荒凉萧条。瘟疫也侵袭了朱元璋的家乡太平乡孤庄村。在这场横祸中,父母哥嫂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骤然面对亲人的死,元璋第一次感到生的艰辛和不易。当时,家徒四壁,别说钱,连一样值钱的东西可以抵当了,为亲人买棺下葬的都没有。还是邻居刘继祖好心,舍了一块地给他们,破衣旧席草草裹了亲人尸身葬了。在后来朱元璋自制的《皇陵碑》里,他追忆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欷浆。”穷苦到连人伦之孝都不能尽分,算是让人内心惨痛之至的事了。天灾使本来艰难为生的农民更加难以维持生计,地统治者手忙脚乱应付各地风雨,丝毫不顾及民生,而且变本加厉地加强对汉人、南人的压制。他们严禁汉人执有军械,一切马匹归公。元人任意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击。甚至有大臣主张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大姓,这无异于火上加油,
整个中国如一堆巨大的干草,已经零星冒烟,只有等待一把大火,熊熊燃起,烧毁整个统治集团。
元璋父母俱丧,顿失依靠,亲戚不多,也大都景况不好,要不就是久无联系,无法投靠。生计维艰,晃**半年,只得投身寺庙,到邻近皇觉寺去当了和尚。在《皇陵碑》中,他写过这段经历:“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所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芒。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央佯。”元璋在寺内的生活也很辛苦。他剃了头,但没有受戒,是作为小行童被收留的。元朝僧人多有妻室,朱元璋在寺里要做很多杂活,还要伺侯长老高彬的家小,从早忙到晚,只是饱了肚子。很多年长师兄也欺负他小,东指西派,时常给他脸色,孤身一人,亲友不在,元璋在寺里过得很不痛快。有一次,元彰打分伽蓝殿,不小心被伽蓝像的石座绊了,当时他是又累又气,索性拿起扫帚抽了伽蓝神一顿。又一次,供在佛殿神案的红蜡烛叫老鼠啃了,元璋挨了长老的责骂,气极了,心想:“你这个伽蓝神连自己屋里的东西都看不好,有什么用?害得我受气。”想罢,在旁边拿起一支笔来在神像背后批上:“发配三千里。”竟然把神发配出去了,从这可见,元彰少时个性之强,可见一斑。僧侣在中国是个特殊阶层。寺院靠朝廷资助,信徒捐赠维持,另外寺院又有自己的田产,把土地租给佃农,坐享地租。元璋投身为僧的这一年,整个淮河流域灾情严重,田里颗粒无收,皇觉寺也维持不下去了。寺里先后发动从僧出门云游,元彰也最后一个被打发出去行脚为生了。五十天的行童生活就此结束。元璋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故乡,走到广阔世界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