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岳飞奉命驻军广德,以牵制南下的金军。在战斗的间隙,他抓紧时机进行修整。不断的行军和作战,将士们极度疲劳,需要恢复体力。受损的建制需要恢复重建。随时入伍、仓猝上阵的士卒需要训练,尤其是减员的部队需要补充。岳飞真希望能够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来对部队好好整编一番,以便能更好的体现他的军事意图。但这在烽烟四起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岳飞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他的整训计划。主要是招募兵丁,可是岳飞的兵实在是太少了。朝廷对于武将拥兵专横的忌讳,根本就不让岳飞拥有太多的部队,且常常釜底抽薪,借故抽调。这使他难以施展他全部的军事才能。他只能在不触犯禁忌的前提之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招募一些兵丁。不过这是很难的,老百姓讨厌军人如同讨厌土匪。何况在战火连绵的年代,壮丁大多已经被迫当了兵或土匪,剩漏的不是东躲就是西藏。岳飞包括当时大多数的将领主要靠做“误入歧途”的人的工作来补充兵员了。即所谓的招降纳叛。不过这样做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使军队原有的匪气更加变本加厉了,这会很快的腐蚀掉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岳飞当然深深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不只是单纯的招募,而且还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他绝不容许他所率领的军队军纪浼散和侵扰百姓,如果有人稍有触犯,严惩不怠。有一句话在他的军队里非常流行,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这可不是一句单纯的自我标榜、流于形势的口号,而是一条被严格执行着的戒律,连岳飞自己也不例外。

岳飞有个舅舅姚某,平时就依仗岳飞的声势,胡作非为,侵扰百姓。岳飞知道之后,不便亲自去责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她出面致意。但姚

某知道之后不禁大为恼火,认为岳飞太过狂妄,冒犯尊亲,就想伺机报复,一次与岳飞同行,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姚某突然催马向前赶了几步,取下弓箭,转身就射向了岳飞,不过在慌张之下,却射在了马鞍之上。岳飞一见大怒,飞马上前,将正要放第二箭的舅舅掀下马来,用佩刀一刀砍死。岳飞的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认为岳飞罚不避亲,为民除害,从而对岳飞更加敬畏起来。当然也有人认为岳飞太过于绝情,就是深明大义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的岳母一时想不通,对岳飞大行家法,让他跪在祖像前怒声喝斥。可是不久之后,岳母还是慢慢想通了,原谅了自己的儿子。不如此何以服众呢?不服众又怎能报国呢?除有过必罚外,岳飞还是有功必赏,善待士卒。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岳飞的一个下属在军营巡视,发现一个士卒衣着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便上前问道:“你的上司是不是克扣了你的军饷?天气如此寒冷,难道你没有怨言吗?”士卒却回答道:“嗨,其它的将领才经常克扣军饷,自从跟随岳宣抚以来,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他从未克扣过我们一文钱。我只所以穿着单薄,是由于家累太重,所得的军饷大半都接济了家人的缘故,我感激都来不及,哪能忘恩负义,抱怨岳宣抚呢?”

杨再兴原来是一名流寇悍将,一次在两面三刀军对垒之时杀死岳飞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兵败,自缚请罪。岳飞并不计较前嫌,亲自为他松绑,收为部将,任用不疑。杨再兴大为感动,发誓效忠,后来竟然战死在小商桥。岳飞这种不计恩怨,待人以诚的作风,吸引了不少文人武士,纷纷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个名叫黄纵,替岳飞掌管机要文件。一次岳飞分沉香,待分到黄纵的时候,只剩下

了一小块。岳飞一见分得并不均,就打开了一袋再分,到黄纵时又剩一块,岳飞一时之间竟然不知所措。黄纵看在眼里,深为感动,表示大小无所谓。在岳飞的大力整治之下,他的军队变得纪律严明起来,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爱护。他们亲切的称岳飞的军队为“岳家军”,以示与其他作风恶劣的军队的区别,他们甚至设立祠堂,纵上岳飞的画像,经常进行供奉祭祀,祈祷岳家军尽早赶走金人,恢复老百姓正常的生活。从此,他们不再一味的拒绝参军了,送子送夫者络绎不绝;也不再坚壁清野了,箪食壶浆者随处可见;更不冷眼观战了,带路送情报者主动踊跃。

在紧张的整军练兵中,岳飞不忘挤时间学习。他深知,若没有诸葛亮之智及淮阴侯韩信之武才,仅凭匹夫之勇是很难扭转当今危局、救民于水火的。这就需要古代的圣贤学习,汲取他们的智慧。他喜欢读的仍然是《孙子兵法》,常置身于身侧,有空时即摩挲学习。与少年时的诵读不同的是,他现在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对书中那精奥的道理有更深的启悟。他经常将这些体会自觉地运用在具体的战斗当中。当然,他也不是完全迷信、机械照搬。宗泽在世之时对此深不以为然,批语他作战不依阵法,岳飞却有他自己的理解,认为古人的阵法并不是万用不爽的灵丹妙药,不可固执迷信,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用兵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可能每次都按部就搬布好了阵再也敌人厮杀,那样非吃败仗不可。用兵之道,全在于灵心一点,随机应变。宗泽被他说的心悦诚服,击掌称妙。经过短期的修整之后,岳家军的战斗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于是他们便四处寻找战机,来打击金人。不久,传来情报说,有一大批金军将途经广德南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