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门生命之学;禅修,则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实验。修行要与清净心、恭敬心、谦卑心、无为法、本性、空性相应才能得禅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自我反省、检讨,改进自己的习气,要有信心、耐心,更要发长远心、不退转,才能有成就。

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以为要参禅入定只能到寺院或禅堂才能坐。其实不尽然,在家中的地板上、**、沙发上就可以参禅了。

虽然禅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但在初步的学习中,由禅定可获得健康、自在、身心之升华广大,至少禅定是有此功效的。

参禅入定不要将它想得很困难,准备一个小枕头,将它放于地板上,用个垫布将它垫高一点,然后将腿盘起来。一腿在上,一腿在下,这就叫做单盘。将两腿一起盘到上面,这个叫作双盘。

身体上的端正会影响心里的统一,其背部不可以靠在椅背上及墙壁上,不要穿西装或牛仔裤,或者是会让你感到束缚的衣服都不要穿。两肩放平、放松,收下巴,牙齿紧闭,舌头顶到上颚,眼睛垂下,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均匀。

接下来就是调心,让我们的心不要乱动、乱跑、乱打妄想,要让心安住下来。因为烦恼、浮动、不安定,与我们的气是有关连的。如跑步时,气就会很喘,所以我们应该将气缓缓地吸到丹田,再慢慢地呼出去;越慢越好,到了最后,似乎有,又似乎无,悠悠扬扬,人的身心随着气广大开来,而能升华,似乎要浮起来一样。

如果心不能静下来,要如何改善意念纷飞的坏习惯?

1.数息:就是一呼一吸时依出息、入息而数;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10,再回头从第1数起,如是周而复始;或是吸气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

2.观想:观光明时,就把心安住在光明上;观佛像时,就将心安住于佛像上。

3.参话头:则将心安住于话头上,参:“念佛的是谁?”

不会参禅、观照的话,只要求将腿盘起来,即使是打瞌睡,睡了5分钟,那都会比睡上一二个小时,还容易恢复疲劳。

以下略举禅修的七点益处:

1.消除生活压力:生活压力的产生来自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当透过坐禅训练,让心静下来时,“觉性”会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所谓的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进身体健康:现代的医学科技告诉我们,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身体病痛是来自心内焦急、贪婪、瞋恚的情绪,佛法亦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由此可之,若想增加身的健康,从心的修养做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内在涵养:人心不古,道德没落,乃起因于人们听不到,或没有时间听自己内心“宁静”的声音,所以终日活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当中,时刻为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所扰害。倘能与“坐禅”为友,则可逐渐远离名利、权势、地位,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进而升华内在涵养。

4.享有禅悦之乐:佛陀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是禅定之乐,是一种从绝对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体验到这种禅悦之乐。

5.不为烦恼所缚:佛陀还说:坐禅能得“漏永尽”,这漏永尽的“漏”字就是烦恼的别名,坐禅能使烦恼永远止息,获得究竟解脱,故言漏永尽。

6.开发本具智慧:《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里所讲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译音,翻成汉语叫作智慧,是一种能体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辩聪。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时日地坐禅修炼,就能显发出来,故言开发。

7.明见清净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法语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说的,若语译成白话,即是“没有想到人们的灵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坐禅能帮助我们得到这种体证,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

有人问:“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地狱与人间是一样的,也是需要穿衣、吃饭。地狱唯一不同的是吃饭,在吃饭时需要三尺长的筷子,地狱的人夹了一块菜,由于是三尺长的筷子,所以永远是送不到口里的,当它转向左边,左边的人就抢着吃,当它转向右边,右边的人就抢着吃。因此,他就会骂人,为何吃了他的菜,所以地狱的人是天天吵架的。

天堂的人也是需要穿衣、吃饭,而且吃饭的筷子,也一样是三尺长。不过地狱的人吃饭与天堂的人吃饭却不一样,天堂的人夹了菜不是给自己吃的,而是给对方吃,彼此夹菜给对方吃,双方总是不停地称道“谢谢”,整个天堂都是“谢谢”的声音。

所以,助人、感谢别人即是天堂,而自私、执着即是地狱。我们要让自己趣向佛道,要发扬自己的慈悲心,不要有仇恨心,要有为人的心,要有不计较的心,要有至诚的心,还要“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1.慈悲喜舍遍法界:佛教教义中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百千法门之中,以发心法门为最重要。谈到发心,有四无量心,也就是要发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慈悲喜舍”是:不仅拔除他人的痛苦,并不求报答地给予无限欢喜、快乐。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令人尊重、被人称念、让人膜拜,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大慈大悲。喜舍,更说明了我们做一个佛教徒要把欢喜施舍予人,绝对地为人救济苦难,绝对地给人欢喜,绝对地给人奉献,能有如此发心,做人处事必定圆满成功。

2.惜福结缘利人天:在世间,我们每一个人的日用享受都有一定的数量,好比我们在银行存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福报。一个人挥霍无度,好比银行存款一直在减少;积功累德,银行存款也就日渐增多。修桥铺路、救人苦难都是积福的方法。古人一直劝导世人不要积财给子孙,只要积福,子孙就能享用不尽,可见福报就是自己的财富,要珍惜福报才会更有福报。

说到结缘,更是重要,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相互的法缘关系才能生存。有的人并不聪明灵巧但很有人缘;有的人伶牙俐齿反而让人讨厌。有的人富贵,没有人缘;有的人贫穷,反而很得人缘,这都看他平常是否与人结缘。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阿难与目犍连同时出外托钵,结果目犍连空手而返,阿难却受到丰厚的供养。佛陀因此道出了以下的因缘:有一群蚂蚁被洪水所困,当时阿难以树枝搭救它们,这么一个方便结缘,普利了无数众生。因此,结缘使我们人缘更广,结缘让我们获得更多方便。

3.禅净戒行平等忍:现代人的修行,不是参禅就是念佛,当然也有不少是禅净双修;因为禅有生活禅,行住坐卧中也可以念佛。但无论是参禅或是念佛,我们都要以戒律来作为参禅念佛的准则。

今天的社会,我们常常会发现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老少不平等、种族不平等、权势不平等……佛陀曾经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世界人类要能获得真正的福祉,唯有平等才能达到目标。忍,不单是指忍耐,忍也是一种智慧。例如生忍是对生存条件的认识,法忍是对宇宙间诸法的了解,无生法忍是要我们对世间能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圆满的世间观。

4.惭愧感恩大愿心:人间最好的美德就是惭愧、感恩、愿力。说到惭愧,惭者惭己,愧者愧他。惭者常觉学问不够、发心不够、慈悲不够;愧者,常怀对不起人之心,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朋友、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国家。所以,愧就是修行。儒家的四维八德也就是要大家不忘羞耻之心,人有惭愧,才懂得奋发图强;人有惭愧,才肯力争上游,因此,惭愧羞耻是我们的美德。

感恩,才能拥有富有的人生观,因为一个人没有感恩之心,只懂得贪图别人利益,是贫穷的弱者。菩萨发心时时度化众生,一念发心度生就是感谢国家恩、感谢父母恩、感谢朋友恩。哪一个众生对我没有恩惠?没有农夫,我哪有饭吃?没有工人,我哪有衣穿?没有新闻记者,哪有报纸可看?士农工商、男男女女,哪一个人不在助长我们的生存?如此大恩大德,我们应该如何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也懂跪乳,如我佛子,焉能不知感恩?

以上说人天道总共有五个,第一个是发心,要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发心了?第二个是要有信仰,我真的信仰了吗?我是否已有了正信?我是否有持戒及守法?我是否有喜舍而布施呢?我是否有禅定的功夫呢?假若,这五个你都具备了,那表示你已经有了人天的福报,人道也就俱全了。接下来,就是要从人道至佛道。

有人会说:“成佛,不敢想。”因为佛对他而言是太高、太远了,其实,那是失去了自我的尊严,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你何不当下承担呢?只要具足发心、信心、守戒、喜舍、禅定等人天道的条件,就能进入佛道。什么是佛道?

无你无我无对待生死的超越观是佛道,

看一切众生如亲人般的慈悲观是佛道,

世界与我都息息相关的缘起观是佛道,

无私无欲无求无彼此的平等观是佛道,

自觉觉人是佛道,

自利利人是佛道,

奉献他人是佛道,

尊重别人是佛道,

融合大众是佛道,

慈悲喜舍是佛道……

在佛道里没有你、我的差别对待,所以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假若你能建立起平等观,那你就有佛道了。

没有生死,就是佛道;没有欲染,就是佛道;没有对待,就是佛道。我们安住于佛道的身心中,不是要离开人间,佛是在人间当中,不是在人间之外的。假如你将一切众生都看成是我的亲人,把一切毫无相关的,都将他看成与我息息相关的。甚至于你将它当成是你身上的一个烂疮,虽然它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你好好地照顾它、爱护它,那它就不会再长出来了。假若你将所有人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的家人、我的邻居、我的同事、我的同胞、我的同乡,同是众生,只要你跟他一同,那你就会发慈悲心来包容他。你有了慈悲观,每个人都会变得很可爱的。

假如您觉悟到有缘起的观念,所有一切众生皆与我们有关系,大家都能和平相处。假如我无私、无欲、无求,我非常地安心自在,能安住于身心中,而有了无住观,也就天下太平了,人人趣向佛道了。

1991年3月讲于冈山中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