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之德。实际上,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观》

2

佛教理想中的国家政治应该具备以下四点:

(1)民主道德的政治:佛教认为民主宪政国家的实现,以道德为前提,这是国家政治的最终目的。

(2)祥和互敬的社会:佛教认为社会大众应该培养随喜赞叹、包容异己的气度,从平等法性之中体认诸法千差万别的实相,彼此互尊互重、互不侵犯,去除同归于尽、排斥他者的心理,共同创造祥和开明的社会。

(3)取舍合理的经济:僧团注重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希望我们的国家没有经济的垄断、贫富的悬殊、劳资的对立等社会问题,人人得其所应得,建设民有、民享、均足的社会。

(4)乐观勤奋的生活:勤奋精进、乐观进取,事情才能有成。今日我们国家的经济奇迹,就是靠全国人民的勤勉工作才有以致之,唯有持着精进的耙锄,在乐观的田园上撒下希望的种子,才能收获菩提的果实。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佛教的政治观》

3

政治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包含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也包含人民管理政府的权力。“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所以,政治应是全民为国家兴隆、百姓福祉而齐心协力的责任与行为。而且,越是清明的民主国家,就越重视人民的权利和权力,人权也更能伸展和受到重视。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4

佛教不但有和谐政治的功能,而且还能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传戒正范》云:“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其为国王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观》

5

佛陀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是彼此圆融互利的,他认为唯有依循正法,政治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换句话说,一个理想的政府,必须在国家、法律的秩序上,加上宗教、道德的规范,才能发挥“仁王政治”的理想。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6

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贡献,历代均有记载,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观》

7

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因此,历代以来,佛教非但未曾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优填王等,他们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并且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健全社会,造福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弥兰陀王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政治,写下印度史上辉煌的一页。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观》

8

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政治勿嫉妒佛教、勿舍本逐末,不能只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虽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观》

9

有时候政治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弥补不足,发挥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无远弗届,能够将蛮横未开的边疆,教化成开朗有礼的中土;佛教的忍辱无坚不摧,能够将世代的仇衅消弭于无形;佛教的感恩无愿不遂,能够填补欲望的沟壑;佛教的智慧无事不成,能够感化顽强为驯良。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10

对于世间的“名位”,所谓“上台下台”,越能放下,才能越自在;越是计较,就越沉重阴霾。所以,凡是容易下台的人,就越有机会上台,因为有“能上能下”的美德,就能不断更换位子,自然位子会更多。相反地,对于只能上、不能下的人,每次到了要下台的时候,态度不好、言语不逊,那么以后想要再上台,就比较艰难了。

——《普门学报·我对“世代交替”的看法》

11

佛教与政治的关联比较:

(1)政治是管理众人,维护社会的团体;佛教是教化众生,净化社会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够安和乐利的生活;佛教要求人人能够慈悲喜舍地做人。

(3)政治是怒目金刚,要求人人守分守法;佛教是低眉菩萨,要求人人自律观照。

(4)政治是护法降魔,保卫国家;佛教是护生救苦,拥护国家。

(5)政治重视才干机变,以力服人;佛教重视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权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佛教是实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线的,曲而求远,人人平等;佛教是直线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8)政治重视实效通行,即日成办;佛教重视远益利济,普度未来。

(9)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标;佛教的净土极乐,是如愿往生。

(10)政治以财力、军力治理国家;佛教以德力、法力辅助国家。

(11)政治从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佛教从内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以齐家治国;佛教要求人人实践皈依“三宝”、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星云语录

对于世间的“名位”,所谓“上台下台”,越能放下,才能越自在;越是计较,就越沉重阴霾。所以,凡是容易下台的人,就越有机会上台,因为有“能上能下”的美德,就能不断更换位子,自然位子会更多。

12

所谓“承先启后”,在国家而言,对于唐尧、虞舜、文武、周公、孔孟的政治理念、道德根本,要真的能够接受;对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亲其亲、幼其幼”如此祥和美好的政治蓝图,要能够继承流传,谓之承先。说到启后,要能把“科技的发达,医学的昌明,社会的保险制度,邻里的守望相助;官不扰民,没有刀枪战事,一片和平安乐”等种种的和平安定,传之于后世,才谓之启后。

——《迷悟之间·承先启后》

13

“世代交替”是世间发展的自然规律,如同老干修剪,长出新枝,才有盎然的新趣。同样地,国家的政治领袖或民间团体的负责人,如果也能“世代交替”,学习古代的“禅让”,就不会分裂、斗争,并让事业和平、兴盛地永续下去。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14

佛陀认为一国的兴衰与君主的道德有关:“君主贤能德政,则国运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则国运必堕,人民痛苦。”因此,佛陀为帝王定下应守的德目,如清廉宽容,能接受群臣的谏言;肯布施,能与人民共甘苦;租税必依法征收;勤政爱民,谨持威严;审判必依法律,无私曲于其间;与群臣和睦,不与彼等竞争;等等。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15

除了国家最高领导者应具备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条件以外,在《增一阿含·细禁品》里,佛陀也举出执行政令的官员必须具有:不贪污、不暴怒、不诿过、不怪僻、不悭吝、不犯法、不磨人、不重税、不嗜酒、不好色、不自私等内涵品德,才能行法不悖,利益众生。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16

从政者应知自己是公仆,不要官僚;从事教育者,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医护人员要“视病如亲”;工人要“除私从公”;商人要“童叟无欺”……如果整个社会民众都能公而忘私、讲信修诚、惭愧感恩,相互爱语赞叹,彼此有情有义,则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增加国家的动力。

——《普门学报·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17

执政公务员食民之禄,奉公守法、勤勉清廉,不为利诱、不为势劫,建立个人清净的操守,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广大群众,为民谋福。公务员立身行事的准则有:执法如秤、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贿如仇。

——《星云法语·执政者四如》

18

自古以来,国家的政治领袖,如果爱民如子,社会安和乐利,人们就说这是位仁君,是实行“王道”;否则就是专制政权,即“霸道”。怎样的政治才是王道呢:

(1)以道德法律服人:道德是国家的根本,没有道德,社会就没有规范,所以为政者要倡导道德。道德不够,辅之以法律,法治的社会,必定是公平公正的。

(2)以慈悲仁政领导:一个领导人必定要能做全民的模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养性,才能家齐国治,才能领导天下。

(3)以民主民有议事:现在自由民主的国家社会,讲究“全民参与”,人民的事情要让人民自己决定,所以要民主议事。

(4)以民心归向为尚: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到国家,未获民心,国家也不能长治久安;得到民心的拥护,才算是真正得到国家的领导权。所以,“民之所欲,常在吾心”,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是主政者施政的依据与目标。

(5)以团结和谐为重:一个国家里,一定有很多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思想的人。很多的不同不要紧,但在“一个国家”的信念之下,大家必须团结,才能共荣共存。

(6)以教育共生为主: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土地幅员辽阔,也不是靠人口众多,而是重在人才的培养。此外,人才要互相尊重、推崇,大家公忠体国,人人都能识大体、为大众。你上台,我拥护你;我上台,你拥护我。所有官员都能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有为国家社会奉献的精神,则所谓“王道”之世,必然指日可期也。

——《星云法语·王道》

星云语录

从政者应知自己是公仆,不要官僚;从事教育者,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医护人员要“视病如亲”;工人要“除私从公”;商人要“童叟无欺”……如果整个社会民众都能公而忘私、讲信修诚、惭愧感恩,相互爱语赞叹,彼此有情有义,则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增加国家的动力。

19

真正的民主要顺应民众的心声,提供一个安全、安定、快乐的生活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讲求民主自由时,应将民众放在第一位,要有民意才能长治久安,要有民声才能防微杜渐,要有民望才能推展政事,要有民情才能了解疾苦。

——《星云法语·民为贵》

20

今日佛教徒为弘法利生,对政治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地,应该更加积极地关心,直下承担。国家也需要广大的佛教徒投入政治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提供心理建设和精神武装。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21

宇宙万物皆由众缘和合而成。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推其原理,国家与社会就是由种种因缘关系所组成,由国民共同的力量所建立。明白此理,则爱国的力量自然产生,因为国家社会是由“每一个自己”的需要而构成的,是与个人息息相关,同体共生的。故凡所事事,必然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前提。如果国家丧失了主权,则全体人民的福利也就无以寄托了。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政治》

22

常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答案是“可以”。因为从佛陀为国王们讲说转轮圣王的理想政治,以及历代国师们以佛法的智慧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在在都证明佛教徒可以参政,但不必直接干政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从事政治的事业,更能为众服务,利国利民。

——《普门学报·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星云语录

一个国家里,一定有很多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思想的人。很多的不同不要紧,但在“一个国家”的信念之下,大家必须团结,才能共荣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