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大陆政策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都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美国的对手。
原因很简单,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结束,美国是最大的胜利者,而继承了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面对以北约东扩为代表的战略包围时,根本不可能与美国走到一起,反而会想方设法的突破美国的封锁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全面升温。
可以说,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内,中国与俄罗斯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成为了真正的战略盟友。
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中俄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俄关系一直由俄罗斯主导,至少在军事层面上,俄罗斯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得多,中国的主要贡献在经济层面上。说得直接一点,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从俄罗斯获得军事上的帮助。
必须承认,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至少使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二十年。
拿空军来说,在引进Su-27SK之前,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J-8B,而这种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装备的F-4,而Su-27SK的技术水平至少相当于美国在八零年代后期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正是通过Su-27SK与随后引进的Su-30MKK,中国航空制造业吸取与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术,完成了J-11、J-13与J-10的开发工作,为J-20的研制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技术大爆发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只到J-30,中国战斗机才完全摆脱了俄制战斗机的影响。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俄关系发生了逆转。
仍然拿空军来说,在J-20与J-22大规模量产之后,中国战斗机已经在各个方面超过了俄制战斗机。
到此时,需要引进技术的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
比如,在开发T-50的时候,俄罗斯就与中国进行了合作,获得了由中国开发的先进电子设备。到了第五代战斗机问世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被中国远远抛到身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让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产。
当然,这种逆转,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经济层面上,中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国不再需要俄罗斯的军火,也需要俄罗斯的资源。特别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每年都得花数千亿元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正是来自中国的订单,使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没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战略同盟关系肯定能维持下去。
只是,这一局面没有持续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俄关系出现裂痕。
虽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连俄罗斯军火商都逐渐被美国军火商取代,而印度与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往来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国一意孤行的战争行为让俄罗斯很没面子,极大的打击了俄罗斯的威信。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调解人。
受此影响,甚至有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举动,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国,从而疏远了俄罗斯。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中俄已经因此背道而驰。
随后,中日战争在中俄关系上再添了一道伤疤。
严格说来,俄罗斯也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因为日本被中国打垮之后,俄罗斯就不再需要为北方四岛问题发愁了。
可问题是,最终结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并入中国。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中国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感受,或者说有意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即承认北方四岛属于俄罗斯,让扶桑政府放弃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而是延续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承认俄罗斯拥有北方四岛的主权。
虽然中国也没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绝大部分俄罗斯人看来,这是中国为日后向俄罗斯算总账埋下的伏笔,因为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的领土问题,比北方四岛大得不是一点半点。
可以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逐步向美国靠拢。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保护其庞大的国土,就得傍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直接跟中国对抗,俄罗斯没有任何胜算。
当然,美国与俄罗斯也没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随后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因为俄罗斯是叙利亚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也希望能在中东地区获得发言权,因此就得帮助中国打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垄断地位。
当时,导致俄罗斯与中国靠近的,还有一个原因,即美国积极倡导无核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美国是全面销毁核武器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只是次要推动者,而最受影响的就是俄罗斯。
要知道,在常规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主要国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只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美俄关系有所修复。
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的中东政策,准确的说是排他性政策。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不但埃及成为了中国的准盟国,连叙利亚也投入了中国的怀抱,俄罗斯不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反而失去了唯一的立足点。结果就是,中东成了中美对抗的舞台,俄罗斯根本没有发言权。
要知道,在此之前,俄罗斯还能通过叙利亚影响中东局势。
面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扩张势头,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后,中俄合作走到了尽头。
这场战争让俄罗斯当局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战略扩张势头有增无减,而俄罗斯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在这场战争中的得失,而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会把枪口指向谁,或者说谁会成为中国的下一个打击对象。
俄罗斯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俄罗斯就是中国的下一个对手。
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中俄共同利益已经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中国肯定不会把俄罗斯当成盟友看待,反而会把俄罗斯看成是崛起道路上的障碍。
要知道,在印度之后,只有俄罗斯能够对中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了。
作为通过扩张建立起来的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肯定不会选择妥协。
剩下的,就只有对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把中国当成了潜在威胁。
同样的,美俄关系也在这个时候全面升温。
从二零四五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对外政策中,重点扶持俄罗斯就成了重头戏,而且力度丝毫不比当初扶持印度差。
比如,在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试飞后不久,美国就同意转让F-44的部分技术,帮助俄罗斯开发更先进的空中战术平台,甚至暗示过俄罗斯,愿意整机出售F-44,帮助俄罗斯建立生产线。只是F-44在之前几场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怎么样,战术定位也与俄罗斯空军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俄罗斯依然决定利用美国提供的技术,单独研制一种能够符合空军作战需求的第五代战斗机。
又比如,美国在二零四六年就以援建的方式,帮助俄罗斯修建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
虽然从经济上讲,俄罗斯对可控聚变技术的需求并不急迫,因为俄罗斯有足够多的石油储备,而且石油的价格非常便宜,但是在技术层面上,美国的帮助,使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以说,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基本上是俄罗斯要什么,美国就给什么。
别的不说,到二零五零年的时候,美国在俄援建项目就超过了三千个,大部分是基础工业设施,而美国企业在俄直接投资更是高达数千亿美元,覆盖了从交通到制造、从科研到服务的所有行业。当时,为了增强美俄两国的经济往来,美国还帮助俄罗斯扩大了北方与太平洋方向上的几座港口,并且帮助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与太平洋各修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厂。
到二零四八年,美国甚至答应帮助俄罗斯建造六艘超级航母。
可以说,美国对俄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确:把俄罗斯打造成一个中国不能忽视、也不可能忽视的战略力量,使中国必须在大陆方向投入足够多的战略资源,从而削弱在海洋方向上的投入。
说得直接一点,一个足够强大的俄罗斯,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
在战略上,美国不用考虑来自陆地上的威胁,因此可以把全部资源用在海洋上,而中国却办不到。
只要俄罗斯能够牵制中国,美国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海洋战场上击败中国。
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中国海军一直没能成为全球第一,与大陆上存在的巨大威胁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是,美国的院墙也不是绝对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