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如何对美国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继续进行战略轰炸是肯定的,发动地面进攻也是肯定的,可是这两种手段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到这时,牧浩洋能够选择的,都是一些极端手段。

不可否认,在大战期间,中国也有类似与“z计划”的极端军事项目,而且很多军事项目比美国还要极端。

别的不说,在大战爆发后,中国就开始着手恢复核力量。

这也可以理解,在大战初期,中国的处境极为凶险,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只要美军攻占了冲绳岛,中国就将彻底丧失反败为胜的机会,并且在遭受一到两年的战略轰炸后,被迫承认战败。在最初的两个多月里,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期间,中国甚至已经到了战败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研制毁灭‘性’武器才是怪事。

毫无疑问,核武器是最容易获得的毁灭‘性’武器。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二零五三年中期,中国就完成了核弹头、以及运载工具的开发与生产工作。

当时,中国也遇到了与美国同样的问题,即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核原料。

只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与美国不同,不是为了共同毁灭,而是把核武器当成一种扭转战局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不需要太多的核弹头,只需要几枚,就能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改变战争走向。

这样一来,核武器就变成了战术武器。

可以相信,在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级铀,而且很有可能已经组装了几枚核弹头。另外,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改装了几枚大型运载火箭,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

所幸的是,到二零五三年底,战局已经变得对中国有利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战局没有逆转,中国在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用核武器打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到了二零五六年下半年,牧浩洋手里肯定有几枚核弹头。

只是,核武器并非牧浩洋的唯一选择。

当时,中国肯定有其他毁灭‘性’武器,比如针对美国研制的基因武器,甚至包括反物质武器。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就生产出了十公斤反物质,就算在大战爆发后才启动反物质生产工作,到二零五六年的时候,也生产出了足够多的反物质,也就有能力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中国军队不会让所有反物质在同一地点引爆,而会把反物质制成较小的炸弹。

说白了,就是把反物质武器当成升级版的核武器使用,每一枚反物质炸弹的威力都控制在百万吨级左右,确保能够摧毁一座大城市就足够了。至于集中使用,牧浩洋肯定没有考虑过。

别忘了,全球自然灾害,已经让牧浩洋见识了反物质武器的威力。

问题是,使用这些毁灭‘性’武器,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

显然,这个目的不是让美国投降,而是实现战后利益。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候,黄瀚林改变了主意,给他重新下达了一道指示,即军方的任务是尽快迫使美国投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一些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武器。

到此,牧浩洋才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他不用为一下毁灭数百万人、甚至数千万人而承担压力了。

问题是,什么才是革命‘性’武器?

在牧浩洋手里,可供选择的,就有由反重力场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式武器了。

毫无疑问,牧浩洋的选择并不少。

当时,军方有数十个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武器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战略‘性’质的毁灭‘性’武器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军方发展毁灭‘性’武器项目,不是为了击败美国,而是在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做准备。至少,欧洲联邦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威胁,而正在谋求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也是一个潜在威胁,还有拉美国家的统一运动,非洲大陆上的解放运动等等,都对中国的战后利益构成了挑战。军队的职责就是捍卫国家利益,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了。

为此,中国军队就得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拥有一举毁灭对手的能力,从而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潜在对手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得有所顾虑,从而放弃挑衅中国的想法,不再与中国对着干。

支持这些项目的,正是牧浩洋。

至于反重力场技术在战术武器项目上的应用,最多也就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在众多毁灭‘性’武器项目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零重力武器。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的毁灭‘性’武器。其主要作用方式,就是在攻击区域制造出零重力场环境。

这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战场是一座城市,将意味着这座城市里的所有活动物体都将离开地面,而在零重力场环境小时之后,又都会跌落到地上。要是人的话,肯定死定了,即便是其他物体,也会摔得粉碎。

毫无疑问,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防御这种武器。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在目标上空的近地轨道上,部署一颗巨大的人造卫星,在需要的时候展开卫星上的重力场屏蔽挡板,使正下方的重力场消失,随后收起重力场屏蔽挡板,使重力场恢复。

显然,在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到二零五六年七月,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而且军方投资制造的第一颗反重力场卫星也已制造完毕。

事实上,这只是一颗试验‘性’质的卫星,只能在几百平方米内制造出零重力场。

所幸的是,这已足够了,因为牧浩洋要做的,只是警告美国当局,让美国当局尽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此,就只需要把白宫设为打击目标。

七月十四日,牧浩洋飞往南海,登上了那座设置在赤道线上的卫星发‘射’平台。

在此前一天,反重力场卫星就被送了过来。

事实上,这是两颗卫星,需要进行两次发‘射’。主要就是,该卫星由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提供电能,导致质量过大,无法集成到一颗卫星里面,也无法用一枚发‘射’能力为五十吨的运载火箭发‘射’。

当时,依靠反重力场技术制成的航天飞机还没问世呢。

按照计划,两枚火箭需要以间隔半小时的时间发‘射’升空,卫星将在已经清理出来的近地轨道上空组装,在绕地第二十一圈的时候,就会从华盛顿上空通过,到时候就可以检验零重力场武器的‘性’能了。

只是,来到发‘射’平台上,牧浩洋才发现有四枚超级火箭。

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另外两枚超级火箭是备用的。

显然,牧浩洋才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因为前面的一百多次发‘射’全部成功,没有一次发‘射’失败。再说了,卫星就只有一套,如果发‘射’失败了,就算有备用火箭,也没有备用卫星可供发‘射’。

见到随后赶来的陆雯,牧浩洋才意识到,这次要发‘射’的绝对不是反重力场卫星。

当天晚上,牧浩洋才知道,陆雯管理的科研部‘门’,将利用这次机会,顺带发‘射’一组技术试验卫星。

准确的说,是一架分成了两个模块的宇宙飞船。

牧浩洋并不知道,他正站在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上。

前面已经提到,在反重力场技术成熟之后,陆雯通过牧浩洋,从军方手里获得了一笔额外的科研经费,对反重力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前沿探索。名义上,这是在为今后的技术发展探明方向。实际上,还是以应用为目的。

当时,中国在反重力场技术领域,最缺乏的就是理论基础。

这一点,就像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家一样,在发现了大量放‘射’‘性’元素之后,却缺乏足够的理论。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家才把物质是放‘射’‘性’与原子核裂变联系到一起,并且由此制造出了原子弹。

现在的物理学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在大量实验发现的背后,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所以发展方向显得扑朔‘迷’离,走错路是很正常的事。

问题是,就算经常走错路,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得简单一些,只有出现了正确的理论,物理学才会出现飞跃。

在出现正确理论之前,科学家只能继续积累实验发现,也就得展开更加广泛的应用‘性’研究。

所幸的是,缺乏理论的不仅仅是中国。

事实上,在这个崭新的物理学领域,中国在各方面都处于前列,如果说中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那么其他国家在该领域就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甚至谈不上实验发现。

当时,中国物理学家在该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

这个发现,在很大的程度上证明了之前提出的一个理论,即重力场就是空间,两者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名物理学家认识到,他们的发现很快就将把人类带到一个全新的文明层面上。也正是这个发现,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的宇航事业,并且发现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现在,人类就站在这道‘门’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