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为富国强兵,完成抗击匈奴的伟大事业,用人不拘传统。“举贤不避亲”“用贤不避仇”,重用外戚卫青、霍去病更是神来之笔,改变了汉军精神面貌。刘彻一生致力于抗击匈奴,但始终未降伏匈奴,临死前将未竟事业交给了外戚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忠心报国,成为汉朝数十年的定海神针,顺利完成汉武帝的未竟事业。
公元前82年,刘彻死,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继位,由霍光、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政。霍光尽心尽职,辅佐几位皇帝完成刘彻的未竟事业,将汉朝带到顶峰时代。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二十几岁就病死了。刘彻非常优待他的亲属。而霍光又才干突出,办事尽心尽力,有霍去病某些特质。刘彻下令霍光辅政,有“内安朝政,外慑匈奴”的意味。
霍光确实非平凡之辈。在其辅政后,上官桀联合桑弘羊,企图另外册立皇帝,被挫败。此后几十年,霍光成为汉朝实际决策者。刘弗陵年幼,完全信任霍光。霍光独揽大权,继承汉武帝后期“外防御匈奴,内与民生息”的政策。在内政方面,霍光多次推动大赦天下,鼓励农业生产,使汉朝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在对外方面,霍光主张恢复和亲,不主动向匈奴进攻,以积蓄汉朝实力为首要目标。
不过,霍光大权独揽也是艰难的。公元前74年,刘弗陵病死时没儿子,霍光拥立刘弗陵侄子辈中的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继位不到30天,做了1100多件荒唐事。霍光感到异常痛苦。他以大局为重,顶着千古骂名的压力,报请皇太后,废掉了**无道的刘贺,改立前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己。刘病己后改名刘询。
刘询当时已经成年了,霍光按照传统礼制,将执政权交给他。刘询曾长期流落民间,虽然已经成年,但在朝廷中没根基、没人脉,更没执政经验,暂时无法独当一面,便挽留霍光继续摄政,并下令朝廷所有事都先经霍光过问,再禀报皇帝。霍光只好尽心尽力,继续摄政。当然,对帝王来说,大权旁落无疑十分令人焦虑痛苦。刘询与霍光常常同坐在一辆马车里,以示君臣亲密无间,但常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不过,令刘询更难受的是霍光的家人。霍光家人任性跋扈,甚至做出一些逼迫皇帝的举动。刘询是遗腹子,还没出生,他父亲已死,母亲下狱,他是在监狱中出生长大的。在称帝前,刘询依靠许广汉家族生活,娶了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称帝后,群臣请求册立霍光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刘询认为做人不能忘本,坚持册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同意了。刘询想依例给许广汉封侯。因许广汉曾受过宫刑,霍光坚决反对给没资格封侯的许广汉封侯。刘询只好作罢。君臣之间有了些隔阂,但相互各让一步,还算克制。
霍光妻子霍显不达目的不罢休,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她不满霍成君没被封皇后。后来,皇后许平君怀孕了,霍显竟然买通医女淳于衍,将孕妇许皇后毒死。许皇后死了,刘询非常愤怒,下令逮捕淳于衍,让霍光审理此事。淳于衍全部供出了内情。霍光见霍显做的事实在过分,也想追究和惩罚她,但最终碍于夫妻情分和涉及自身利益,替她掩盖了过去。事后,霍成君被册立为新皇后。霍家的权势更显赫了。当然,刘询也更压抑。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刘询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念及霍光摄政劳苦功高,他亲自到场治丧。不仅如此,他还让霍光的侄孙霍山负责总揽朝政,以保障霍家的权势和声望。刘询五天上朝听事一次,其余朝中诸事都由霍山处理。霍山缺乏威望,能处理好政事更好,不能处理好将其撤职,甚至趁机惩罚其家族,也是名正言顺的。刘询此举无疑是高明的。
霍显不懂得珍惜皇恩,不仅目无法纪私自扩大霍光墓的规格,还纵容霍家子弟无法无天,甚至鼓动霍家子弟谋反,让霍山取代刘询当皇帝。霍显等人谋反事败,霍家被满门抄斩。霍成君的皇后位被废,于几年后自杀。霍光几十年摄政为霍家积累的声威,就因为霍显的贪婪任性,毁于一旦,还落得灭门下场。
除掉霍家集团后,刘询大权独揽,但如何对待已死的霍光,关系到政局稳定,甚至汉朝政治走向。朝野与霍家有利益关系的官僚非常多。更重要的是,霍光执行的是武帝遗留的政策,且建立的功勋举世公认——霍光辅佐了三个皇帝,他没有私念,正确而坚决地执行了武帝遗诏的基本精神,引领汉朝走向中兴,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关键时刻,刘询的政治智慧显现出来了。刘询忌恨霍家人,畏惧霍光,但对霍光辅政期间的忠诚和功劳十分认同。霍家人谋反被灭族后,霍光的声誉和待遇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并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废除爵名甚至开棺鞭尸。
公元前51年,匈奴归降,汉武帝刘彻终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最终实现。刘询非常高兴,在回忆往昔有功之臣时,决定与他们同享这一历史性的成就,下令将他在位期间11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画像,挂在麒麟阁供人瞻仰,以示表彰。被表彰的人,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刘询下令将霍光画像挂在第一位,其他人画像按功绩大小排列——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名单上功臣的功勋差距非常大,霍光鹤立鸡群,不仅是对霍光功劳最大的肯定,也是皇帝对功臣的特殊嘉奖。此举让刘询的政治智慧得到彰显,稳定了政局,为他赢得了好名声,还被后世的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