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醉卧沙场 第六四一章 开始了

除了这八条尚算创新的法规之外。《天佑新政》还用了大量篇幅。将一些社会各界约定俗成的规矩法则。全部落在了纸面上。赋予其不容置疑的法律的地位。

这些旧约新法林林总总有百条之多。既有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的政体阐述。也有尊老敬老、善待妇孺的行为规范。其中竟没有一条与民风民情相抵触。完全可以看成是大秦朝的民众生活教材。

与《新政》诏书同时下发的。还有天佑陛下与武成王那次书房谈话的实录。只不过关于继承人选择的那一段。被天佑帝删节去了。没有刊行在册。秦雷问其原因。他很直接的告诉秦雷:你现在还没当上皇帝。难免不把这皇位当回事。可日后登基久了。说不定想改变主意。所以如果真想这么干。就在你坐上龙椅、把事情想明白之后。自己再去下旨吧。

但仅是这些。足以震惊天下。在整个夏天里。从士绅大族到平头百姓。都在热议着这部法令……无论身在哪个阶层。从事什么行业。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话题。令他们全神贯注。却又兴致盎然全部或者部分条款。

全部研究的不外乎三种人。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朝廷官员。他们希望通过对这部发令的解读。为全面的解析此次变法对自身的利弊……不止是眼下地。还有将来地。只有有利可图。或者至少利大于弊。他们才会支持或不反对这次变法。要是所受到的损害超过了承受范围、且无法在变法中得到弥补。那么爷们们说不得要起来斗一斗……好吧。就算你武成王权势熏天。俺们不敢当面锣对面鼓。但下绊子、使阴招总是可以吧?

所以在发令颁布之初。上流社会普遍不看好这次变法。皆以为是年青人的理想主义。必然不会持久。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必然会受损。受损群体必然会奋起反抗。即使眼前被压住了。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后总有翻身的时候。

但结果出人意料。无论是哪一方。都对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自己是收益一方。至少是没吃亏……

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他们早就对南方那个复兴衙门垂涎三尺了。那强大的财力人脉汇聚在一起。足以抵御任何风险。产生难以想象的收益。造成绝对可怕的影响力。乃是保持家族长盛不衰地不二法门啊。

知道复兴衙门是什么吗?是控制!是垄断!那帮南方土财主已经完全控制了江北和山南二省的财政民生。完全垄断了两省的运河交通、银铁矿藏等一系列经济命脉。天下还有比这更舒坦、更暴利的营生吗?

所以在过去几年里。他们削减了脑袋。想往复兴衙门里钻。无奈国人地域意识及排外思想极为严重。根本不容许外乡人甚至是后来者加入。再加上秦雷预先设定的规则十分严谨。以至于复兴衙门成立至今。竟没有哪怕一份话事权外流。这才打消了这些外省人的觊觎之心。

现在王爷大开方便之门。要让各省或者相邻两省分别组建各自的复兴衙门。对于这些大族来说。简直是干柴烈火。不激动都不行。

当他们得到了这只朝思暮想的。会下金蛋地母鸡后。什么重新丈量土地。什么官绅一体缴纳丁税、什么科举选官之类。都变得不那么刺挠人了……他们可都看到了。南方士绅对待官府的态度。那叫一个牛啊。完全将其放在眼里。

而官府却只能小心赔笑……这也是没办法的。比起士绅云集地复兴衙门。无论是人脉、实力、还是威信。两省官府都差得远呢。

不干活能拿钱。还比官府更体面。嗓门更大。这才是我们要过的生活嘛!

我们本来就是高贵无比的士族子弟。本来就厌倦官府那些管理俗务。本来就应该享受轻松自在的奢华人生……难道还有比复兴衙门更好地选择吗?

当然他们也不免要担心。如果把朝堂全部让出去。万一哪天风向一变。会不会鸡飞蛋打。人财两空了呢?

但这个担心很快消失不见。因为他们从附在《新政诏书》的奏对实录上。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六部以下、省州府县。皆出于科举;然台谏则由各省复兴衙门推举。再比照实录

而对于庶族地主来说。那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以及重科举两条发令。也是深得他们的欢心。

大秦朝进百年来。早已经形成了大地主家族统治城市。小地主家族统治乡村的稳定格局。大地主便是士族。小地主便是庶族。在新政出现以前。士族向来是通过官府控制县城以上地大城市。

而县以下也有一套乡、保、甲的机构直接行使政府地职能。但策划指挥之大权。却同样都掌握在士绅手中。这种习俗可谓历史久远。自从秦汉时期便是这些不支朝庭奉禄。不受朝庭官位。也不占阔绰公堂。而是守居乡村的士绅。对乡镇村屯进行间接的管理。

这便是所谓的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你可能要为。士绅既不在朝。也不支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绅权又从何而来呢?原因很简单。有句古话说得好。叫不怕县官。就怕现管只有保持相当地影响力。甚至直接掌握一定地权力。才能更好的维护家族利益。

而且儒家文化中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大丈夫就应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在这些读过书的庶族地主看来。要实现个人价值。势必需要通过造福一方的社会活动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他们去干也是自愿的、乐意的。

但乡绅们有个最大的苦恼。那就是没有名分!以至于虽然如此做了千年。但在与官府交涉中总有些底气不足。虽然平日里知府那样的高官。对他们都能客客气气。但真要翻起脸来。一个小小地县令就能跟他们拍桌子骂娘!

谁让大家一个是官。一个是民呢?

现在好了。《新政》里明确规定。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明明白白的赋予他们对乡里的管辖权。

再说朝廷整顿科举之后。想当官就要靠真才实学了。对于这些家境富裕、子弟多读书的中小地主来说。真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之前不敢奢望的庙堂之上。终于变的现实起来。而且终将为他们所掌控。到那时。进可居庙堂之高、治国平天下;退则处江湖之远、保一方平安。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至此。庶族地主对改革。对武成王的支持毋庸复言。怀揣着对美好未来地憧憬。他们将坚定不移站在秦雷身后。誓死捍卫改革的成果。

而对于人数最多的普通农民阶层来说。想要让他们高兴、死心塌地跟着走。其实是最容易地。秦雷不过是将百姓头上不合理的税负砍掉。轻徭薄赋。取消劳役。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有更多的粮食养家糊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没有做。既没有赋予他们政治上地特权。也没有为普及教育拨款。甚至连往昔被大户巧取豪夺的田产。都没有帮着夺回来。但大秦南北的无数乡村之中。几乎家家供奉上他的生祠。把他当做救苦救难地菩萨。日夜供奉。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妇人汉子。都将其奉若神明。听不得人说他半个不字!

老百姓就是这样容易满足。这样感恩图报。可千年以来。却没有几个帝王将相做到……所以说任何一个被推翻的朝代。都活该!

至于商人阶层。也是欢欣鼓舞地拥护这次改革……这些精打细算的行家们。惊喜万分的发现。兴工商条目下的取消国内的重重税卡、实现税不重征。以及大幅降低税率两项相加。便可直接为他们节省三到七成的本钱;据说省得最多的。竟达到了九成。

至于斥巨资修建水陆交通。提升国家运输能力;以及规定工商业者可以财产作抵押。由五人以上互保。向名叫大同钱庄、哦。不。现在已经改名为华夏票号的机构。申请利率仅半成的低息贷款。

而且这些商人也可以把钱存进票号。在异地支取。且额度在五百两以上不收取手续费。这就大大降低了商人们款项遭劫的风险。还节省了雇佣保镖的成本。

这种种利好消息之下。怎能不让商人们对新政万分期待。将秦雷奉为再生父母?

可以说。大秦朝上上下下。除了世家大族尚能保持一丝矜持之外。其余的各色人等。都热烈欢迎着变法的到来!

“上下一心。泰山可移!”馆陶衷心的拱手道:“王爷这个多方共赢的法子。实在是太巧妙、太高明、太强大了!”法令颁布不久。他便奉命离开京山城。直接入阁任永安殿大学士。兼总理新政事务大臣。官居从一品。负责新政的调度事宜。可谓是一步登天。春风得意。

“先不要高兴太早。”秦雷摇摇头。面上并无一丝喜色道:“甭管多好地经。和尚多了就有唱歪地时候。咱们得做好最坏的打算。”

“应该不至于吧。”馆陶颇为自信道:“从昭武十六年。王爷和卑职酝酿此事。到现在已经五个年头了。每个环节都推敲了不下十遍。小问题肯定会有。但大方向上应该不会犯错。”

“但愿如此吧。”秦雷的表情这才缓和一些。淡淡笑道:“为了达成孤王这多方共赢的要求。你都愁出白头发了。”就像以往一样。秦雷都是给出个思路。具体细节全部交给馆陶完善。但其艰巨程度。要超过以往历次之总和。几乎要把个可怜的张谏之。彻底榨成人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馆陶苦笑一声。深有感触道:“其实华发早生不可怕。可怕的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你都官居一品了。也算是封了吧?”秦雷笑眯眯道。

“封了、封了。彻底封了。”馆陶满面感激的向秦雷作揖道:“属下能平步青云。实现平生抱负。皆是王爷所赐……大恩不敢言谢。唯有粉身以报。”

“该说谢谢的是孤王。”秦雷摆摆手道:“这些年来孤王横行霸道、无所畏惧。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受尽了崇拜。但我自己清楚。没有你馆陶在后面呕心沥血的给我当好大管家。我秦雷可能什么也干不成。”说着也向馆陶作个揖道:“还是那句话。我秦雨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你是第一功臣。”

馆陶赶紧侧身躲过。但听到王爷如此称赞自己。自然是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拢嘴。却还要装作谦虚道:“王爷折杀属下了。折杀属下了……”

秦雷摇头笑道:“你当得起。”说完便缓缓起身。走到窗前。轻轻推开窗子。暖风便徐徐吹了进来。望着窗外地花红柳绿。他低声感叹道:“真希望一切顺利啊。”

“一定会的。”馆陶轻声道:“只要这变法能坚持下去。大秦就能长治久安。王爷的万世基业也会稳如泰山。”

“万世基业?”秦雷失笑道:“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说着抬起头来。盯着蔚蓝深邃的天空。幽幽道:“你信不信。最多不过三代。我们现在立下的规矩就会面目全非。能有五分之一幸存的条款就不错了。”

“不会吧?”馆陶面色一沉道:“王爷似乎很悲观啊。”想一想。安慰秦雷道:“我们如此周密的计划。要比商鞅公的变法可强多了。他虽然身遭横死。但已经深入人心地变法却继续发挥功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着呵呵一笑道:“可见只要能顺势而为。民心所向。就一定会成功的……当然谁也不敢动王爷一根汗毛。”

“但愿如此吧。”秦雷淡淡一笑道:“也许我真是多虑了。”他没法告诉馆陶。中国历史上三次最著名地变法。结果是一胜一败一平。第一次就是馆陶所说的商鞅变法。就像馆陶说的。虽然人死了。但政策还是得以延续下去。应该算是成功了吧;第二次。是在另一个时空里。与现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王安石变法。结果人还没死。便被一干所谓地清流伙同两宫皇太后给废掉了。可怜的王相公还白白背负了七百多年的骂名。是以绝对不能算是成功。

至于第三次。则是几百年后的张居正变法。可以说这次应该是三次变法中水平最高。效果最明显地一次。但因为自称吾非相。乃摄也!的太岳先生。与万历皇帝地个人恩怨。没有逃脱人亡政息的可悲局面。但其变法至少为神经错乱的明朝续命一个甲子。这是公认的。且在他家人遭受虐待的时候。就连昔日的政敌也站出来为他说话。

而且仅过了四十年。到天启时便恢复名誉。崇祯皇帝还曾感叹道: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最终为张居正彻底平反。识者感慨其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在江陵。张居正故宅有题诗云: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所以他没有败。当然也没有胜……

三次最有名地变法。连带那些诸如范仲淹变法、戊戌变法等影响稍差地变革。这一系列的变法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变法失败居多。变法之人全部倒霉。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仿佛有种强大的魔力。在诅咒着那些忧国忧民的大智慧者。让他们的结局无比凄惨。

在决意变法之前。秦雷便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还是在反复权衡之后。义无反顾的打开了这个神秘的盒子。不管从中飞出来的是仙女还是魔鬼。他都认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民族地美德之一。如果他秦雨田是个平头百姓。三餐还难以为继呢。就想着治国平天下。那纯属脑子被驴踢了。可他现在身为一国执政。威望冠绝全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如果还想着独善其身。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成。虚食重禄,素餐尸位的话。那可真成了大秦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对的。在其位。谋其政更没有一点错。

当然秦雷也不是仅凭着满腔的热血。准备当一个夸父一样的神经错乱者。他也有自己地法宝----那就一位位先驱者的经验和教训……

他知道商鞅的变法虽然方向正确。虽然得到了广大平民地用户。却严重侵犯了贵族的利益。这才导致了惨遭横死。

他知道王安石过于急功近利。过于避重就轻了。明明财政危机是由官府冗员过多引起。他却不敢动这个毒瘤。只是一味的想通过开源来解决。根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成功才叫有鬼。而且他的政策本身就有很大问题。许多法子看似合理。但实际执行时却千差万别。乱象丛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过足够地实际调查。仅凭着想象拍脑门决定的。

他还知道张居正对百官过于苛责。后期又刚愎自用。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而且他为人孤直。这才树敌太多;却又不群不党。这才招致了身后横祸。连带着好好的变法也跟着完蛋了。

他接受了这些前人的教训。将其反复刻在心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当然也虚心地学习几位的成功之处。踏着巨人地肩膀。总能看得更远。这是真理!

虽然满怀着诚惶诚恐。但秦雷和他的新法始终是上路了。这一去千山万水、这一去荆棘密布。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头的路……

出发啦!不想问那路在哪。

不怕运命。给什么关卡;

当马车隆隆。梦开始阵痛。

它卷起了风。重新雕塑每个面孔!

夜雾那么浓。开阔也汹涌。

有一种预感。路的终点是晴空!

我一定会成功!

天佑二年六月。全国范围内的清查土地开始了。秦雷共出动十九万人次。在全国九省中同时进行。用时八个月。将全国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次年二月。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二百七十万万三千九百三十三顷。再比照一下清查前的数字。整整增加了一百三十三万顷。多了足足一倍有余!

当年的赋税便大大增加。扣除所收的四百万两丁税。又按照新标准大幅减税。但数额仍然达到了两千九百万两白银。若是加上丁税。便足足是前一年的一倍。

可见历年来。有多少国帑被损公肥私了?---分割-----

今天死活写不出来了。真不好意思。没补上。我改正。我改正。敬礼。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