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

探索思考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秀丽的富春山水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桐庐文化。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便取自桐庐山水。也正因为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清代刘嗣绾为其赋诗一首:“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让我们跟着柯灵先生,一同走进桐庐,去感受那青山绿屏、碧水横琴的诗情画意。

阅读批注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横渡很多次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江上旅游,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自然,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只是一种遐想。1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来,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1 憧憬想象

“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作者用精练的词句营造了一种以船为家,泛舟江上,欣赏沿途美景的惬意场景,来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递了由于战乱这一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遗憾之情。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上去。原因有两种,时间限制是其一,主要的是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一种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大国民”。安全第一,不去为上。这自然未免扫兴,好比拜访神交已久的朋友,到了门口没法进去,到底缘悭一面。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窥见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着一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2

2 比喻、景物描写

作者将水天相接处的山影比作屏风,从色彩、声光、空间等多个角度来描写沿途风景,运用“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等音调和谐的叠音,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拿经历来印证想象,过去这大半天所见的光景,跟我虚构的画面至少有点不符。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这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茏,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3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悠然向江心俯瞰。

3 拟人、托物言志

作者将花树赋予人的灵性,用“众醉独醒”的花树来暗示自己独立清醒的品格,也展现了自己不愿屈服的爱国情怀。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事物上,这个事物便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了作者志趣、愿望和抱负的寄托者,对于“志”的表达更具体形象。托物言志的运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准言“志”之物,并对其特征或特性进行提炼加工,来形成鲜明主旨。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东去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4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4 寄情于物、对照呼应

此处寂寞中独自绽放的石榴与前文“众醉独醒”的花树相照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花树、石榴以言志,寄托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5

5 象征、对比

作者用江城的温暖亲切与小村小城的灾难贫穷相比较,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自己对民族国家陷入战乱的哀痛与悲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托,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6

6 呼应前文、衬托

呼应前文提到的沿江游览的多年心愿,并用他人的评价之词来衬托爬桐君山的不虚此行,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字词运用上,“山回水曲”“柳暗花明”等词,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具有结构之美。

阅读赏析

柯灵,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开始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作品构思巧妙、用词严谨、抒情真切。

柯灵先生认为,“有些成语,言简意赅,很难用口语表达传神”。所以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很少出现多重修饰的复合长句,从这篇《桐庐行》中,我们便能感受到柯灵先生在用词方面的精妙之处。比如描写泛舟江上,要“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描写风景,则是“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在文章构思方面,本文更是结构分明,脉络清晰,以游览路线为明线、情感抒发为暗线,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方位变换来切换景点,人走景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美妙画卷,将自己对时代、国家命运的忧患之情杂糅其中,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将全文贯穿统一起来,结构浑然一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散文。

阅读延伸

1.由文章题目可知本文是一篇游记,请联系全文内容,用文中相关词句来标注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

2.作者为何将自己早想“沿江看看”的心愿说成是“无关紧要”呢?

3.作者笔下的桐君山都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