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秦王宫里名人多 第十二章、通天大计(下)
李斯自担任廷尉后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得第一件事是便指出这一统天下的序幕战应从大秦的邻国——韩国开始。
领土相接,六国之中最小,最弱。这首先攻韩的事情是再明摆着不过的事情,‘接韩而攻赵’首选之策。
战国第一大国晋国因君主无能和外族权利膨胀,被当时四大家族刮分蚕食。这其中又有一个宗族被他人所灭,最终剩下的三家划割晋国的领土以自己姓氏立国,这便是后来七国里的赵、魏、韩。
韩国立国至今历经六世,只可惜没出来一个真正有为的大王,也未取得突出的发展。
如果翻查历史列表便会发现公元前355和公元前356韩国和秦国先后施行变法,韩国启用在‘围魏救赵’中大放光彩表现出不俗精明才智的申不害变法,而秦国则采用商鞅提出的治国之论变法。
虽然同是变法,但申不害的变法和商鞅的变法完全不同。商鞅变法以增强国力为主,富国强兵,以法立威;而申不害的变法重点是在驾驱群臣,官吏上下足功夫,忽视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他的变法只为韩国当时的君王稳固了王位,而非稳固韩国根基。
商鞅死后秦国在后几任君王的经营下越发强大,到嬴政继位时已具有以一抵六的国力,韩国却在申不害死后改革的成效也随之下降,几代下来弱势积重难返。
而后韩非出世(学成走入社会)上书变法强国。可惜他本就不受韩王重视,再加上被其他王子和权臣排挤,结果他提出的强国之策不是被人无视便是被人故意弃之不理。
嬴政听说韩国有这样一个有才之人便派人去韩国收来韩非写得文章,看过大叹韩非才华,因为韩非所说正是他心中想所要实现的事情。看到志同道合之人嬴政丝毫不介意此人的身份和隐疾,更兴奋得当众说出能见到韩非并与他相交,死而无憾。(原文:嗟乎!寡人的见此人,和他交往之,死不恨矣。)
诚意与重金一个不缺,甚至把自己的好兄弟蒙恬设计进去,却都无果。嬴政十分希望韩非能来秦助自己治国,只可惜韩非太固执,太不识时务,而大战在即嬴政也再无耐心。
当韩非一再想要返韩,甚至上书动摇大秦即将出征的军心,再加李斯进言说韩非是韩王同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但若把他放回韩国定对秦国有害无利,不如直接杀掉以免后患,嬴政听了李斯的话便对韩非起了杀心。
如不是察觉到嬴政心思的蒙恬在嬴政的寝宫外跪了一天一夜为韩非求情,那么扶苏如今的夫子绝对不会是韩非。
怕扶苏因为年纪小贪玩和担心其他书简递不到秦王手中等原因,送走扶苏过了三天也不见秦王没召见自己,韩非直接偷跑出勤勉殿,亲自把手中奏简交给秦王嬴政。
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这份奏折秦王不只早已看过,还发下让大臣轮着传阅。
坐在上座看着下面被李斯堵得别说一句话,就是一个词都说不全的韩非,嬴政心中冷笑。眼光转向站在武将之首看不出心思的蒙恬看了一眼,在收回视线时突然被大殿外一越跑越近,且跑着曲线的小人儿吸引住视线。
秦国君王上朝听政的宫殿有外殿和内殿两部分。穿过外殿要走过一道百米长修筑在池水上的石台才能进入内殿。外殿是摆宴之地,内殿是群臣每日早朝和接见国外使节的地方。
百米长台,波光水池,雄伟宫殿,内殿意在向世人彰显的就是秦国的强盛,起到震慑之用。
被殿外的景象吸引,嬴政已经忘记还在论辩的李斯与韩非。“行了,扰得寡人头痛。”瞧见绊了好几跤,赤着脚的儿子嬴政又生气又心疼,恨不得赶忙上前把儿子抱进怀里,于是再无心听下去。
本就是要找个理由杀了韩非,多说也无意。
看儿子躲在内殿大门口不时抬头往里望一脸紧张的样子,嬴政站起身。
扫过下面因他站起而连忙匍匐在地的众朝臣,嬴政说道:“李廷尉,这事寡人交予……交予……哈哈哈……”话说一半,先是音颤接着嬴政便再也忍不住的大笑起来。
趴在地上的众人看不见发生了什么事,突听不苟言笑的大王当众大笑,一各个脸露惊讶,想要抬头却又不敢,心中那叫一个着急。
原见儿子因腿短门槛太高被挡在外面跨不进来,所以嬴政正打算过去把人抱起回寝宫,却看见他儿子不知从哪里来的神力居然小腿蹬想要蹿过门槛,结果因跳得太矮使得自己只得两腿横跨夹在门槛上下不来。
如骑马般骑在门槛上,双手紧紧抓着门槛挣扎着要下来的扶苏终使得一向自制的嬴政最终还是没忍住当众大笑不停。
别笑了,快把我弄下来!
羞窘的扶苏怒视身穿冕服站在大殿中笑得手捂肚子,头上冕冠的珠帘被摇得哗哗响的便宜爹,恨不得自己就这样直接随风而逝,连渣都不剩。
————^_^————^_^————
韩非上书提出‘灭赵存韩’无外乎是三点理由:
首先韩非提出韩国弱小,近三十年来一直听从秦国的安排。秦国要攻打那个国家韩国都紧随其后,胜利归于秦,而恩怨留于韩。韩国为了秦国把诸国都得罪了。韩国早已在形式上与秦国自己的郡县无异。
其次秦国周边赵、魏、韩之中赵国实力最强,也是秦国一统天下时的最大障碍。如今赵国一边强兵一边联合诸国誓要征讨秦国,所以赵国才是秦国的敌人,仇人。
韩国是自己人,赵国是仇人,秦国灭韩而非赵属于里外不分,世人心寒,将来没有人再愿意与秦国交好,这有利于赵。
最后韩非说出韩国虽小却不容易被灭。在地理位置上它与四国相连,如果秦国攻韩,韩必将与魏结盟抗秦。魏韩结盟也有助赵国和齐国结盟,秦国这时讨不到任何好处。
对于韩非在奏简上提到的这三点李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仅用两点反驳。一说韩国乃秦国心病必去除去。(原文:秦之有韩,若人之有心腹之病也。)二说着心病早有一天发作,特别是关键时刻。(原文: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
总之就是三个字,‘不信任’。不行人你韩国会这样忠心于秦国,不会背后来上一刀。
不同于因口吃每次讲话都被人打断,无法有力驳斥对方而急红了脸的韩非,李斯到是一派的胸有成竹,丝毫不担心上座之人会被说服。虽师出同们,但李斯根本没有给韩非面子,一声声犀利的质问逼得说话不利索的韩非更加解释不清。
大殿之众臣都不敢出声,所有人都等着上座给儿子擦脚的君王做下最后决断。
见儿子一双白嫩的小脚丫终于擦出了原色,除了有些红色刮痕并未有其他伤处这才放下心。将手里的丝绢递给侍候在身边的赵高,嬴政把搂在怀里的扶苏放到身边,这才从新审视起下面的李斯与韩非。
“韩公子。”放在桌下带着茧子的大手玩着儿子如无骨般肉肉的小手,嬴政张口说道:“不得不说你这奏简上所写的灭赵之计策十分令寡人心动特别是第四点……但这还不够,你说的都只是预测猜想。”
“大……大王……在下……”韩非想要解释可是越紧张他越是把话说得不利索。
坐在嬴政的身边扶苏很是复杂的瞧着韩非,不晓得他这个读书人为什么一定要掺和进人家别国的国政大事中,用的身份还是目标国的王子,这完全是找死。哪怕不愿为秦效力,那老老实的写书也能保住小命。这么一个大才子怎么就不知人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是渺小到不能载渺小的道理,这显然是读书读傻,读迂腐了。
按当初编写游戏查找资料时书上的记录,虽然没有明确写出韩非到底是哪一天得罪嬴政被关进监牢随后被李斯毒杀,可有资料说其实他就是在大殿上与李斯辩论是触犯了嬴政的底线,所以这帝王才默许了李斯自作主张的行为,即便他不舍韩非的才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扶苏估么差不多就是今天,因此只要现熬过今天,让韩非在激怒嬴政前马上离开,剩下的四个月老实写书直到韩国被灭,那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所以眼前最重要的就是退朝。
殿上气氛诡异,每个人大气都不敢出,几个嬴政身边的谋臣深知他们的大王是决定舍弃韩非,但却需要一个有力的名目来处斩他,还能借此来名正言顺的发兵韩国。
“你说派人出使楚国重金贿赂众臣,让他们宣扬赵国的劣迹,再送人到魏国与其结盟。然后率领韩国攻赵,哪怕此时赵齐结盟也不用畏惧,经一次之战灭两国,警告其他几国……”冷冷瞧过去一眼嬴政盯着韩非嘲讽道:“是你韩非太天真,还是你把寡人看得太天真?嗯?”
感受到嬴政明显的怒火,扶苏吓得一抖。想到韩非就快命不久矣,一咬牙,扶苏只得拿出最没创意的一招——装病。
用手捂着胸口,扶苏一点点往嬴政的身上靠,然后气弱带着痛苦说道:“父王……苏儿好难受……上不来气……我要找母妃……”
看着红光满面的儿子嬴政觉得好笑,心知这儿子扶苏今天是要保这韩非,便决定今日先顺着儿子一回,杀韩非来日方长。于是在抱起扶苏前嬴政最后问:“你到是说说,寡人送什么人到魏国为质方能显示出结盟的诚意。”
“啊~~~~我难受啊……儿臣要找母妃……”扶苏泼皮起来,搂着嬴政不想再让他问下去,谁知道什么时候会韩非说错话会踩到爆点,因此趁现在尽快离开最安全。
搂着扶苏在他后背拍了拍,倒不是真的要等韩非回答,正当嬴政打算搂着儿子回去时,竟听下面的韩非说道:“送……王子……”
为质的经历让嬴政发誓以后自己做了大王决不把秦国的王子当做质子往外送出受辱,不得不说这次韩非虽没踩到嬴政的爆点,却也离得不远。
而扶苏这时则气得想要咬人,心说这韩非不说话没人不知道他是口吃,干嘛欠得接话。
“哦,那你说说寡人要送那个王子?”
“为表……诚……诚意……送……大……大……王子……扶苏……”
韩非此话一出,所有人惊住,都不敢相信韩非居然让秦王送出自己最喜爱的儿子。
李斯惊讶,惊讶于韩非的找死。
蒙恬惊讶,想不到韩非明知扶苏不仅是王子,也是自己的义子,更是他唯一的囧囧,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本还想继续装病让韩非尽快脱身的扶苏听了这话整个人傻住,心里泛起酸水,瞪大眼睛看着一脸严肃认真的韩非说不出话。
就在众人惊讶于韩非的提议时,只见一个白色物体闪过,在砸到东西后掉到地上摔成两瓣,上面还带着血迹,而这由上好汉白玉雕成的杯子正是秦王作案上的茶杯。
“来人,把这混账给寡人拖到殿外分尸!”嬴政站起身大怒,指着一脸血的韩非下旨。“谁敢为他说情寡人诛他九族!”警告xing极强的瞪了一眼要上前的蒙恬。
待侍卫要把韩非拖出内殿时,被嬴政抱在怀里的扶苏回头看了一眼额头开了大口子的人,回过身对盛怒中的嬴政道:“父王,夫子答应写给苏儿一个人的书还没有完成。”从嬴政身上滑下来,扶苏走到殿门口把怀里的手绢塞到韩非的手里。“夫子用这个摁着伤口,我帮你去找御医。”低着头没去看任何人,扶苏翻过门槛伤感的离去。
作者有话要说:此章涉及真实历史事件,所以有一小部分出于历史材料(如韩非的上书和李斯的回辩。)。不是墙角角瞎写的,至多换种写法大概意思不变,如与历史文献资料有些相似,伦家也没则,这个真是存在的内容,改不了,给了意思就不对了。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