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访谈一位陶艺家时曾经听到这样的观点:简而言之,陶瓷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白瓷的发展史。因为白色的容器更能衬托出食物本身的颜色,令食物色彩鲜明,让人更有食欲。正如自古以来美容师们将保养出洁白、光滑的肌肤当作目标一般,陶艺家们也将制作出纯白而鲜亮的白瓷当作毕生的追求。
今天的我们已经对白瓷司空见惯,其中大部分不属于陶器而被称为瓷器。陶器指的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在800~1 250℃条件下烧制的器物。刚出窑的陶器不透光,整体呈浅褐色,厚度较大、易破碎,被敲击时发出闷响,比较有代表性的陶器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厚壁茶杯和砂锅。
与陶器不同,瓷器颜色洁白、表面光滑、硬度极高,敲击时发出金属般的清脆之声,隐约透明却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表面几乎没有凹凸不平的部分而易于清洗,所以看起来很洁净,非常适合作为餐饮器具。
提到瓷器与陶器在制作中的不同点,主要有原料和烧制温度两个方面。将石英或长石、高岭石反复多次碾成粉末,加水揉制成型之后经过几次低温预烧制,最后用约1 300℃的高温进行烧制。最终,器物表面的瓷釉彻底熔化、渗透进器物,从而形成光滑而艳丽的瓷器。
得到纯色白瓷的关键在于,黏土不得含具有显色功能的重金属离子。在天然矿物质中存在大量具有显色功能的各种金属离子。例如,即使是相同的刚玉矿石中,如果含有微量的铬就会使瓷器带有类似红宝石的红色;如果含有铁或钛就会使瓷器带有类似蓝宝石的颜色。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基本上由陶土或瓷釉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决定了器物的颜色。
到了中国的东汉,著名的青瓷诞生了。由于原料中含有微量的铁,导致器物呈现出美丽的青绿色。到了公元6世纪后期,也就是中国的隋朝,完全不含铁的高岭土进入人们的视野,纯色白瓷终于可以大批量生产。后来的历史证明,纯色白瓷是非常伟大的发明。
宋代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