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之际,使者的高傲和坚持令宋辰禧心头愤怒,差点让他与使者发生冲突。然而,在一场千钧一发的危机中,丞相的出现却临时平息了这场风波。

散朝后,丞相和几位朝中元老私下来到御书房,他们一同盘坐在案前,面色凝重。

丞相首先开口,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陛下,此次的和亲事宜确实关系重大,不容轻率对待。”

“然而,在此时此刻,或许应该先暂时不议论这件事情。”

宋辰禧冷漠地看着丞相,心中并未完全平息的怒火仍在燃烧。他沉声道:“既然事关重大,我为何不能在朝会上阐明我的立场?”

丞相深吸了一口气,语气渐渐柔和:“陛下,朝中众多大臣,各怀心思。若是您在朝会上强硬表态,只会引来更大的纷争。此事确实需要谨慎处理。”

几位元老也纷纷附和:“正是,陛下,和亲事宜关系两国大计,若是因此引发内乱,岂不是得不偿失?”

宋辰禧默默地听着,心中难以释怀。他虽然心怀坚定的信念,但眼前的局势却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他感到无力。

丞相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陛下,我们并不是不理解您的担忧。但您也应该考虑到,若是因为这次和亲而引发内乱,”

“对于国家的损害将是不可估量的。况且,这次和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联姻,更是一个平息两国关系的良机。”

宋辰禧听罢,心中愈发矛盾。他明白丞相的话中有一番道理,但是,就这样屈服于使者的强硬要求,他的内心始终难以接受。

丞相见状,继续说道:“陛下,若是您能答应这次和亲,或许我们可以在后续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的利益。毕竟,和亲是最正常的交流手段。”

宁晚星一直被隔离在政治斗争的幕后,对于和亲一事一无所知。她过着宁静的日子,专心照料花木,不曾想到国家的大事已经牵扯到了她身边。

而在宫廷中,关于和亲一事的风波却越演越烈。

使者的流言蜚语传遍了朝野,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紧张。议论纷纷,每一个人都在探寻事情的真相,而使者的话语更是引来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

宋辰禧始终没有松口,而之前要求和亲的那位使者看到宋辰禧没有做决定,一直在外面散播流言蜚语,

说宋辰禧并不是真心想要和他们和平交往,把他们交到京都就是为了给他们立下马威,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连百姓们都知道了!

宁晚星离开宫廷,来到京城的繁华街道。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街头巷尾,市井生活显得热闹非凡。

她逛了几家铺子,选购了一些小物件,心情渐渐愉悦起来。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她身上。

宁晚星突然意识到自己得回皇宫了,可距离宫廷已经不近,而她不想迟到,于是便随意选择了一家酒楼,打算在这里稍作休息,吃个午饭,然后再回去。

进入酒楼,她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些小菜,悠闲地等待着食物的送来。

这里的环境很宁静,桌上摆放着一把紫檀木雕花的古色古香的茶壶,以及一些摆设,使得整个酒楼都散发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她的注意力被一阵声音吸引,抬头望去,只见酒楼的一角,有一个说书先生正在讲述着什么。人们围坐在他周围,专注地听着他的叙述。

宁晚星稍稍抿了一口茶,也顺势朝那个方向看去,想听听这位说书先生在讲些什么。随着听觉的沉浸,她渐渐听出,说书先生正在以宋辰禧拒绝和亲的事情为主题。

说书先生的声音宛如潺潺溪水,声情并茂,充满了吸引力。

他以生动的描绘,将当初宋辰禧与使者的交锋场景重新呈现,将使者的言辞娓娓道来。宁晚星听得入迷,不由得心生疑惑,使者所言是否真实,宋辰禧是否真的拒绝了和亲。

当说书先生继续讲述时,宁晚星的思绪也越来越深入,她将这个问题与当下的局势联系在一起,觉得似乎有些奇怪。

她感受到,说书先生所言并不像是虚构,恐怕其中还有些真实的成分。

午饭吃完,宁晚星缓缓起身,朝说书的地方走去。她想要更加仔细地听听这个故事的细节,或许能够在中间找到一些线索。

回到皇宫后,宁晚星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她知道需要找到那个能够揭开谜团的线索。于是,她决定将宋辰禧身边的老公公叫来,以期能够从他口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久后,老公公走进了宁晚星的院子,他见到宁晚星,连忙行了一礼,道:“宁娘娘,您召唤在下,不知有何事情?”

宁晚星微微一笑,她知道自己不能过于急躁,需要以礼相待,才能让老公公更愿意向自己透露真相。

她温和地说道:“老公公,近日京城里关于和亲的议论甚嚣尘上,我心生一些疑虑,想请您帮我解惑。”

老公公略显犹豫,但见宁晚星的态度如此,他也不好再隐瞒,便点了点头,道:“宁娘娘,您有什么疑虑,请尽管问。”

宁晚星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老公公,我听闻说书先生在酒楼里讲述了和亲的事情,而且情节颇为详尽。”

“我也不禁心生疑问,为何外界的版本和陛下所言有所不同?”

老公公轻叹一声,道:“宁娘娘,事情并不像外界所传那般简单。当初,使者来我国,带来了他们国家的提议。”

“要求我们达成和亲。但陛下深知,这其中或许还有更多的图谋。”

宁晚星听得入神,她知道,老公公接下来将会道出事情的真相。她静静等待,鼓励地点了点头。

老公公继续说道:“陛下深谙国家大计,知道和亲对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使者的言辞过于强硬,带着一种要挟的味道。”

“在拒绝后,使者散播了流言,说陛下不过是想要向小国示威,根本没有真心和平交往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