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朝的文帝、景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一众皇帝,哦对,还有汉昭烈帝纷纷开口浅浅的要了一点东西,他们可不想某些人那样狮子大开口,要的还不少!

这场有关都城的辩论,也算彻底落下了帷幕……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良再次找到了刘邦……】

天幕画面也随之来到了长安城大汉皇宫之内……

“陛下!你可知近日朝堂之上,有一些臣子和武将经常聚众议论纷纷是为何故?”张良直接对着刘邦问道。

“为何?”躺靠在龙椅上享受着这几个美艳女子按摩的刘邦自然是满脸疑惑不解。

“因为他们在聚众商议谋反!”

此言一出,惊得刘邦瞬间清醒,一下子坐起身来,吓了那几个女人一跳。

“混账!都是谁?告诉朕!朕要砍了他们!”刘邦怒气冲冲地开口问道。

“陛下!你杀得了一人,你杀得完众人吗?你若真的把这些功臣全部杀掉,天下人就会把你当做秦始皇那样的暴君,便又要起义反抗了!”张良依旧保持着微笑,但是语气中带上了严肃。

“这……为之奈何?他们为何要造反?”刘邦一听此言,怒火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担忧之色。

“陛下起自布衣,是用了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萧何、曹参您喜爱的人,而诛杀您生平所仇怨的人。

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这是不可能的,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

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张良开口解释道。

“为之奈何?”经典金句再现。

(据史书记载,刘邦出现在史书上的“为之奈何”就足足有几十句,当年光鸿门宴他就说了三次!

这还是单论记载的,如果算上那些没记载的不知道的,刘邦一生中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这四个字!)

“您平时最憎恶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张良开口问道。

刘邦答道:“雍齿与我有故,曾数尝窘辱于我,我想杀了他,但他有不少功劳,所以没忍心。”

“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

“好!”

……

【就这样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心中大定,又开始歌颂起刘邦的圣明和伟大了!

张良此举纠正了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轻而易举地便缓和了汉初君臣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动乱。

而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极具开创性,从此之后,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沿用学习。】

天幕前,高祖一朝。

在场群臣也都纷纷看向了张良,原来当初自家陛下封赏雍齿,而后又封赏他们,同样是出自张良的计策啊!

张良看着众人的目光,笑着开口道:“陛下当时对各位功臣的做法确实有失妥当,所以我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陛下既然封赏了你们,就不会再夺去对你们的恩赐,各位尽可放心!”

“没错没错!朕向来一言九鼎!”一旁的刘邦也紧跟着附和。

听到张良的话,又看到刘邦这样的态度,在场众人也都心绪大定,纷纷开始称颂了起来……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开始专心钻研自己的黄老之学和兵书兵法。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而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也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从不参与其中。】

【其实张良也清楚刘邦不会对自己动手,一来他虽然功高,但他并不是什么异姓王,二来他实在不想掺和皇室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君臣之间的斗争。

三来,他疾病缠身多年,如今功业已成,大仇已报,他只想回到故地,回到那个朝思夜想的韩国。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远离朝堂,辞别刘邦而去……】

“子房,你真的决意要走,要离我而去吗?”刘邦面带痛苦之色,看着张良。

在此前,他已经向您各种办法挽留,却终究无法改变张良的心意。

“陛下,你还记得几年前分封,我为留侯的时候吗?”张良远远的望了一眼远方的留地,又看向了刘邦。

“记得!当时我要封你为万户侯,并且还让你自择齐地,食邑3万户!最终你只选择了一万户……”

刘邦眼中也出现了追忆之色,回想着当初封赏时的一幕幕……

“是啊!大王,我还是喜欢叫你大王!就容我最后叫一声大王吧!”

“好!”

“大王,我这一生就四个愿望,一是推翻秦朝,为韩国和我的亲人报仇;二是辅助大王登临帝位,成为帝王;三是封万户,位列侯;四是寻找我老师黄石公隐居之地,然后入道观钻研黄老之学。

这些大王您也都清楚,故当初才想要给我食邑3万户,良感激不尽。

而如今我这前三个愿望全部完成,现在我就要去完成我的第四个愿望了,还望大王成全啊!

大王以后若是想见我了,可一旨诏令发到留地,我便会起程重新回到长安……”

……

【就这样,张良走了,辞别刘邦,远离朝堂。

张良离开朝堂之后,在留地待了一段时间,在韩国旧地也待了一段时间,最终去到了当年赠他《太公兵法》的老师黄石公隐居之地——张师山,又称黄袍山。

张良就在这里隐居了下来,并修建了“良山道观”,钻研黄老之学,并且还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学问……

史称“功成身退,退隐黄袍山”。】

……

(注:今天晚上还有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