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档案 ☆

片名:撞车

外文:Crash

导演:保罗·哈吉斯

编剧:保罗·哈吉斯、罗伯特·莫雷斯科

主演:马特·狄龙、桑迪·牛顿、瑞恩·菲利普

上映:2004年9月1日

国家/地区:美国、德国

片长:113分钟

获奖: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

《撞车》通过讲述在美国洛杉矶,因为日常发生的撞车事件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探讨了一个长期困扰美国的种族问题。影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叙事赢得了一致好评。这部由保罗·哈吉斯自编自导的影片,除了获得商业的成功之外,还一举拿下了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1.复杂的人性探讨:种族歧视,人与人间的关系危机

故事从洛杉矶警察雷恩开始讲起,因为想为患病的父亲找到更好的医疗救助,雷恩向处理此事的黑人女主管请求,但遭到拒绝。紧接着在执行公务时,他把心中怨气撒在了一对黑人导演夫妻身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白人检察官和妻子简被两个黑人青年抢走了车,简愤恨至极,在和检察官的争吵中,把矛头指向了黑人群体,连累了正在为他们换锁的墨西哥修锁匠丹尼尔。小店老板因为杂货店被偷,保险公司不予赔偿而迁怒于修锁匠丹尼尔,甚至拿枪紧逼。与雷恩一起处理黑人导演夫妻事件的青年警员汉森,一直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减少种族之间的隔阂,却在出于好意搭载了黑人彼得后,又误会并杀死了他。黑人探长看着自己寻找已久的弟弟彼得的案发现场却无能为力。影片由撞车开始,又由撞车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被种族主义所左右,从他们的选择和态度中我们看到了种族主义背后隐秘的人性,既歧视又友好,既反抗又挽救,影片在这样的关系中思考和探讨人性。

谈到种族问题就要涉及“歧视”这个敏感词语,而歧视的举动在影片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影片中多个种族关系的缠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群像的“种族关系”,白人、黑人、墨西哥人、亚洲人等,在“撞车”之后发生了一系列联系。白人从内心里歧视黑人。雷恩在受到黑人主管的拒绝后,遇到黑人导演夫妻,对其进行较为严重的“检查”。这一行为让一旁年轻警员汉森也感到不适。这也成为后来汉森冒着危险救下黑人导演的原因;但雷恩内心也并不是一味歧视,在黑人导演妻子车祸的事发现场,雷恩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救起了她。检察官的妻子简在被抢劫了汽车之后,更加深了对黑人的歧视,以至于迁怒于修锁匠和自己的保姆。但在最后自己危难时只有保姆陪伴她,这种歧视也得以化解。黑人处处警惕、对抗白人,对外来人口也有歧视。彼得感激好意搭载他的年轻警员汉森,却最终被汉森误解而枪杀;与彼得一起抢劫的另一位敌视白人的黑人青年,最终释放了被贩卖的人,内心得到了救赎。导演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辩证的态度——所有刚开始实行种族歧视的角色都得到了一种缓和并获得了心灵的救赎。而原本要消除歧视的角色(如汉森)却不经意间做了最大的“歧视”举动,加重了内心的痛苦。种族冲突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它就像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已经公认的习惯,经过长期的酝酿,变成了默认的规则。人们不能打破它,就只好遵守它。脱掉“种族问题”华丽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导演也曾说他的创作目的是探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繁华的洛杉矶,人们之间的关联是建立在意外的撞车事件之上的,好像只有撞车才能让这些不同种族的人群联系起来。人性的复杂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每个人都有善也有恶,会同情怜悯也会抗击对峙。其实人们自己也不够清楚自己的选择,邪恶的背后通过做了善良的事情得以救赎,又好像善良的最后却做了邪恶的举动难以挽回。人性是如此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处充满危机感也存在关怀,人们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中挣扎、沦陷,难以逃脱。

2.人物群像的塑造与多个事件的呈现

看完电影会发现,影片中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只是一个群像的塑造,多个事件的呈现。导演选择了一个全知视角来讲述一个有关于撞车的一系列关联事件,没有独特的视角,也没有戏份的侧重,而是从多个角度和上帝视点来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影片没有主人公,但是人人又都是主人公。导演用镜头语言去探索每件事情背后每个人的内心,展示一个群像的特点。每个有关撞车和种族主义的人都是这个群像中的主人公,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群体的集体特征。36小时内发生的几次撞车事件把片中的人物都紧密地联系起来:警员雷恩和黑人导演夫妇发生了纠葛,黑人导演被彼得劫持,彼得被年轻警员汉森搭载但不幸被杀害,彼得和同伙抢走了检察官夫妇的车,检察官夫人简迁怒于修锁匠丹尼尔,丹尼尔被恐吓,彼得同伙从亚洲人手里解救了偷渡者,亚洲人的夫人和侦探格雷厄姆的车发生了碰撞,格雷厄姆的弟弟就是最终不幸身亡的彼得。这是一个集合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善良也有邪恶,有保护也有报复,有救赎也有毁灭,而且这些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件事情的背后都能折射出人性的影子。“种族问题”更像是一个怪圈,周而复始、难以摆脱。例如在影片的最后,黑人青年在唐人街上释放了被买卖的亚洲人。这些亚洲人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国,见到了他们理想中的“天堂”。有人站在音像店前,有人触摸新鲜的鱼,有人蜷缩在街头一角,每个人都选择了在这个国度里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未来或者辉煌,或者无为,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不辞辛苦。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卷入了这场“种族主义”的厮杀战。从一个个小个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存在于美国社会的大难题,而且并没有一个高效快速的解决办法使之化解。人们只能在这样的复杂情感中挣扎、沦陷,周而复始。

3.叙事手法:零聚焦叙事与多时空交叉叙事

本片导演采用了零聚焦的叙事手法,把发生在洛杉矶36个小时内的撞车事件加以梳理并融合,使整个叙事紧凑、张弛有度,白天和黑夜发生的事件得以很好交叉,不同的撞车事件也由其中的某一节点而紧密联系,虽然人物众多、故事烦琐,但导演用了精巧的构思和设置,使得所有的事件剪贴画般呈现,叙事连贯、缝合完整。

导演对短短36个小时的发生的事件与人物,主要采用时间和空间交叉编排来叙事。在同一叙事时间内,导演将事件横向展开。如在前一天的晚上发生了一系列与后来矛盾大爆发有关的事件,黑人导演夫妇被警员雷恩侮辱,年轻警员汉森心怀不满,检察官夫妇被抢了车,妻子简在回家以后对黑人保姆和墨西哥裔修锁匠不满,修锁匠丹尼尔和小店店主发生争执,这一切在一个横面上是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同一时间段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不同的事件。在第二天的白天,每件事件都对于事件本身有了纵向的发展,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导演让事件的人物之间也有了一定的关系,整个洛杉矶视野范围内的一系列撞车事件被组合成为一体。在这一整个白天的叙事过程中,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起伏、节奏的。白天的叙事从店主和女儿去买枪开始,到后来雷恩救起黑人导演的妻子,检察官夫人摔伤、被保姆照顾,青年警员汉森解救黑人导演,丹尼尔被店主拿枪指着头,天使女儿保护了他。这些事件都是通过前面的矛盾铺垫,后又引发的救赎事件。这个**虽然没有强大的矛盾冲突,但使得观众的情绪得以舒展。就当人们以为36个小时即将过去,矛盾将得以化解的时候,导演又在这一天的晚上抛出了他对于种族问题和撞车事件真正的态度,年轻警员出于善意搭载了黑人彼得,却误杀了他;侦探看到自己弟弟的事发现场却无能为力,但是也不尽是绝望;彼得同伙释放了亚洲偷渡者,并为他们买了晚餐。导演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这是一个跳不出的怪圈。影片采用多角度、多时空的交叉叙事,也在一定意义上将这样困扰的问题形式化、具象化。

影片开始于黑人侦探的撞车事件,结束于撞车现场旁边弟弟彼得的遇难现场,这36小时中发生的事情既严重又仿佛没有发生过。在多文化多种族聚居的洛杉矶,撞车事件还在发生,人们之间的矛盾被激起又被平复,看似已经得以解决的问题,还是那样呈现在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面前,困扰着每个人。而导演要做的,就是把种族问题背后的人性揭示给我们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