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酷暑时节,我经过几个月的劳作终于完成了全书的两次统稿与修改。我抬眼望着书房外郁郁葱葱的树林,听到耳边传来的时断时续的鸟鸣声,心中倒是油然生出如释重负的感觉。可以说,完成《欧美经典电影读解》是我长达10年的心结。曾记得我在2002年出版的《与大学生谈影视鉴赏》著作里,已表露了按影视作品类型与题材来研究与解读影视名作的初步设想。此前我为本科生开设过“欧美电影名作解析”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为研究生开设过“影视理论与批评”等课程。“欧美电影名作解析”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选修人数每次几百人,上课教室不得不由100人左右的普通教室换为300多人的大教室。学生对影视的求知热情与渴望令我感动,给我鼓舞。其后几年我不断充实教案、完善与改进教学课件,与时俱进地让学生得到丰富而更新的知识。同时,我也打算撰写一本高质量的著作来广泛传播影视相关知识。不过,由于学科调整与工作单位变动,我的研究重心由影视理论与艺术批评转向影视传播与传媒研究。由于专业课与研究生课较多,加之多项科研课题的压力,尽管有许多学生要求我每年都开“欧美电影名作解析”的人文素质课,我也无暇顾及。只能断断续续地开课或做相关影视讲座。

到2011年我主编“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做策划方案时就将《欧美经典电影读解》列入丛书计划中。2013年年初,我整理讲稿、资料,打算扩大研究内容的范围、强化系统性与创新度,将讲稿真正上升到著作的研究层面。于是我草拟了新的写作大纲。主要内容设置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历史描述,将按各种电影类型梳理与描述自电影早期到21世纪近期的电影佳作与名作创作、传播概况,试图给读者提供宏观的阅览视野;二是解读方略,将从研究与解读方法的角度,概述、提炼各种类型的电影基本范式与艺术意蕴,试图揭示类型电影的主要模式与艺术蕴涵,给读者提供分析、解读此类电影的基本角度、方法;三是典范影片的读解个案,这部分将精选几部经典或电影进行分析与读解,试图给读者提供微观而具体的示例。这样,全书研究将实现宏观与微观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深度探究与通俗阐释结合,力图使该书既有学术研究深刻性、创新性的高度,又有通俗、易懂、易接受的特点。

我将以上想法与好友、中外电影史专家王宜文教授沟通,邀请他一起合作。尽管他教学、行政“双肩挑”,工作繁忙,但仍欣然接受,愿意带领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帮助我完成计划。于是,我将写作大纲与10多万字的讲稿寄与王宜文教授,请他们审阅、指正、参考,并请尽快拿出初稿。啰唆地讲这些,其意在于介绍此书的创作缘起。

此书正式合作从酝酿启动到撰写初稿、修改、统稿完成,历经一年半载多。我感到要搞定一本有意义的好书实属不易。尤其是本书涉及的电影作品数以千计。查阅资料、补看电影视频,斟酌评价、论述,劳心劳作费时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在此衷心地感谢王宜文教授与几位研究生。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帮助,在这段时间内我是难以使此书达到现今的规模与水准的。

本书的大致分工是:孙宜君与王宜文确定写作大纲和具体章节细目。孙宜君负责全书的整理、增删修改、统稿与定稿,并撰写了“历史描述”和“解读方略”等部分文稿。王宜文负责书稿的组织、校订匡正。曾泓撰写了历史描述和解读方略的大部分初稿,还完成了《新桥恋人》《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群鸟》《黑暗中的舞者》《洛杉矶机密》《教父》《美国往事》《窃听风暴》《刺杀肯尼迪》《黑客帝国》《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飞越疯人院》等影片读解初稿;李雅琪撰写了《一夜风流》《阿拉伯的劳伦斯》《暴雨将至》《钢琴家》《海啸奇迹》《黄金三镖客》《卡桑德拉大桥》《克莱默夫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条名叫旺达的鱼》《音乐之声》《与狼共舞》《正午》《撞车》等影片读解初稿;张雨露撰写了《阿凡达》《2012》《美国丽人》《美丽人生》《末代皇帝》《泰坦尼克号》《西雅图夜未眠》《雨中曲》《这个杀手不太冷》《拯救大兵瑞恩》《致命的**》等影片读解初稿;杨守志撰写了《沉默的羔羊》《大白鲨》《关山飞渡》《华氏9·11》《惊声尖叫》《美丽心灵》《闪灵》《星球大战》《勇敢的心》《芝加哥》《外星人E.T.》等影片读解初稿。当然,本书是我们精诚合作的结果,实际上并不能简单地用“分工”来概括,它着实凝聚的是我们的共同的心血和见识。本书是在查阅大量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就,其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部分观点与成果,在此表示致谢。

最后还要感谢的是南京理工大学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社及策划编辑周粟的关注与帮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主任周星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添色增辉。但由于著者学术视野与学力所限,书中定会有缺憾和疏漏。恳请方家与读者批评指正,待以后再版时修订与完善。

孙宜君

2014年9月定稿

2015年4月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