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蜀王
杨俨并不是蠢人,听到母亲的吩咐,马上反应过来,连忙端着酒杯向杨广所在的位置走去,杨格、杨裕等人也跟在杨俨身后,一时间十几名皇子、公主浩浩****向杨广的方向而去。
马上就有官员发现了杨俨等人的动向,刚刚还在一边大吃大喝一边欣赏歌舞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目光在这群皇子、公主和杨广身上转来转去,许多大臣都是若有所思。
“皇叔,侄儿敬你一杯,祝皇叔身体安康,心……心情愉快。”杨俨本来是想说心想事成,只是转念一想,若是杨广还想做皇帝怎么办,连忙换了过来。
“祝皇叔身体安康,心情愉快!”后面杨格、杨裕等人也跟着道。
“好……”杨广端着酒杯的手有一点颤抖,他和萧妃有二子一女,只是长子却在十年前夭折,另外一子一女受他连累,此刻正流放在琉球,长子其实也是在琉球染病而死,这让他深深自责,若不是他贪图皇位,长子或许不会死,而另外一子一女也不必在海外岛屿受苦。如今看到杨俨等人,又如何会不想起自己的子女?
将杯中的酒一干而尽,杨广的眼睛湿润了起来,杨俨却没有多大感受,对他来说向杨广敬酒不过是完成父皇交给他的一项使命罢了。
众皇子,皇女向杨广敬酒不过是这次皇帝大寿的一段小插曲,看到众皇子已经向皇帝敬完酒,更多大臣涌了上来向皇帝敬酒,这段小插曲之后,百官不再对杨广避如蛇蝎。对于皇帝心胸之广更是暗自佩服。
不过,也有人对皇帝此番举动不以为然,猜测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恐怕更多是想打消远在数千里外蜀王的疑虑。促使蜀王早日进京。
益州,成都郡,这里是天府之国,茶、盐、铁、丝绸……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售,因此益州经济异常发达。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都是天下闻名,而这座成都郡的主人,更是统治了整个益州三十多年的蜀王杨秀,以致在益州,普通百姓只有蜀王,不知有皇帝。
蜀王府座落在成都的中心,占地广阔。里面更是美轮美奂,金壁辉煌,就是大兴城的皇宫也不逊多让,蜀王府假山上的观星楼更是高达九层,站在观星楼最上层,整个成都府尽收眼底,让人不知不觉就会产生豪情万丈。
私建九层高楼。其实已是一种僭越。只是在益州,蜀王就是天,虽然免不了有人私下向朝庭举报。不过,在杨秀没有从蜀王地位置上下去,谁也拿蜀王无可奈何。
此刻杨秀就坐在观星楼上面的椅子上,此时他脸上非但没有什么豪情,反而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
杨秀已经年过四旬了,优异的生活让他保养的很好,脸上白净无比,只是却不免肥胖。坐在那里就象是一大块肉团。早已没有原先清秀的样子,倒是他身后一名二十岁上下地青年仪表堂堂。和杨秀年轻时候非常相象。
“瓜子,你说要是父王坚决不进京,皇上会不会发兵来攻?”
瓜子正是杨秀长子的小名,对于这个儿子,杨秀显得特别宠爱,几乎所有大事都要在观星楼与儿子相商,反正这里九层,只要派人守住楼下,也不怕有人会偷听。
这已是皇帝大寿过后的一个多月了,在皇帝大寿前曾派过三批使者,让蜀王本人进京为皇帝祝寿,杨秀却一直不为所动,这些年,皇帝不知下过多少次诏让杨秀进京,杨秀却一直置若罔闻。
杨秀开始不愿进京是晋王谋逆,杨秀担心自己进京会失掉权力,到了后来,随着拒绝的次数越多,杨秀反而处之坦然,益州道路艰险,他手中又有数万兵马,除非皇帝发大兵来攻,否则对他也是无可奈何。
他在益州为王,随心所欲,又如何愿意回到京城,万一皇帝将他扣在京城,收回益州的封地,如何是好?所以杨秀每次都找借口推脱,好在这些年皇帝好似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一直没有对他太过严厉,有时只是下旨温婉劝说,杨秀愈加不在意。
不过,这次明显不同,在皇帝大寿前的几批使者还好,只是劝说他进京,这次地使者带着皇帝的旨意却非常严厉,昨天使者到达时,直接命令杨秀三天之内即刻起程进京,若是再行耽搁,将以谋反论处。
“父王不用担心,蜀道艰难,大军又岂是说发就发,素性一不做不二休,直接将钦差杀了,皇上追问起来,就说没有见到过什么钦差。”杨瓜恶狠狠的道。
“杀了?”杨秀的眼睛眯了起来,有所意动,只是马上回过神来:“不妥,不妥,昨天替钦差接风,见过钦差的官员颇多,难免有官员会露出口风,即使杀了也无济于事,何况这个钦差不是别人,仍是唐王二公子,说起来还是自家亲戚。”
“可是父王不杀也不行,难道父王三天内真要起程回京不成?”
杨秀猛的摇头,要让他进京,那比杀了他还难过:“孤王当然不回,这样,从明天开始孤王就不露面,由你去接待钦差,三天过后,就说孤王得了重病,不良于行。”
杨瓜不由噗的一声笑了出来:“父王,你已经生病十多次了,这次恐怕不行。”
杨秀懊恼地伸出五根短短地手指在脑袋上拍了一下,唉声叹声起来。
“父王不必烦恼,不如孩儿代替父王进京一场。”
杨秀迟疑的道:“这行吗?”
杨瓜道:“父王体胖,不耐久行,孩儿是蜀王世子,代替父王进京是天经地义之事,就是皇上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孩儿早就听说京城繁华,外邦之人络绎不绝,孩儿正好去开开眼界,看看与成都相比如何?”
杨秀闻言大为感动:“好儿子,不亏父王疼你,还是你能为父王分忧,这样,你明天就起程跟随钦差回京,皇帝即然连二哥也放了出来,谅也不会为难你这个小辈。”
就在杨秀与儿子商量如何应对钦差时,这次担任钦差的李世民也正在与副使商量如何让蜀王进京,益州为京城大后方,以前皇帝一直念着兄弟之情,又因为要对外用兵,不想内乱,皇帝才对蜀王百般容忍,眼下蜀王在益州自成一国,虽然每年还有向朝庭缴纳赋税,只是官吏任命,军队招募之权全操于蜀王之手,皇帝自然不能一直容忍下去。
李世民刚过二十岁,他是前科明经科地进士,科举经过数界越来越正规,明经,明史,明字,明法四科成齐头并举之势,但在一般士人心目中,明经一科士子还是要比其余三科高上一筹,这种看法就连皇帝也无法改变,杨勇只得尽量压低明经一科的录取比例,只是这样一来,明经一科中举之人分外艰难,反而又印证了明经一科高人一等的地位。
接理说,以李世民的资历没有资格担任宣蜀王进京的钦差一职,何况这次更等于向蜀王下最后通谍,没想到皇帝偏偏点中了李世民,这让许多大臣大惑不解,若是说因为李世民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皇帝才特意照顾,李渊的关系才更亲一层,只是李渊却混得非常不如意,十几年来,李渊一直在五品的官位上打转,不上不下,尴尬的很。
蜀王桀骜不驯,十几年来一直不肯进京,此番要让蜀王乖乖进京,谈何容易,逼得急了,说不定连钦差都有性命危险,李世民深知益州是虎穴,但也正是他地机遇,若是他能让蜀王进京,朝庭不动刀兵重新将益州纳入治下,他地功劳自然少不了。
对于父亲十几年得不到升迁,李世民经常为之愤愤不平,李渊自然不会和儿子谈及年轻时和皇帝之间的间隙,在李世民看来,父亲之才不要说为一郡之首,就是出阁入相,成为六部主官也绰绰有余,皇帝一向英明,偏偏对他父亲却犯了糊涂,这自然是皇帝对自己地父亲有偏见,李世民在路上就发誓这次一定让蜀王老实进京,立下功劳,也好纠正皇帝对父亲的偏见。
昨天的见面,李世民已经看穿了蜀王不想进京的想法,非常人行非常事,他这次打算等再见到蜀王时,若是蜀王还不肯进京,他直接出手挟持。
对于李世民的想法,副使吃惊的连连摇头,挟持本朝亲王,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何况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一不小心,自己先要把命丢了。
“你放心,明天不用你动手,本使亲自出手。”见到副使有点害怕,李世民连忙劝解。
谁动手还不是一样,难道李世民失手了,他就能逃得了,副使心中发苦,只是深知不可能拗过李世民,只能无奈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