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大家族,10个月时,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学,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随着杨振宁一天天长大,教育的重任就落到母亲罗孟华的身上,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
7岁那年,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随后在清华大学附小就读。在清华园的8年时光,对杨振宁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然而清华园内的生活相对平静。杨振宁与其他同学经常在清华园到处游玩,他几乎爬过那里的每一棵树。
在杨振宁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曾用大球和小球向他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是如何公转的。
中学时代,杨振宁已显得早慧,数学成绩非常突出。12岁那年,杨振宁看到艾迪顿所写《神秘的宇宙》,该书介绍了当时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现象与理论。杨振宁激动万分,兴奋得几乎无法入眠。有一天,杨振宁终于忍不住了,来到父亲面前说:“告诉您一件事情,我要当物理学家,将来要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身为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的杨武之,他怎能不知道诺贝尔奖的分量,望子成龙的父亲,只好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
谁也没想到,这个玩笑,竟然在西南联合大学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于是,有人戏言道:“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承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呢?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高中时只学过化学,而没有学过物理,所以他报考西南联合大学时考的是化学系。1938年11月底入学后,16岁的杨振宁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又转到了物理学系。
后来,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杨振宁35岁。
梦想启示
16岁那年,杨振宁考进了西南联合大学。22岁那年,杨振宁获得了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并考取了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杨振宁去美国留学。
从12岁到35岁,用去了23年时光,杨振宁实现了他少年时代对父亲许下的诺言,也实现了那时没有人认为能够实现的梦想。
这就是生活中一个美好的梦想所造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