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统治时期,大唐帝国已经烂到了根上。

乾符元年(874),山东传来消息,王仙芝率领几千名百姓起义。

王仙芝,籍贯濮州,职业是私盐贩子。

在唐朝,贩卖私盐属于重罪,私盐贩子是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为了躲避官府的追击,王仙芝拜武林高手为师,练就了一身武艺。毫不夸张地说,在山东境内,只要提起王仙芝,大家都会评价一句:这是位高手。

晚唐时期,各地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土地荒芜,颗粒无收,老百姓还要承担朝廷的赋税、徭役,只能卖儿卖女,或者拆房子换钱。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无法缴纳朝廷的赋税,悲惨的生活望不到尽头。很显然,百姓不会坐等死亡的降临,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用暴力反抗官府。

问题是,谁来带头呢?

濮州百姓觉得,王仙芝的战斗力不错,跟着他混,好歹有点保障。就这样,不少流民开始团结在王仙芝的周围,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当时,大唐帝国已经有了两波农民起义,老百姓亲眼所见,官军就是纸糊的老虎,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职业军队都在藩镇节度使手中,朝廷已经无兵可调。

乾符元年(874)十二月,王仙芝觉得时机成熟,于是揭竿而起。

正常情况下,如果地方爆发农民起义,官府应该在第一时间派兵镇压。诡异的是,王仙芝起义后,不管是朝廷,还是山东、河南的地方官府,他们全部视而不见,放任王仙芝游走在各地,劫掠百姓的财富。

有人犯罪,执法者不管不顾,自然会有更多的犯罪者跟风。

乾符二年(875)四月,浙西境内,王郢等六十九人在一次作战中立功,浙西节度使赵隐只给他们赏赐了功名,却扣下了食物、衣服和钱财等实物赏赐。王郢等人不甘心,上诉未得结果,于是抢劫府库兵器进行叛乱,瞬间聚集上万人,随后攻陷苏州、常州,乘船往来于江海之中,转而剽掠浙东、浙西、福建。

乾符二年(875)六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王仙芝。

黄巢(820—884),籍贯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

据史料记载,黄巢的老爹是私盐商人,而且有黑社会背景,家中财富堆积如山。身为富二代,黄巢生活无忧,花钱如流水。准确地说,哪里需要付款,黄巢就会出现在哪里。有钱财撑腰,黄巢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大哥”。不过,老爹不希望黄巢继承祖业,他希望黄巢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很遗憾,黄巢志不在此,虽然读了些书,却始终是个半吊子。

黄巢去过长安,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读书高手犹如过江之鲫,凭黄巢的水平,根本斗不过别人。人到中年,黄巢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考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黄巢终于心灰意冷,离开长安之前,黄巢灵感附体,写了一首名叫《不第后赋菊》的诗作: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词鉴赏家认为,这是一首咏**之作,认为黄巢给**赋予了英雄风貌、高洁品格,把**喻为被压迫的老百姓,把百花喻为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认为诗作是为了展示农民起义军领袖霸气、果决的精神风貌。

问题是,那时的黄巢只是一位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和农民起义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黄巢更不可能知道,他以后会成为领导起义的领袖。用上帝视角来美化黄巢,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不过可以肯定,黄巢离开长安的时候,对朝廷充满了怨恨,因为朝廷没有录取他。黄巢也很讨厌读书人,因为努力半生,想要挤进高端读书人的圈子,最终却铩羽而归。这也为后来屠戮读书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科举这条路走不通,黄巢只能回家继承祖业,接下来的日子,黄巢网罗了流民、土匪、强盗等各路人马,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乾符二年(875)六月,王仙芝的起义闹得如火如荼,黄巢觉得很有前途,于是带着侄子黄存、黄揆、黄邺,以及外甥林言起义。起义初期,黄巢坐拥八千部队,可因为黄家有钱有粮,吸引了不少好汉,其中就包括庞勋的旧部。短短几个月,队伍就发展到数万人,堪称山东地区最大的起义势力。

至于王仙芝、黄巢起义的根本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接下来的半年,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百姓相继揭竿,人数多则上千人,少则数百人,可谓遍地都是。然而,最大的还是王仙芝、黄巢。起义之后,他们拿下郓州,随后顺利会师,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李儇下诏:命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组织力量征讨,如果有可能,可以对他们执行招安政策。

乾符二年(875)十二月,李儇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三千禁军,五百铁甲骑兵。同时,河南各藩镇派遣的军队,全部由宋威指挥。

客观地说,李儇为了平叛,还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至少在当时,禁卫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遗憾的是,起义军玩的是人海战、游击战,禁卫军就算再强,也无法在短时间灭掉王仙芝、黄巢,这是李儇最头疼的事情。

乾符三年(876)七月,官军和起义军第一次交锋。

战斗地点在沂州城下,官军轻松大胜。王仙芝看不到任何获胜的机会,于是带着小弟逃窜到河南境内。宋威看出来了,起义军就想打游击战,如果朝廷想平叛,必须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追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宋威给李儇上了一道奏折:王仙芝已经上了西天,请皇帝安心。

一时间,朝廷大肆庆祝,君臣兴奋不已。

李儇哪里知道,王仙芝在河南混得风生水起,接下来的一个月,王仙芝顺利扫**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郏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按照地图显示,王仙芝距离洛阳不到一百公里,只要他愿意,一天时间就可以开赴洛阳城下。

李儇蒙了,这家伙不是已经死了吗?

不过,李儇没有时间问责,他急忙下诏:

命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剿灭王仙芝。

命昭义节度使曹翔率领五千大军守卫洛阳。

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领两千大军,扼守汝州、邓州。

命凤翔节度使令狐绚、邡宁节度使李侃率领一千五百大军,进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扼守潼关。

战略安排没错,可李儇高看了藩镇节度使的忠诚度。说白了,各地藩镇都是各自为政,与朝廷没有利益关系。如果打赢了战争,他们能捞几个虚名,如果战败了,就会接受朝廷的惩罚。这样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干?

乾符三年(876)九月,王仙芝攻陷汝州,杀死官军将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活捉汝州刺史王镣。汝州就在洛阳附近,按照王仙芝的节奏,很快就会围攻洛阳。于是乎,洛阳官员、百姓遵照传统,开始携带金银珠宝,弃城逃跑。

东都官员的窝囊做派让李儇无可奈何。随后,他下达诏书:赦免王仙芝的所有罪责,许诺给他高官厚禄,只求他不再闹事。

条件确实不错,可王仙芝没有搭理李儇。

毕竟,李儇开的是空头支票,很难兑现。再者说,想和朝廷谈条件,手中要有足够的筹码,很显然,王仙芝觉得自己的筹码还不够。当时,洛阳是座空城,可王仙芝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率兵攻占了阳武(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

王仙芝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朝廷虽然有败亡的迹象,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真惹急了李儇,可能会引来官军围剿。第二,无数先例证明,洛阳就是一座鸡肋之城,如果拿下洛阳,就要派兵驻守,可能会耗死大军。

接下来,王仙芝做出了分兵的决定。

乾符三年(876)十月,王仙芝扫**唐州、邓州。

乾符三年(876)十一月,王仙芝扫**郢州(今湖北省京山)、复州。

乾符三年(876)十二月,王仙芝扫**随州。

同时,申州、光州、舒州、庐州相继失陷。想想看,官军数量有限,面对起义军的分兵战略,他们打不过,防不住,只能瞪眼干看。王仙芝的一把火,将河南、湖北战场全部烧了起来,一时间,百姓纷纷从军,起义军数量达到三十万。

那么问题来了,官军难道如此不堪,连一次像样的反击也没有?

历史证明,确实没有。不是官军没有战斗力,而是官军将领都心怀肮脏的目的。比如宋威,他觉得就算打赢了战争,自己也得不到好处,于是带着手下如孤魂野鬼一样游**,最终驻屯在亳州,坐观其变。平叛副使曾元裕驻屯在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同样拥兵观望,毫无作为。

乾符三年(876)十二月,王仙芝、黄巢开赴蕲州。

彼时,蕲州刺史名叫裴渥,他的恩师是被王仙芝活捉的汝州刺史王铎。在王铎的说服下,裴渥开城投降,奉送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南方美女。起义以来,王仙芝一直浪迹各地,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他也反思过,自己起义究竟是为了什么——推翻朝廷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还是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在蕲州,王仙芝想清楚了,他只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如今的生活状态就是他想要的。于是,战争暂时结束,王仙芝沉醉于享乐之中,不可自拔。裴渥看出了王仙芝的心思,于是问了一句:要不,我向朝廷上奏,替您要个官职?

王仙芝点头如捣蒜。乾符四年(877)正月,李儇下诏,封王仙芝为神策左军押牙,兼任监察御史,并在第一时间将委任书送到了蕲州。

所谓押牙,指的是押旗帜者,神策军仪仗队的官员。监察御史,官居八品,职责是监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说白了,监察御史听起来很唬人,看起来管的事情多,其实干的都是得罪人的事情。李漼给这样的封赏,确实没有太把王仙芝当回事。

可笑的是,起义军将领看到委任书后,竟然欢呼雀跃,喜不自禁。站在他们的角度,能从土匪洗白成朝廷官员,已经是毕生难以想象的事情。

王仙芝很开心,可黄巢心里不爽了。毕竟,朝廷给王仙芝封赏,却没有只言片语来安慰他,这算怎么回事?要知道,黄巢一直想当官,光宗耀祖啊!黄巢气急败坏,当场咆哮道:“王仙芝,我和你曾经立下誓言,男儿自当纵横天地之间,今日你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去长安做什么神策军将领,那我和我的部下怎么办?”话音刚落,黄巢便上前揪住王仙芝,胖揍了他一顿。

黄巢的咆哮叫醒了许多将领。毕竟,朝廷只会封赏王仙芝,不会管其他人的前途,大家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难道都在为他人做嫁衣?于是乎,军营乱成一团,王仙芝不敢惹众怒,明智地拒绝了朝廷的招降,并下令屠城,劫掠百姓,极力扮演成一位专业残暴的土匪,以安众心。

蕲州招降虽然是一场闹剧,却暴露了王仙芝和黄巢的本性:他们没想过推翻朝廷的统治,只想为自己捞个美好的前程。无数的历史证明,如果起义军领袖的动机不纯,就会让起义的过程充满曲折和困境。

蕲州事件后,王仙芝带着三千人在湖北攻城略地,黄巢带着两千人北上,继续他的游击战。很显然,这次分兵是为了化解两人之间的尴尬气氛。

乾符四年(877)二月,王仙芝攻克鄂州。乾符四年(877)三月,黄巢攻克郓州,杀死天平军节度使薛崇。李儇终于坐不住了,他向天下发布《讨草贼诏》,威胁王仙芝如果不投降朝廷,庞勋就是他的下场。同时,李儇呼吁藩镇节度使,以及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共同讨贼。

事实证明,李儇的诏书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乾符四年(877)七月二十一日,王仙芝和黄巢重新走到一起,联合包围了宋州。宋州紧靠着汴水,是汴水入淮的战略要地,他们打算占据漕运要道,截断朝廷的粮食供给。此时,宋州的主将就是宋威,他显得一筹莫展。

遗憾的是,起义军虽然围了宋州,却没有立即进攻。毕竟,他们擅长打游击战,而不是攻城战。随后,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的七千大军赶赴战场,斩杀两千名起义军兄弟,成功解了宋州之围。此时,王仙芝和黄巢再次分兵。

乾符四年(877)八月,王仙芝率军攻下安州、随州,活捉随州刺史崔休徵,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儿子前去救援,半路遭到王仙芝的伏击,兵败身亡。乾符四年(877)十月,镇守蕲州的崔元裕提前布局,以逸待劳,斩杀四千余名起义军,以一场大胜瓦解了王仙芝的攻势。

想当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数月时间便从河北打到长安,如今王仙芝起兵两年有余,仍然一事无成,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在王仙芝看来,能够投降朝廷是最好的选择,前番在蕲州因为黄巢的搅和,他没能如愿以偿。如今,黄巢不在身边捣乱,王仙芝再次动了投降的心思。

乾符四年(877)十一月,招讨副使、宦官杨复光派人劝降王仙芝,王仙芝顺水推舟,派遣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前往长安投降。王仙芝可能没想到,朝廷官军竟因为军队调度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以至于让他的美梦化为泡影。

闹事的是宰相郑畋(tián)、卢携。郑畋的靠山叫西门思恭,昔日做过神策军中尉,现任右威卫上将军,一个过气却有余威的太监。卢携的靠山是田令孜,在朝中一言九鼎。至于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崔安潜的七千生力军。

卢携表示,这支军队应该交给宋威调度。

郑畋认为,王仙芝起兵以来,纵横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唯独不敢侵犯崔安潜的地盘。不仅如此,在平叛大军中,崔安潜的态度最积极,而且他刚解了宋州之围,使得江、淮的漕运不落入敌手。至于宋威,性格贪婪,毫无建树。

卢携:你想怎么办?

郑畋:四千人交给宋威,三千人留给崔安潜。

说白了,军队调度不重要,面子才是争论的本质。卢携的靠山是田令孜,如果连过气的宦官都斗不过,以后还怎么混?

卢携:不行,必须全部交给宋威。

既然撕破了脸皮,郑畋也不用再顾忌:宋威出道之后,被王仙芝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更何况,王仙芝屡次通过宋威向朝廷请降,都被宋威拦下,以至于朝廷为了平叛,花费了无数的财力和人力,这种人应该按军法处置。

宋威是田令孜集团的人,李儇自然不会轻易动他。

不过,朝廷的争论让宋威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毕竟,他平叛的态度很消极,而且没有立过战功,这是硬伤。想到此处,宋威决定干点什么。当时,王仙芝的大将尚君长、蔡温球奉命前往长安,刚好走到宋威的地盘,宋威心生毒计,派兵将他们生擒,随后用囚车送往长安。一招移花接木,这两位老兄从光荣的投降者变成了耻辱的战败者,而宋威自然是擒杀敌军大将的功臣!

雕虫小技自然瞒不住监军宦官杨复光,他立即上奏,指控宋威破坏朝廷的招降大计,希望李儇处罚宋威。然而,对李儇来说,尚君长、蔡温球究竟是主动投降,还是被抓根本不重要,他们是王仙芝的主力大将,只要弄死他们,王仙芝就断了左膀右臂。就这样,李儇将他们诛杀于长安东市的狗脊岭。

王仙芝确实没想到,李儇这么不讲究,胸中的怒气无处安放,王仙芝决定将军队开赴荆南地区(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一带)。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个读书人,对用兵之道一窍不通。

乾符五年(878)正月,正值隆冬时节,大雪纷飞,杨知温正在接受部将的新年祝贺,哨兵营告诉他,王仙芝率军将江陵围了起来。听闻此言,杨知温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躲在府中不敢外出。多亏守将的布置,江陵城才没有丢失。随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遣驻屯在襄阳的沙陀骑兵赶来支援,王仙芝这才撤离江陵。

据史料记载,撤离江陵的时候,王仙芝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劫掠,江陵城中有三十余万户老百姓,王仙芝来了一趟,人口竟然锐减四成。

所有人都知道,王仙芝屠杀江陵百姓,是为了报复朝廷,这笔账自然记到了李儇的头上。李儇找的替罪羊,自然是始作俑者宋威。随后,李儇免除宋威的招讨使之职,任命曾元裕为招讨使,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同时,南诏的军情解除,李儇派大将高骈前往荆南担任节度使,兼任盐铁转运使,重新加强了长江沿线的防务,并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在长江沿线游弋的王仙芝大军。

乾符五年(878)二月,蕲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招讨副使曾元裕和王仙芝的五万大军决战。诡异的是,官军发挥了难以置信的破坏力,一场恶战,起义军节节败退,王仙芝在突围的时候不幸阵亡,余部投靠了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