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元年(805)八月初九,李纯在大明宫宣政殿登基,史称唐宪宗。

李纯六七岁时,发生过一件事。有一天,李纯被爷爷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乐,李适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朕的怀里?”

李纯骄傲地回答:“我是第三天子。”

按照家族的辈分,李纯就是第三代,他给自己封了天子的称号,确实让李适有些震惊。这孩子聪慧睿智,可以好好培养。李纯上位的时候已经27岁,属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帝王,这也保证了他的执政能力。李纯问鼎帝位的路上,反对声音最大的是王叔文集团,李纯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永贞元年(805)十一月,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区)司马。

永贞元年(805)十二月,贬韩泰为虔州(今江苏省赣州市)司马,韩晔为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今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司马,程异为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司马。

加上王叔文、王伾,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

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最头痛的就是宦官集团和地方军镇。一般情况下,宦官集团甘愿做家奴,不会找皇帝的晦气。反倒是军镇,经常因为权力交接,容易和中央政府产生摩擦。李纯登基后,西川就出了这样的事情。

永贞元年(805)八月十七日,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

不得不说,韦皋是一位谋略超群的枭雄。为了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韦皋加重了西川百姓的赋税,每年都会给皇帝送不少钱财。为了获得西川将士的支持,韦皋专门拿出赋税的一部分,作为将士们的奖金。为了获得幕僚团的死命追随,只要他们表现突出,有忠心,韦皋从来不会吝啬刺史、县令的官位。

韦皋虽然会搜刮民脂民膏,但他有自己的战略思想:利用钱财开道,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等地位稳定后,再给老百姓减轻赋税压力。比如韦皋定了一个制度,每隔三年,西川百姓就可以免交一年的赋税。据史料记载,百姓敬佩韦皋的才智和谋略,又畏惧他的威严,因此在家中挂了韦皋的画像,将他视为西川土神,家家户户都会拜他。说白了,韦皋对西川的统治,要比朝廷更靠谱。

韦皋去世后,支度副使刘辟掌握了实权,他拉拢西川的各州刺史,以及军中的将军联名上书,希望李纯任命刘辟为新任西川节度使。

唐德宗李适的削藩战争失败后,便对藩镇采取了姑息忍让的态度,以至于藩镇节度使各自为政,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节度使本来应该由朝廷册封,眼下却变成现任节度使去世之后,地方自己选举新任节度使,而朝廷只能派人去藩镇巡视,看谁的呼声最高,就任命谁为新任节度使。

李纯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让藩镇嚣张下去。

于是,李纯下达诏书,任命中书侍郎袁滋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后来又任命他为西川节度使,让他前去接管西川的军队。至于刘辟,李纯给他的新职位是给事中,办公地点在长安。

刘辟不干了。

给事中,正五品,是伺候皇帝的文职。做地方的土皇帝不好吗?为什么去长安城受憋?面对李纯的诏书,刘辟彻底无视,拒绝前往长安。袁滋本打算接管西川,可他看到刘辟的嚣张态度,顿时就怕了。

袁滋:“老板,俺不想去西川,怕。”

李纯:“废物,那你就去吉州做刺史吧。”

袁滋对刘辟的态度,代表了群臣对藩镇的态度。至少在短期内,李纯找不到解决藩镇格局的办法。更何况,他刚刚登基,又驱逐了王叔文集团,如果再因为藩镇的事情闹出战争,后果不堪设想。李纯想了想,最后选了个折中的方案:任命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代理西川节度使的职责。

说白了,这是一场中央政府、地方藩镇围绕军镇权力的博弈。在这盘棋中,中央政府的胜算并不多。就拿唐德宗来说,他有削藩的决心,也有削藩的实力,最终打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削藩战争,可换来的是什么结果?皇帝流落他乡,国家府库空虚,而地方藩镇依然过着滋润的生活。

如今,李纯在第一回合就败下阵来,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至少在刘辟的眼里,李纯是个软柿子,朝廷还是银样镴枪头。想通了这些,刘辟又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朝廷把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全部交给他打理。

剑南东川:总部在四川绵阳市三台县,下辖梓、遂等十余个州。

剑南西川:总部在成都,下辖彭、蜀等十余个州。

山南西道:总部在陕西汉中市,下辖梁、洋等十余个州。

如果同意刘辟的要求,相当于把西南全境划给了他,而且汉中靠近长安城,是关中到西南通道的军事重镇。如果让了出去,李纯还怎么混?到时候如果被赶出长安,李纯连逃命的地方都没有。

李纯:“臭小子,你休想。”

刘辟:“你说了不算。”

随后,刘辟擅自出兵,将东川节度使李康围了起来,准备让自己的幕僚卢文若接管东川。消息传到长安,举朝震惊,刘辟这是要造反啊。当时,李纯很想开战,可朝臣普遍认为蜀中是易守难攻的地方,朝廷战败的可能性更大。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黄裳说道:“刘辟就是个心气狂傲、冲动无谋的书生,打他易如反掌。神策军使高崇文有勇有谋,堪当此任,希望陛下将军中事务交托给他,不要设置监军,刘辟肯定能够就擒。”

元和元年(806)正月二十三日,李纯下诏: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担当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领步、骑兵两千人担当后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

诏令一出,群臣倒吸一口冷气。高崇文是哪路神仙,皇帝难道不知道西川一战的重要,打赢了那是应该的,如果打输了,大唐国运堪忧啊。朝堂这么多久经沙场的战将,为何要选择一位籍籍无名的将军?

恐怕凶多吉少喽。

朝臣们几乎达成了共识,由高崇文挂帅,西川恐怕会误事。不过,高崇文不想理会朝堂的舆论,接到诏令后,他立即将粮食和武器准备妥当,随后兵出斜谷(今陕西省终南山境内)。与此同时,另一路大军由李元奕挂帅,从骆谷(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出兵,共同奔赴梓州。

高崇文的治军风格,只能用铁血、硬朗来形容。有一次,将士们共同进餐,某位小兵将店主的筷子给折断了,高崇文当场下令将他诛杀,以立军威。事实证明,高崇文是个会杀人的将军。

官军到达西川之前,刘辟已经拿下东川,还活捉了东川节度使李康。刘辟敢如此嚣张,就是赌朝廷经历过削藩战争,不敢轻易打仗。因此,他才敢带着三万军队,在蜀中学螃蟹横着走路。然而,刘辟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天子的威严,远比天下苍生的性命重要。

高崇文入川的消息传来后,刘辟的智商瞬间上线,他预感到,自己恐怕要被收拾了。随后,刘辟一路撤军,将好不容易打下的东川拱手送给了龚崇文,自己则躲回了西川大本营。临行前,刘辟为了讨好高崇文,将东川节度使李康还给了他。然而,高崇文却当着所有人的面历数李康的罪责,指责他在敌人面前委曲求全,丢了朝廷的颜面,说罢就将李康砍了脑袋。

刘辟算是明白了,高崇文想要玩真的。

想通了这一切,刘辟在距离成都一百五十里的鹿头山筑起了城堡,并在旁边布置了八座军营,准备抵御高崇文的进攻。李纯需要一场胜利,证明他的皇权不可侵犯,高崇文更需要一场胜利,证明李纯的选择并没有错。鹿头山下,高崇文身先士卒,率领官军苦战数日,连胜八场,最终逼迫刘辟逃回成都。

铁血硬汉,只用行动证明,而不是嘴上吹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都,就是最后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里有城高墙厚的城池,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不可否认,官军有能力拿下成都,至于耗费的时间、消耗的物资、战死的将士,谁也无法预料。然而,老天爷似乎很眷顾第一次挂帅的高崇文,麾下援军的误打误撞,竟然解开了死局。

当时,河东节度使严绶告诉高崇文,会派遣大将阿跌光颜前去支援,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阿跌光颜在路上耽误了一天的行程。按照军规,阿跌光颜肯定会被处罚。阿跌光颜想了想,高崇文连东川节度使李康都敢杀,更别说他一个小小的将军。说得直白点,去找高崇文,等同于找死。

想通了这些,阿跌光颜决定另辟蹊径。比如偷偷行军到成都的背面,准备来一次偷袭,为自己攒点军功赎罪。就在他行军的时候,斥候带回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刘辟的运粮大军就在附近。

民以食为天,军以粮为命。阿跌光颜第一时间袭击了刘辟的运粮队,还截断了成都的运粮通道,以至于刘辟腹背受敌。失去了后勤保障,再加上官军屡战屡胜,成都府的军心开始动摇了。接下来,成都方面的李文悦率领三千人投降,仇良辅率领两万人投降。元和元年(806)九月二十一日,高崇文率领大军发动最后的攻击,刘辟的儿子刘方叔、女婿苏强当场被杀,成都宣告失守。

当时,刘辟带着几十名亲信疯狂逃窜,逃到羊灌田(今四川省灌县东)的时候,刘辟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纵身一跃,跳入了江中。如果刘辟有寻死的心思,自沉江底也就罢了,可他还有一丝侥幸,漂浮在水面,最终成为高霞寓的俘虏,被送往长安接受最残酷的制裁。

西川一役,关乎李纯的削藩战略,更关乎中央政府的威严,高崇文血洒疆场,确实算得上大唐的功臣。贞元二年(786)九月,李纯下诏,进封高崇文为检校司空、西川节度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刻石纪功于鹿头山。能以军功晋封为大唐的郡王,确实难得。更难得的是,高崇文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道理。

一年之后,高崇文对李纯的监军宦官坦白道:“我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有幸为朝廷立下战功,才混到如今的位置。然而,西川是出宰相的地方,我愧居此地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敢再继续待下去。”随后,高崇文屡次给李纯上奏,要求辞掉西川节度使,前往边疆效力,最后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