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多少教师要被淘汰?
慕课促使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使现实课堂中传统教师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教师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一)“正义课事件”
与大学管理者关注学校是否会被淘汰一样,教师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在慕课风潮中是否会被淘汰。
2013年年中,美国教育界发生过一件抵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的“正义课事件”。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授给哈佛大学的“明星教授”桑德尔写了一封公开信,缘由是桑德尔的《正义课》被拍成网络公开课“火”遍互联网后,又登录了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edX。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要求教授们用桑德尔的慕课视频资料上课,这让教授们愤愤不平。除了担心教学本身,这些教授并不讳言,他们还担心自己的未来:公立学校办学经费吃紧,相比于雇用教员上课,使用慕课更加廉价。
按照慕课的理想轨迹,一门课程只需要一位会讲课的教师就够了,学生们可以在线互动,作业也可以在线上递交,用机器打分。这样,一位好教师可以突破教室的场地局限和教育资源限制,同时教数以万计的学生。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几乎同时宣布了他的很多同行要“下岗”。
来自教师们的这一担忧在我国的大学同样存在。某高校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称,现在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都要求推行慕课,教育部甚至有专门的经费来推动慕课的发展。但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管理者们对于慕课的满怀热情相比,教师们的热情并不高。推行过程中的阻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因为,如果有明星教授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那么大部分其他的教授只能改行当助教——明星教授在线上为学生上课,而他们只能在小教室里为学生组织讨论课,并且答疑,即便他们本来是教授。这很容易带来教师心理上的落差和情绪反弹。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自从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Mead)运用“角色”一词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教师角色”就被用来解释教师的行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等,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由此可以将“教师角色”定义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不同时代对教师有不同的社会期望,这就构成了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教师角色大致经历了从长者为师、智者为师到知识传授者为师三个阶段。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上述定位促进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培养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局限性开始凸显。
在慕课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凸显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三)慕课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
1.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师的职能也是围绕知识来进行的,即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作为教师,其主要职责在于将自己“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所获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传授活动结束时,教师的教学也就宣告完成。
然而,在慕课时代,教师的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课堂逐渐电子化,微课堂逐步成为教学课堂的主流,实践性视频将充满学生的时间,并且越来越直观地将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在线课程拥有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资源,学生既可以选择在学校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家中学习,而且学习的时间同样可以自由选择安排。学习的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轻松看视频,可以徜徉在学科游戏中,也可以在讨论社区自由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已经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教学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以传授知识为主,那么既会造成知识讲授的无谓重复,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掌握知识之后的新的学习需求。在慕课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传授知识职能明显弱化而更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促进。
2.由课程实施者转向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和设计者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被定位为“知识传递者”。教学课程中系统的学科知识由课程专家进行设计,教材由国家统一编订,而教师虽然表面上看处于整个教学流程的中心,但实际上只能被动地使用统一教材,进行流程化教学。教师这一身份被固定在了国家既定课程标准“传递者”的角色上,成为所谓标准化、科学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技术的“操作员”。
当历史进入慕课时代,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发生了改变。慕课时代为教育发展创造的最大便利是大大减少了聚集海量教育资源的成本,将教育领域的合作类型与形式进行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举例来说,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国内高校,和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网络。同年5月21日,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面对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不可能再固守过去仅仅是“传递者”的角色定位,而必须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培养自己聚集、分析、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在聚集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教师需要各种各样的考察、学习机会,要吸收其他教师的成功教育经验,要培养自己获取教育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3.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技术手段非常单一,教师只要掌握所在领域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懂得一般的教学技能就能很好地掌控课程,完成知识传授的职能。
慕课背景下,由于注册学生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及基础具有很大差异,学习需求和动机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的起点也应进行区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以适合网络传播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便于更多的学生学习。慕课模式将以往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改成了学习教学视频时间,而将课堂上的时间用于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需要高度把握学科知识,又需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接受方式,还要在课堂上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实现因材施教。
此外,慕课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迷失性,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避免学生因缺乏指导和支持而出现高辍学率。另外,慕课的教学过程大部分依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必须掌握网络技术背景下互动环节的设计以及在线课程测评、研讨交流等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慕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传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并能近乎完美地实现技术与学术的结合,开发设置出更多优质的慕课课程。
4.由“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合作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采用的是个人作坊式的工作方式,独立完成一门课程的教案设计、备课、教学、作业批改、答疑辅导等,具有个体性劳动的显著特点,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协作交流,从而容易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性工作充斥教育领域。[1]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单靠一名教师的力量显然无法适应慕课教学的要求,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协作,由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如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研讨助教、学员学习支持服务助教等,不同角色的教师在分工上既有侧重又密切配合。为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到慕课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课程设计团队在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授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地进行课前准备,在开课过程中,每周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为学生解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各种问题,并且还需要配备一定量的辅导教师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师,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为其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在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设计团队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和反馈对课程设计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