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合县与帝都南京隔江相望,距离南京约百里左右,快马半日可至。

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从南京走陆路往淮安、清江浦、海州、泗州等地的话,都要行经六合,因此六合的商贸也颇为发达,每天车马熙熙攘攘。

临近梅雨季节后,天空时常是细雨茫茫。张志年过五旬,须发已微微花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渔篓,手上拿着钓竿,冒着细雨来到县城南郊的龙池边。

南郊龙池出产的鲫鱼肉质细嫩,十分鲜美,远近闻名,但是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鲫鱼高出三成。

张志挽着衣袖和裤脚,因为池边泥泞,连脚上那破旧的“千层底”也脱下来别在了腰间,不管怎么看,他都像个乡野村夫。

不过附近的农人多数认识他,见了他总会停下,让到路边,恭恭敬敬的施上一礼,叫一声:“张训导。”

在明代,各县分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县学通常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府一级的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则多为与金榜无缘的举人或贡生,由地方官指派。

其中嘱托是约聘教员,类似于后世的代课老师。

而无论是教谕,还是训导、嘱托都与地方行政、诉讼无关,没有油水可沾,“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奉禄极为微薄。而且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每天与四书五经打交道,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多不善于经营;

依靠他们微薄的俸禄,不过是勉强能养活自己而已。因此往往只能抛下妻儿一个人去就任,长期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甚至连堂上双亲,都无力奉养。

张志拿着钓竿来到龙池边,拿出蚯蚓为饵,下了钩,望着一池蒙蒙烟雨。葱笼春景,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徐徐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他远远没有诗词中描写的那么惬意,他的发妻留在老家奉养年过七旬的老母。原来妻子靠着织布勉强能维持着家中的生计,但半年前,妻子因劳累过度病倒,至今没有恢复。

张志一个个的去拜求同僚借钱,可同僚和他领着一样微薄的薪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有钱借给他呀。

张志求告无门。绝望无助,正准备辞去训导一职,回家再想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回去求了父母接济张志,才勉强支撑过来。

如今龙池钓鱼,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志故作轻松地吟完诗,才注意到今天来龙池边垂钓的人多了不少。细雨蒙蒙,加上大家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一时也看不出是些什么人。

张志心中不禁暗叹。因为池中的鱼总是有限的,这来垂钓的人多了,难免僧多粥少.......

接下来,张志发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大概是风水不好,下钩许久都没有鱼儿上钩。透过迷茫的烟雨,却发现别人不时钓上鱼来,急得他不时抽起自己的鱼钩,蚯蚓还在,可怎么就没鱼来吃饵呢?

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提起钓竿,拿上空空的鱼篓换了一个地方,还是没钓到鱼。

他很想厚着脸皮,蹭到南边的那株古柳下,因为他注意到,古柳下的那人钓上的鱼最多,这地方应该是最好的。

只是古柳处地方窄,除了一处水面比较干净,其它的多生水草,不适合下钓,张志只得作罢。捱到暮色将临,他才钓起两尾鲫鱼,想起家中境况凄凉,张志拿起鱼篓,抚着被雨水打湿了的胡须,不禁感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寓,怎么是你?”

“恩师,不光是我,其他同学都在,恩师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从古柳边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李寓是谁?张志见他不顾地上潮湿,屈膝便拜下去。那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龙池边钓鱼的人,也纷纷站起来向他行拜礼,然后把自己的渔篓拿过来,把鱼倒到他的鱼篓里.....

“你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李寓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家中有困难,学生等无力接济,心中愧疚不已,这些鱼,是学生等唯一能回报恩师万一的,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张志那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黄昏的细雨迷迷蒙蒙,打湿了他的眼眶。

张志在李寓等学生的簇拥下,顶着细雨,踏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回到县学。远远就看到县学前围着一些民众,而县学的教谕汪百真手上拿着什么,神情十分激动,另外两训导康庄和韦成更是跪在泥泞的地上,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张志和一群学生大惊,连忙跑过去。

“汪教谕,出了何事?你们这是......”

“张训导,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来看看,咱们......皇帝圣明!皇帝圣明啊!”

张志接过汪百真手上的公文仔细看起来,严格来说,这是一份通过朝廷发下来的圣谕,圣谕上开篇就以“天地君亲师”来点明老师的崇高地位,细列了老师贡献以及艰苦,最后张志的目光死死盯在“加俸两石”的字眼上,手里鱼篓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一篓的鲫鱼落在泥地上乱跳着。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张志恍如做梦一般,喃喃地问着。汪百真激动地答道:“是真的,当然是真的,这是圣上的旨意,是圣上的旨意.........”

训导虽然是也官,但未入流,之前每月的俸禄只有两石米,有时俸米还没法全额拿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肉都吃不上几回。

现在俸禄突然加倍,变成了月俸四石,这都快赶上明代的知县了,纵观历代,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月俸四石,月俸四石....张志反复念叨着,和另外两个训导一样,有感皇恩浩**,忍不住老泪纵横,面京跪下三叩首,高呼万岁!

周观的百姓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后,议论纷纷,多数也称赞皇帝给学官加俸是圣仁之举。

一直以来,教谕与训导这些学官都很得普通百姓尊重,他们传播着知识,传播着希望,但俸禄很微薄,生活过得很苦,和他们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

因此现在皇帝给学官加俸,多数人都觉得是应该的。

这次得到加俸的,是大秦所有的学官,整个大秦,将会掀起一轮尊师重教的风潮。不难想像,成百上千个州县,都会出现像六合县这感人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老师,将会因此受益,进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接下来,朝廷要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时,阻力将会减到最小,而秦牧要推动数理并轨教学,也拥有了普遍的支持。

而朝廷每年在教育上不过多投入了三几十万龙币。

PS:感谢@八八戒戒、入竹万杆斜、沙漠灬书虫、魔界小小虎、吴钩霜月寒、foreverking?、幻龙男孩、牛回头、墨天宅、羊子勋哥等书友的月票或打赏,在此对每一个给予我支持的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