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势在毁灭边缘上悬崖勒马,核战危机虽已清除,但伯特兰认为时势仍不乐观。越战爆发后,他认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更甚于苏俄。他在八十岁生日时曾说过:“如想幸福,必须有钱而且身体健康。在老年时要从事于一项非私人性的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基于这种心情,他首先辞去“百人委员会”的职务,接着积极地筹设一个基金会。主要的动机是,他自己的经济情况可以应付例行的开支,但不足以应付更大、更多的需要。过去他们只依赖大众传播工具给予宣传机会,遗憾的是,常常会歪曲事实。因此他希望自己拥有一些宣传媒介,例如电台、报刊、杂志等,这样才可以不受政府控制而收到宣传的效果。
若想实现这个计划,必须获得广大的支持与捐赠,他曾分别致函世界各地的名流,阐明自己的理想。
1963年,“伯特兰·罗素和平基金会”正式成立,宗旨是“反对有组织的暴力与残酷”。赞助人包括印度的尼赫鲁、巴基斯坦的阿那罕,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名流。
基金会设立不久,有些人向伯特兰提出建议,希望他开除舒恩曼。舒恩曼虽然备受批评,但伯特兰认为他的工作无人可以取代,因此没有采纳这些人的意见。舒恩曼仍然执行他的任务。
在中东的以阿纠纷中,伯特兰一开始便警告双方不得使用核武器,虽然当时只有以色列有核反应器,但这种忧虑并非绝无可能。
此外,伯特兰又以他的声望及特殊地位,向各国领袖游说,希望他们释放国内的政治犯,苏联、印尼、巴西、菲律宾、缅甸等都曾接到伯特兰的呼吁。伯特兰的努力,究竟有多大效果,是否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这倒也未必。例如,伯特兰曾向东德总理发出呼吁并退还数年前东德颁给他的勋章,终于使东德当局释放了汉兹·布兰德;波利维亚及秘鲁政府也予以响应,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大致说来,这个由哲学家扮演外交家角色的人,是很有成就的。
自从1954年以来,伯特兰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和爱因斯坦发表联合宣言,随后又组织“百人委员会”,其实以他的年龄和成就,早该功成身退了,却又在舒恩曼的鼓励下从事和平基金会的活动。他曾考虑将尚在印行中的数十本书籍的版权出售,但经过计算,扣除了版税后将所剩无几,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1952年,他写信给出版商翁文说:“我的自传已告一段落,我不愿在生前出版,但又不知道该存放何处才安全,因为伦敦、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说不定会在核战争的威胁下遭到毁灭。”他本不愿在生前出版,但在舒恩曼的鼓励下,最终他改变了主意,想把它出版以便为基金会取得现金。经过一番周折,终于顺利地得以解决,准备付印了,但因原稿稍短了一些,出版商希望将一些信件附加进去,伯特兰同意了。同时又将内容延长十几年,全书也由两卷变为三卷。
1966年,伯特兰·罗素创设了“国际战犯法庭” ,该法庭已将和平基金会的钱几乎全部花光,《罗素自传》及出售文件的收入,才得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