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出现在湖面上的船是一艘浅水重炮舰。这种明显“头重脚轻”畸形战舰,旨在用轻巡级别的小船体扛上战列舰级别的大口径主炮。
由于巨大的主炮输弹井挤占了大量的船体空间,所以这种战船的航速和航程都很可怜,装甲更是薄到近乎于裸奔。
因此设计者打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用这种除火力以外几乎一无是处的军舰去海面上对抗其他舰船。
它的主要作用,是跟在主力舰队身后当打杂小弟,等带头大哥们夺取了战区制海权,它再慢吞吞的开到近海,替大哥们对岸输出。
得益于较小的体型,浅水重炮舰还能开进大型军舰无法驶入的内河,为深入内陆的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这种特殊的军舰,曾在十几年前短暂的掀起过一阵风潮,但军队在经过实际使用后,很快就发现这玩意儿高不成、低不就,用途着实有限。
于是感觉亏了的大国们,纷纷将不怀好意的目光投向了小国,将自己手上的潜水重炮舰冠以“迷你战列舰”之名,轻轻松松的就转手卖了出去。
不过对于供养不起正规战列舰的小国来说,浅水重炮舰的确是一种十分经济划算的选择。
湖上的浅水重炮舰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一发接着一发的朝滩头开炮。每一发炮弹落地,都会对那些已经上岸的部队造成不小的震撼。
陆战队迫不得已,只得叫停了正要出发的第三批次部队。因为滩头的空间十分有限,涨潮在为登陆部队提供了一定助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压缩沙滩面积。
仅凭第一营在敌军防线上撕开的那几道口子,难以让部队快速推进。如果这个时候盲目继续往上送人,势必会造成滩头拥堵,白白把部队送上去挨炸。
好在德拉贡并非完全没有办法,海军的舰炮是够不着水晶湖,但列克星敦号上有八架海燕战斗机,每架飞机可以挂载两枚五十公斤的航空炸弹。炸不沉敌舰不要紧,能把它炸跑就行!
于是德拉贡赶忙召回了在外的三架海燕,然后命令地勤人员马上准备炸弹,先给机库里的五架都装上。
得知有攻击性的作战任务,航空队立马组织起最精锐的一批飞行员,由云龙亲自带队。德拉贡虽然担心妻子的安危,但也清楚眼下情况紧急,他们必须尽快解决掉那艘棘手的浅水重炮舰,否则再这么拖延下去,等敌军从内陆调来增援部队,完全可以再赶他们下海。
很快,挂载上炸弹的战斗机做好了起飞准备,云龙驾驶的海燕一号率先升空。
第一波次的五架战斗机升空后,呈战斗编队向着水晶湖的方向飞去,领队的云龙很快就发现了湖面上的浅水重炮舰,而对方似乎也在同一时间发现了她们。
所幸在眼下这个时代,各国海军都还不甚注重防空,再加上浅水重炮舰的甲板面积有限,需要前后两门单装的重炮腾出足够的旋转空间,因此防空火力贫弱,仅有两门对付飞艇用的半自动高炮和数挺重机枪,根本形成不了火力网。
于是五架海燕当即分散开来,两架从左右飞过去,吸引对方高炮的注意力。
俯冲而下的海燕,最高时速可以超过四百公里,在当下这个时代,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行器。
因此当炮舰上操控高炮和机枪的水兵们发现,他们转动枪口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这些外形像鸟类一样的飞行器时,一个个惊的下巴都快要掉了。
“卧槽!那是什么鬼东西?”
“魔物!一定是古代的魔物!”
两架海燕高速从炮舰的两侧掠过,并用机枪朝甲板进行了扫射。八毫米的机枪弹也许打不穿甲板,但用来扫射甲板上的水兵却绰绰有余。
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由云龙率领的三机编队也以近乎九十度的垂直角度,向着炮舰的中部俯冲直下。在目标上空约三百米处投弹,然后大仰角转向飞离。
得益于目标行动迟缓,近乎是一个不动的“定桩”,海燕的第一次实战,就取得了命中率100%的好成绩。
而五十公斤航空炸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装药量大约是150毫米口径榴弹炮的两倍左右,再加上俯冲空投产生的重力加速度,威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连续六枚炸弹依次命中,炮舰仿佛是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连捶,中部舰桥被直接炸飞,船体发出一阵剧烈的摇晃。
不过小型航空炸弹的穿甲能力毕竟比不过真正的穿甲弹,云龙驾机从炮舰一侧飞过,观察敌舰的毁伤程度,发现对方仅仅是上层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破坏,船只并未丧失动力,两门主炮似乎也没事。
云龙立马招呼另外两架战斗机,让她们朝着刚刚的位置再来一下。然而就在这时,一架位于高处的海燕却突然报告,湖面西侧又发现一艘浅水重炮舰,正以大约5-6节的“极速”朝这边驶来。
第二艘重炮舰的出现,让云龙不得不放弃了补刀的打算。编队当即扔下第一目标,扭头朝新的敌人奔去。
反正德拉贡给她们的命令是驱离,没要必要执着于人头,先把他们吓跑再说。
编队很快飞临新目标上空,然后故技重施,三架投过弹的飞机压制目标的防空火力,另外两架俯冲投弹。
这两艘重炮舰明显是同一型号,外形和武备都完全一致。
看到前所未见的新式飞行器,第二艘重炮舰上的水兵此时也和友军一样,满脸的惊讶与懵逼。
两艘意料之外的浅水重炮舰很快受到了来自航空力量的压制,无暇攻击滩头的登陆部队。德拉贡趁机投入第三波次的装甲部队,争取一鼓作气将守军击溃。
随着坦克营的登陆,以及沿岸防线的逐步瓦解,守军指挥官绝望的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力坚持到内陆援军赶来。
于是权衡再三后,没有那个魄力以身殉国的指挥官决定放弃阵地,带着自己残存的部队,仓惶撤往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