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人民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加强社会管理上,一再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式上就强调我们管理的经验就是:“对人民,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否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是社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就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阐述。诸如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针的指导下,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出要做到提倡艰苦奋斗与关心群众生活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发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应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提出要在教育好干部和群众的前提下,克服官僚主义,“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提出要提倡社会平等,克服平均主义等等观点。

总之,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特别强调“保障人民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这一核心理念。显而易见,这一理念,是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贵”、“人民本位”等以民为本思想的发扬光大,它也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念在当今我国社会各项管理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三)政府管理的核心理念——为人民服务

早在1945年,在“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认为,人民政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一方面,人民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对它负责。“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为,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另一方面,人民政府又要接受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而它和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组织。由此,由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也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既然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应该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强调,政府应是在实际行动中落实人民利益的政府。如其所言,“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等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多次要求,政府机关应时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具体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

为了做好政府管理工作,强调要加强政府建设。一是提出政府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党政分开的重要性。在强调党管政府的前提下,他针对当时党管过多,政府的权威性不够的实际情况,指出: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二是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指出:一方面强调必须建立统一的有效能的工作体系,反对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又强调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给地方应有的行政职权,充分正确地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多方面监督,使地方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形象,提出政府要改进工作作风,接受监督,防止腐化,立志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提倡科学的领导方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坚决同官僚主义和现象作斗争。四是强调在政府建设中确立民主集中制理念,实行民主集中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下选举政府就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在看来,人民群众应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人民的参与,政府替人民群众作决定,就可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

在加强政府建设基础上,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政府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诸如关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安排,搞好综合平衡的思想;关于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规划经济发展速度,既要反对急躁冒进,又要反对裹足不前的思想;关于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思想;关于开源节流,做好财政、税收工作的思想;关于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关于必须坚持勤俭建国方针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思想;关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思想;关于注意工业理布局的思想;关于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的思想;关于保证企业正当自治权利,改进企业领导,加强企业管理的思想;关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等等。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形成了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对我们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理论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性和独立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方法论。在进行社会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包括省、市、自治区与地、县、区、乡的关系的问题,其实质是责、权、利的协调问题。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体制,既要求统一,又要求有活力。提出了统一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比如我们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有人散步,有人读书,有人吃饭,就是独立性。如果我们不给每个人散会后的独立性,一直把会无休止地开下去,不是所有人都死光吗?个人是这样,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也是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一致性、全面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整体利益。独立性是事物各方面的差异性、局部性,反映事物发展的部分性利益。统一性寓于独立性之中,独立性又不能完全包含于统一性之中。因此,必须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这样能够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说,“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中央应该给地方一点机动权,不能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框得太死”。强调统一性和独立性相统一,指出有些事可能和应当统一的就必须统一,有些事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他强调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要独立性,不要统一性;二是只讲统一性,不讲独立性。

三、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理论的内容

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在它夺取国家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之后,都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自己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对社会稳定问题做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论述。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普遍混乱”的根源,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的,必须彻底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的社会制度,才能“消灭这种贫困和这些灾难性波动的因素”,从而实现和保持社会的稳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问题做具体论述。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遭到国际资本主义的联合镇压和国内武装分子的反叛,也决定了他们除了用阶级斗争和武装反抗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稳定外,很少有条件和精力去探讨处于和平发展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问题,虽然他们也曾意识到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必要件,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社会稳定问题有了完整、系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怎样维护国内社会稳定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探索,提出过许多富有价值和创造性的观点,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下面就关于社会稳定的思想做一集中阐述。

(一)重视社会的政治稳定

重视政治稳定,他认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主权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成为政治稳定的基础。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将稳定和谐社会的蓝图描绘成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