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是“纨绔子弟”吗?

确实,眉清目秀、长发高额、有“希腊式完美的鼻子”的美男子邵洵美,有点“纨绔子弟”的味道。邵洵美有一部显赫的家史,虽到他这一代已日见衰落,但祖宗给他留下大笔遗产,因此,他有足够的财力助人为乐。早在18岁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时,他的乐善好施就出了名,包括徐志摩、徐悲鸿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以至当中国留学生的经济发生困难,去找大使馆求助时,大使馆也会介绍他们去找邵洵美。留学生们风传他是“活银行”。1928年夏衍在上海生活困难,托人将译稿介绍邵洵美,邵爽快地接受了,并立即预付稿酬,解夏衍经济上的燃眉之急。邵洵美为人热情、坦诚、仗义。在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文艺界多元格局并存的情况下,邵洵美拥有一大批“左”、“中”、“右”的朋友。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刚生下不久的婴儿离开上海去湖南避难,可身无分文,邵洵美慷慨解囊,送了1000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还。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被朋友们称为“文坛孟尝君”。郁达夫说得有趣:邵洵美家里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钞票用得光,交情用不光”,这是邵洵美的一句名言。直到自己贫困潦倒时也如此。

邵洵美夫人盛佩玉晚年回忆,她和邵洵美青梅竹马,自相识、结婚到他62岁病逝的四十多年的共同生活,自认为她丈夫并非“纨绔子弟”,从不吃喝嫖赌,一生除了读书、买书、写书、译书、出版书,别无他求。她的丈夫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了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赔光了自己继承的家产。她说她的丈夫是一个“书呆子”。

曾和邵洵美在同一战线的老作家章克标把邵洵美概括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他一生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

鲁迅没有经历抗战,他于1936年秋天去世。而邵洵美是经历了抗战的,在这场全民族抗击外敌的战争中,邵洵美表现的也并不是像鲁迅说的,是一个无耻的“富家儿”的模样,他手里的钱,主要用来创办文化事业了。

抗战前,邵洵美就办过金屋书屋、时代图书公司和第一出版社,先后有《狮吼》《金屋月刊》《时代画报》《时代漫画》《时代电影》《文学时代》《万象》《声色画报》《论语半月刊》《十日谈旬刊》和《人言周刊》等十一种杂志,还有新月书店出版的《新月月刊》和《诗刊》。关于这些刊物,老画家黄苗子说:“《时代画报》《时代漫画》和《万象》对中国漫画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漫画的发展也影响到绘画的发展。如果没有邵洵美,没有时代图书公司,中国的漫画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

抗战开始后,邵洵美先是出版宣传抗战的刊物《自由谭》,后来,邵洵美又在英文版的《直言评论》上刊发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译文并出版单行本。更为可贵的是,邵洵美的弟弟当了汉奸后要拉邵洵美下水,邵洵美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解放前夕,胡适曾劝邵洵美离开上海,他没有听从。叶公超提出愿意帮助邵洵美将他的时代印刷厂整体搬迁到台湾,时代印刷厂是邵洵美在1930年斥巨资向德国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而开办的。对于叶公超的美意,邵洵美也婉拒了。邵洵美在等待着新中国的成立。

上海解放后,夏衍代表政府与邵洵美商谈,将他的影写版印刷机卖给国家,连同工人全部迁到北京,印制即将出版的《人民画报》。邵洵美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仅邵洵美的这一功劳,鲁迅当初接连呵斥邵洵美也是有失详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