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英雄当烹(五)
历史永远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也不过是管中窥豹—所见、所闻、所想往往与事情的真相差之千里,所以一些所谓的“黑幕”、“内幕”之类题材的报告文学才会倍受青睐。
绝多数的香港居民并不曾想过2008年1月12日的午夜时分,死亡距离他们是那么的接近。当第一枚印度核动力潜艇所发射的潜射巡航导弹进入香港上空时,中国人民国防军广州军区已经进抵深圳的电子战团,已经在盐田区的梧桐山山峦之上秘密展开。在所有硬杀伤手段已经用尽的基础之上,电子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就成了拦截来袭的目标的不二选择了。
突破中国海军防空拦截网的印度潜射巡航导弹几乎全部均为俄制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毕竟以印度陆军“普里特维-1”(大地)短程地对地导弹改进而成的“萨加里卡”巡航导弹还缺乏实战的考验。
不过作为一种战略型巡航导弹,SS-N-21潜射巡航导弹虽然有着优良的突防能力,但却也有着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其原有的俄制TERCOM(等高线地形匹配)制导系统难以满足局部战争中精确打击的要求,精度误差高达百米以上。所以在印度军方的要求之下,俄罗斯在出口印度的SS-N-21潜射巡航导弹上进行中制导段采用GPS
INS作为惯导的辅助导航系统的改造。
尽管GPS
INS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精度,但它的抗干扰能力很差,对于接收信息的可靠性难以进行验证,还有可能被信号模拟(电子欺骗)所诱骗。
一般巡航导弹所用GPS
INS接收机的信噪比多为54dB,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电离层暴和蓄意干扰等。
而有俄罗斯生产的简易GPS干扰系统所输出100mW的全向天线干扰机,就可以对16km范围内使用GPS的巡航导弹和其它精确制导武器造成严重干扰。不过为了提高对GPS
INS制导巡航导弹实施远距离干扰的效果,而理论上需建立多层次、分布式、立体式、小功率GPS干扰体系。不过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中国军队已经没有那么的时间了。
部署在梧桐山上的中国人民国防军广州军区电子战团同时打开了数部输出功率为100W的全向天线干扰机,强大的干扰信号足以使1000公里范围内所有军有、民用的GPS受到严重的干扰。这一夜,遥远的武汉都出现GPS系统民用码无法可用,或可以正常接收到卫星信号而无法进行定位的情况。
而受到干扰的俄制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此刻也纷纷失去了方向,原本瞄准香港繁华的铜锣湾和北角等地的2枚导弹均坠毁在太平山南麓和黄竹坑。而飞往柴湾的巡航导弹则撞在了柏架山上。
不过另外3枚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却躲过了干扰朝着中环、西环和尖沙咀的方向飞去。
首先命中的是攻击中环的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携带着500公斤烈性装药的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径直的飞入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堪称世界第二的中环上空。正面击中了号称香港地标的中银大厦的第17楼以上斜面。
作为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的颠峰之作,不少香港发行邮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银大厦为观景之一发行。大厦的三角几何形状,就好比一个一个蓝色的水晶叠在一起。据说,以风水角度来看此大厦,其三角几何形状,就像一张张锋利的镰刀向外挥舞,对邻近的大厦以至前港督府发出很大的杀伤力。为了避开中银的刀锋(中银外形像一把利刃),当时的港督府还颇动了一番改动风水的脑筋。
显然这枚潜对地巡航导弹采用的是末段数字景象匹配,即利用导弹上的“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获取目标区域景物图像,然后把目标及其周围的景象与弹体计算机存储的原摄影景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在“验明正身”确认目标无疑时再进行攻击,因而这是一种高度精确的末端制导方式。而攻击的高度也可见印度军方的“良苦用心”。
中银大厦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是中银大厦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平时在北侧的休闲厅,工作员工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如果以人体来作比喻的话,17楼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腰间,其上便是柔软的肋部。
巨大的爆炸夹杂着无数的有机玻璃碎片在中环的上空飞溅开来,象征着香港的摩天大楼在午夜里熊熊的燃烧起来。如果是在白天,这将是一场不下于9.11的灾难。中银大厦内的中国金融界人才将蒙受巨大的伤亡。不过印度显然并不想过度的刺激中国,他们所要作的不过是显示力量而已。不过作为印度的盟友,日本却期待着另一个结局。
与高楼林立现代化的中环相比,香港的西环则是本地最为色彩浓厚的地方,这里不论何时这里总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商家,还有陡长的阶梯巷道,似乎从来没有一刻歇息。这里是香港百多年殖民历史的起点—1841年英国人第一次在水坑口街插上英国国旗。
飞往西环的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的目标选定在爱德华七世风格的西港城,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市场之一,前身是旧上环街市北座大楼,大楼建于1906年,以红砖砌成,花岗石作地基,底层入口有大型圆拱,具有历史价值。西港城虽然没有军事价值,却也香港的标志之一。此刻在西港城周围的多条街道上,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代号为“酒吞童子”的特种攻击小组正在严阵以待,只要导弹击中西港城,他们便会立即引爆车上的装载着VX
神经毒剂的炸弹。
“立即转移阵地。所有“酒吞童子”的特种攻击小组的车辆立即前往红磡海底隧道集中……。”突然所有的日本特种攻击小组的专用手机上传来了本次“百鬼夜行”行动总指挥官资部利良的密码短信。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军人的天职只有服从。“酒吞童子”的特种攻击小组的车辆不得不立即发动,开往红磡海底隧道。
“这不可能,是谁在下达命令。”同一时间在资部利良的“黑塚”指挥车上,“命令的发布者”
资部利良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所有车载通信频道均已经遭到了屏蔽。而与此同时,4架中国人民国防军驻港部队的Z-9B型武装直升机已经飞抵了中环的上空。在它们身后是8架满载着中国人民国防军广州军区特种部队的米-171军用运输机。
军用直升机上密集的火箭弹和机载机枪火力压制着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各雇佣兵作战小组的任何反击。慌乱中从各自的汽车上取出美制最新型“毒刺”FIM-92C单兵便携式肩射防空导弹的雇佣兵往往不等作好发射准备,不是被直升机上的狙击手击毙,便是被扫射的机枪火力打成马蜂窝。
随着地面的反击火力逐渐被压制,满载着中国陆军特种兵的米-171军用运输机中环的夜空中悬停,在离地18米的空中,中国特种兵们采用多路滑降的战术,打开舱门,甩下一根根绳索,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抓住绳索快速垂降。迅速抓绳、下滑、降落,在着地的刹那立刻投入到攻击中去。
“妈的!又是功亏一篑。”中国陆军的自动步枪在昏暗的街灯下收割着生命,即便是再剽悍的雇佣兵也能看出此刻,胜负的天平已经倾斜向了对手。“指挥官,快走!”不等资部利良反应过来,一枚拉开了引信的手雷便在他的身边炸响,好在他的一个助手奋力将他推进了车里,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无数的杀伤破片。
“开车,快开车!”资部利良一边向驾驶座上的助手命令道,一边单手举起自己手中的AK-74自动步枪,伸出车窗向车后胡乱的扫射着。
同一时间,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以下的红磡海底隧道中,满载着VX
神经毒剂炸弹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代号为“酒吞童子”和“茨木童子”2个特种攻击小组的12辆各式汽车正聚集在这里。他们刚刚不约而同的抵达,此刻正面面相觑。
红磡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或旧隧),是香港第一条过海行车隧道,于1972年8月通车,耗资港币3亿2千万元兴建。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线行车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岛(又称灯笼洲),因工程关系该岛已与香港岛连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于红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来的。隧道使用旧式设计,只有双程双线行车,早于通车10年后行车流量已经饱和,往港岛方向每天上下午尖峰时间(尤其是早上8点至10点)出现挤塞情况已是家常便饭。
但此刻这里却寂静的可怕,不仅没有看见原本负责这里代号为“骷髅”的作战小组的身影,连香港交警的尸体也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就当所有人都感觉到一丝不妙之际。一排排身着防化服的中国步兵同时出现在了隧道的两端……。
夕阳西下,老人平静的讲述着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对那些历史早已淡忘或并不知情的记者们追问道:“那这位陈万将上校后来的命运呢?”
冯吉河少将苦涩的一笑答道:“大局已定,英雄当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