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三年六月末,李世民正在御书房中审阅州郡处理此次事件的汇报。

正看到汇报中关于如何严查、清剿参与扰闹州郡之人,门外一小黄门急报之声不合时宜的打断了李世民。

放下手中奏报,李世民一抬手。

“何事如此慌张?”

那小黄门未敢进到屋中,只在门外躬身拜道:

“回禀陛下,一连多日成都城内陆续聚集一批益州豪强代表。

本以为是为他事,因此吾等未敢惊扰圣驾。

直至今日早朝过后,那些代表约数百人,皆跪与宫门前广场之上,口中大喊“冤枉”。

巡视宫门的张绍大人见势不妙,令奴婢前来向陛下汇报。

张大人已带人将闹事之人围住,只等陛下决断!”

“哦?竟有这等事?

汝先去告知张绍,就说不到万不得已莫要以武力镇压,待朕与众臣商议之后,便去处置。”

待那小黄门领命而去,李世民将黄皓叫到身边。

“此事非同小可,怕是与前些日清洗益州官员之事有关。

汝速去将蒋琬、霍弋、吴懿、杜琼等大臣请来议事。”

黄皓不作迟疑,转身出了御书房。

见陛下如此谨慎,张嫣在一旁不屑道:

“阿斗哥哥前些日处置边郡急报案时,那股杀伐果断之势为何忽然消失不见?

成百上千闹事官员都已认罪伏法,您为何不直接处置这股无兵无权的土财主呢?”

陈忠闻言连连点头,也认真的看着陛下。

“是啊陛下,杀戒已开,而且也并非无故屠戮。

此举陛下做的没任何不妥之处,此时为何却又怕起几个无端取闹之人?”

刚要回话,门口有人通报道:

“太常杜琼、典学从事谯周求见!”

李世民止住刚说出口的话,转身看向门外道:

“有请!”

不多时,杜琼、谯周一脸惊慌之状,急匆匆解履而入。

“老臣杜琼、臣谯周,拜见陛下!”

“二位免礼!何事如此惊慌?”

杜琼谢过陛下,起身来到陛下近前,小声道:

“前些日老臣只顾朝内外益州官员,却忘了安抚其余不怎么参与国家政事的豪族。

他们或是祖上有高官背景,又或是家私万贯隐不出仕,只在地方上做个富家翁。

此时亲见朝廷在蜀中各地大肆清查益州官员,虽有朝廷政令以及查获罪证在,但毕竟许多年来,大家早就习惯安享太平,皆受不了这般血流成河之状。

想必是惧怕朝廷日后将屠戮之举用在他们身上,抢夺其祖宗基业。

此番老臣疏忽,未能早做处置,如今其势已成,老臣却是无力再阻止其行为。

事情刚出,尚有回旋余地,老臣连忙前来向陛下汇报,望陛下早日处置,莫要拖延。”

“嗯!杜太常心意朕已知晓,多谢杜太常提醒。

若是朕直接令禁军出宫将领头之人捉拿,余众散则不追究,若不散则一并捉拿问罪。

此法在杜太常看来,可解此次之危否?”

“陛下万万不可!

不论之前诸多官员是否有罪,但陛下处置之法却是极其严厉。

此时益州人士本就如惊弓之鸟,陛下正当安抚之,以免人心离散。

今日示威之人,并无过激举动,且只是喊冤,向朝廷要说法。

若陛下再行武断之举,怕是日后再难令益州人士安心。

蜀中之地,益州人士乃根本,众人不能安心,陛下治理蜀中当困难重重。

届时只凭老臣等朝堂诸公,怕是更难为陛下聚拢人心……”

“那依杜太常之见,朕要如何应对此次事件?”

杜琼组织好语言,正要发话,忽然门外又跑来一小黄门。

“报!宫门外有意外情况!”

李世民、杜琼几人同时惊奇望向门外。

“快报!”

“广汉郑度,受各族代表邀请,欲为他们处置此事。

此时其刚至,正在宫门外求见陛下!”

李世民虽说对郑度有所耳闻,但毕竟这人不在朝中,且历史中事迹不多。

听到郑度求见,李世民不以为意,张口就要令小黄门去传郑度。

“陛下且慢!请听老臣一言!”

见杜琼面色难看,似有‘如临大敌’之状,李世民好奇,令那黄门稍后。

“杜太常为何脸色忽然变得如此难看?有何话语,只管道来!”

杜琼平复下情绪,郑重道:

“此事陛下不可莽撞,老臣来之前,已令心腹到门前配合禁军暂时安抚众人,并做出解释。

不论谁来,陛下皆不必马上就见,尤其郑度此人,陛下更是不能随意相见!”

“此话怎讲?”

“陛下,老臣之所以如此紧张,无非也是不想益州士族内部出现矛盾,转而影响老臣在益州士族心中地位。

老臣之言句句肺腑,望陛下在此事上听之任之,如此对朝廷以及吾等益州人士皆为有利之举。”

见陛下缓缓点头,算是默认自己言语,杜琼继续道:

“陛下应该有所了解,昔日先帝入蜀之时,刘璋曾坚守蜀中。

当时郑度为刘璋麾下从事,见战事不可避免,向刘璋提出‘坚壁清野’之策。

此策在当时看来,既能最大限度保住益州军民根基,又可令先帝无粮自退。

然刘璋不听其言,将其罢免,不再录用。

之后先帝入主益州,听人提起此事,不免大惊失色,若郑度计成,则先帝必然败归……

至此以后,郑度在蜀中尤其是黎民、普通士族之中声望大涨,正是大隐隐于市,但关键时刻却一呼百应之人,且此人向来对先帝入蜀之事耿耿于怀。

陛下若与郑度相见,定然处处受其掣肘。

一旦处置不好,此人极有可能借机报复朝廷。

然此人威望,陛下又不可能强硬对待,否则失去民心,更是得不偿失。”

“杜太常这一说,朕还真的想起有这么个人。

此人有煽动民怨之能,又可提出‘坚壁清野’这等最合理克制先帝之策。

确实不是易于之辈,若无一定把握,仓促与之相见,怕是真有可能着了道。”

略微思虑后,李世民看看谯周、杜琼二人,恍然道:

“你看看吾这脑子,真是越发糊涂了。

杜、谯二位益州士族头面人物就在眼前,朕还有何可愁?

不如就二位代朕前去面见郑度、安抚怨民?”

“这……陛下恕罪!

并非吾二人不欲为陛下分忧,只是吾二人在他面前人微言轻……

不,确切说,吾等与他立场还是有些不同,既然道不同,他也就未必能听吾二人言语……”

见陛下略有不悦,杜琼赶忙补充道:

“若是恩师仁安尚在,或许能为陛下解此忧愁。

除恩师外,陛下若能寻得其他蜀中隐士大贤来与郑度交谈,或许也可为陛下分忧。

毕竟此番郑度代表之人大多并未在朝中地方任职,若有威望足够,且同样不在朝中任职者,当最为合适……”

李世民闻言,登时默然。

此番大肆杀戮、镇压益州士族官员,完全是为了清除异己、整肃朝纲,为不久之后实施的新政做铺垫,

如今士族倒是消停了,但也因为一时疏忽,激怒了本地大族豪强。

若仍以雷霆手段威压,怕是高压之下物极必反。

看来也只能依杜琼建议,缓着处理了……

正踌躇时,李世民忽然眼睛一亮,想起一个人来。

此时霍弋、蒋琬、吴懿等人至。

不等众人见礼,李世民兴奋的看向霍弋。

“绍先,事不宜迟,汝这就去青城山请逍遥公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