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云:“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本质是私心作祟。得失观影响着人的内在信仰、价值判断和道德良知。如何正确对待得与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妥善解决好的人生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他还强调,“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在一个地方干下去,只要你坚持下去,最后都会有所成就”。

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患功名前程,整天惦记着位置、研究着关系、攀比着别人;有的患个人利益,立志于富贵,百般营求,永不满足;有的患承担责任,揽功推过,文过饰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有的患风险挑战,既想抢机遇,又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最终错失良机;等等。归根到底,还是私欲作祟。能否在得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和境界高低。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得失,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拎着乌纱帽干事,不捂着乌纱帽做官。

忘怀得失未必“失”,患得患失未必“得”。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这充分说明得与失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得就有失,有失也会有得,得失往往会随外部条件变化而互相转换。领导干部只有正确对待得失,保持心态平衡,才能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人生本无常,得失皆正常。祸福相依,得失相随。老子曾说:“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有人说:“太完美了不是人生。”人活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面对得与失的考验。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始终在得与失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思潮所迷惑,不为短期的**和压力所动摇,才能坚定执着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对待得失,是必须具备的一种意志、品质、境界。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这句话是曾国藩历经沧桑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人在“得”的时候感到欣喜满意是常情,但如果得意忘形、骄傲自满、目中无人,逐渐陷入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疏于戒备的状态,终将“得不偿失”;在“失”的时候感到失落难过也是常态,但如果努力走出阴霾、愈挫愈勇,就有机会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也将“失而复得”。

领导干部要有眼光长远之“量”,高瞻远瞩,看得开、看得远,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历史,超越眼前的纷繁乱象,不被一时一事的成败所扰,不被一“城”一“池”的得失所困,始终讲格局、提境界。

要有宠辱不惊之“量”,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追求,正确认识得失,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跳出欲望的**,把名利看淡一些,把事业看重一些,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明得失是真聪明,懂取舍是真智慧。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只能选择其一,如何取舍,取决于人的好恶判断、境界胸襟,折射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聪明、真智慧。领导干部只有正确看待得失,遇事多从大局大势出发权衡利弊,才能修得取舍之智慧。

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生活,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而人生最大的困境莫过于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沼,没有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有的领导干部在从政道路上患得患失,只懂得“利是利,害是害”,而不懂得“得也是害,失也是利”,根本原因还是私欲在作祟,过于计较得失,患得之多寡、患功名前程、患名利盈亏,导致内心失衡、行动偏离,甚至错失良机、贻误工作、贻误事业。

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很多事情过不去、难抉择,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多重要,而是我们心里放不下。一个人如果只知“得”,那他只拥有一半的人生,还要懂得“失”,才是完整的人生。

得失放下了,觉悟境界自然就上去了。叔本华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菜根谭》有云:“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就是告诫人们,如果不能把控自己的内心,以物欲、名利等为中心,患得患失,一生都会被“身外之物”纠缠困扰。只有把得失真正放下了,心胸才会变得宽广,境界才会得到提升,精神才会得到升华,思想的天地才会愈加辽阔而空明。

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克制住欲望的滋长,把大局看重一点,把名利看淡一点,把目光看远一点,把自己看低一点,不断提高思想境界、锤炼坚强党性。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和工作中,要争取什么、回避什么,要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每个人都要经常面对的问题,也反映着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选择是一种聪明,愿放弃是一种境界。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当领导干部,就应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看待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坚决舍弃与共产党人党性不符的歪思杂念,坚决舍弃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符的言行,努力做一名有气魄、有风骨、有灵魂的“人民勤务员”。

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计长远。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应是共产党人的志向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只要一心为民就不会患得患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领导干部理当为党和人民矢志奋斗,而绝不能为个人利益蝇营狗苟。

“小算盘”算不出大人生,大志向成就大事业。周恩来同志曾说:“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他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确立为国为民的大志向,而不为一己私利,才能成就大事业。

而现实中,有的干部善于打“小算盘”,算个人账、私利账,凡事只替自己谋划、不替集体考虑,只管个人前途、不管使命责任,只顾一己得失、不顾人民利益,不仅自己走偏走斜、坠入深渊,还损害了党的形象、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为领导干部,永远要为党和人民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眼睛只盯着自己、心里只装着自己、行动只为自己。要知道,凡事“锅里有,碗里才会有”,党和人民事业兴旺,个人才会有发展。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追求,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戚戚于政绩惊天,不耿耿于声名显赫,不钻营于个人私利,多问一问自己为百姓做过什么、做成什么、留下什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

要有“建功必定有我”的行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投入干事业上,把本领展现在抓落实上,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动步子,以实干、实效、实绩,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