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清洗(下)
短短两日时间,李明峰就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接管了直隶三府——保定、顺德、天津。
这三府之中,保定是直隶治所,也是直隶除北京外第一大城市,是李明峰根本所在;顺德是铁路通往山西煤矿的毕竟之路,而且还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铁矿,是工业展的基础;天津是《北京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可以预见,几年之内天津就会迅崛起为华北地区除北京外的第一大城。
这三处都是直隶最重要的府县,常胜军兵力有限,李明峰就先用有限的兵力占据这三处战略要地。
现在的保定由李明峰亲自坐镇,有常胜军两万三千人,其中一万为刚接受完三个月新兵训练的入伍新兵,其余的一万三千人是战斗力很强的常胜军老兵。
顺德府由林德海、林兴省父子管辖,驻有两千常胜军。天津卫则由长毛叛将周景通镇守,施行军事管制,驻有五千常胜军。
李明峰武力接管三府并且将当地官员全部驱逐之后,朝廷内部一片哗然。倭仁、祁隽藻等人为的清流派和绵森为的皇族宗室,都要求严厉处罚李明峰这一蔑视朝廷之举。
不过,这次奕?、奕澴、文祥和两宫太后的反应却不同寻常,他们很明显的在全力消弭这件事的影响。两宫太后和两大议政王声称李明峰是直隶总督,完全有权力罢免其属地官员。
这么一来,精明的朝臣也都感觉到了背后必有隐情,否则奕?等人肯定不会如此支持老对头李明峰。既然大清朝最高的那几个人都这么说,他们这些下面的人也不好强出头,只好默认了此事。
只不过与此同时,这些大臣私下里也在四处打听到底出了什么事,能让奕?放弃对李明峰这个死对头的打击。联系到李明峰进京当夜的安德海之死,众臣心中也能明白个大概。
由此,两宫之间不和的事情,已经是京内高官人所尽知的了。
奕?和慈禧知道,他们的计划已经被李明峰知晓了。李明峰是在示威,是在用强盛的军力警告朝廷不要存着卸磨杀驴的想法。
现在全国的局势虽然是朝廷占优势,而捻联军占劣势,但是这个优势也十分有限,势力对比完全有被逆转的可能。
李明峰的常胜军处在直隶中部,从最西面的顺德到中部的保定再到最东部的天津都有常胜军大军盘踞,李明峰的势力截断了僧格林沁军队和北京的联系通道。一旦老李倒戈,北京的军队就无法到前线支援僧王,而僧王也失去了退路。
所以,从战略地位上讲,常胜军是一把尖刀,一把放在朝廷咽喉上的尖刀。
而且见识过常胜军威力的慈禧、奕?、文祥都认为常胜军的战斗力绝对不是能用常规的人数可以比较的。即便按李明峰自己所说,常胜军仅有两万人,那这两万人起码也能当七八万使。
“要是将李明峰逼急了,投入到捻联军阵营……”慈禧和奕?都不敢想象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被逼无奈,慈禧和奕?不得不对李明峰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不过,李明峰和朝廷原本之间还算融洽的气氛被彻底打破了,双方已经开始互相算计。
李明峰现在的军饷主要靠直隶截留的税银,天津口岸的税银和龚半伦的鸦片生意供应,对朝廷没有任何依赖,所以即使和朝廷处于“半翻脸”状态,老李也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直接的压力。
之所以称为“半翻脸”,是因为朝廷内部毕竟还有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慈安太后支持李明峰,而且还有一小部分赞同洋务运动的官僚也支持李明峰。
并且地方上的一些要员,比如湖北巡抚李续宜、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和李明峰有旧的官员也隐隐的支持李明峰。
这些洋务派官员和地方大员对内情不甚了解,洋务派的人认为李明峰之所以和朝廷关系紧张,是因为朝廷政权为顽固派所把持,这些顽固派看不惯李明峰在保定的所作所为,所以才对其进行打压,最后逼的李明峰采取对抗朝廷的策略来保证洋务运动的正常进行。
地方实权派,比如湘军高层曾国藩、李续宜、曾国荃等人则认为,李明峰是因为私人实力太过强大,引起朝廷顾忌,所以才受到的排挤。所谓兔死狐悲,曾国藩、李续宜等人也是和李明峰一样的地方实力派,他们觉得,李明峰的“遭遇”很可能就是他们的未来,所以他们也为李明峰辩护。
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朝廷对李明峰也一直定不下一个统一意见,只能分派系各自行事。慈安等人持支持态度,在朝廷上尽力替李明峰开脱,慈禧、奕?也不做口舌之争,在私底下暗自积蓄实力,准备寻找机会解决李明峰这个“隐患”。
彻底占据直隶三重镇之后,李明峰索性大张旗鼓展起了工业。本来对展矿山、铁路还有些顾忌的老李,这次则彻底放开的脚步,大力吸引洋人投资。
英法等列强得知李明峰控制了北方第一口岸天津,纷纷表态支持,他们相信和李明峰合作要比和清政府合作容易的多。随着英法美的工程师抵达中国,铁路修建工作也得以展开,先是在直隶进行地质勘察,这个工作恐怕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李明峰知道,展工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不得。
顺德府的沙河铁矿也告别了土法采矿,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造。英国和法国在顺德府当地修建了两座大型炼铁厂。
李明峰离开北京回到保定处理事物的第三天,一直想要见的那个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