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来京中生存,是要靠山的,以前安乐侯府这个靠山,其实一点也不牢,真出了什么事,其实根本借不到多少用处,顶多也就是在外面拿这个当大旗,吓唬吓唬一些想占他们便宜的人。
但现在不一样了,安然成了定国侯,后来甚至成了皇后,自己人,这靠山就牢靠了,要是他们出了事,他们相信安然会帮他们的。
既然如此,哪敢要安然的钱,要是拿以前的养育之恩当回事,一次两次地要钱,之后消磨干净了感情,把好不容易出现的靠山气跑了,他们朝哪哭去?
而只要跟安然关系好,还怕没钱用吗?不说别的,自从安然成了皇后后,他们卖小吃的摊子经常有些大主顾来光顾,他们根本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摆一天摊,往往只用摆一会儿,就有大主顾将东西全买了。
他们也知道这些人,多半是冲着安然来的,但是,他们只要不在安然面前说什么就行了,毕竟人家是来买东西的,在没说出要他们在安然面前说什么话之前,他们总不好不做生意,不把东西卖给人家,那岂不是平白得罪了人家?
而就这样,就让他们最近的收入越来越多了,既然单靠着皇后养父养母的名头,日子就能过的不错,那何必还找安然要钱,跟安然闹僵关系?等闹僵了,别人知道了,还有谁会来买他们的东西?只怕将来子女上进科举,都会有阻碍呢,所以他们傻了才会干这样的事。
知道细水长流的他们,自然就没收安然的钱了。
安然多多少少也明白他们的想法。
不过对他们愿意跟她打好关系,安然还是乐见其成的。
知道自己对他们很重要,他们就不会仗着是她养父养母的身份,在外面胡作非为,这让她也能放心些,毕竟她也不想他们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看着自己成了皇后,就在外面猖狂起来,最后惹出了大、麻烦,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让她都救不下他们,所以自然是有底线比较好。
张氏来宫中感谢一番就走了,不敢多打扰安然,毕竟安然这会儿怀孕了。
而安然本以为,只给李父捐了虚衔,没什么的,结果这天就从张氏无意中透露出来的话中,发现李欣然又在作妖。
原来,李欣然听说安然给李父捐了七品虚衔,就跑到安乐侯府,将这事跟安乐侯府的人说了,挑拨地说,安然养不熟,捐虚衔,只给她养父养母家捐,却没想过给安乐侯府捐,说安乐侯府她也有好几个兄弟的,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还有一个可以有荫封,其他也都没有职位,也是白身,她给养父家捐了,生父家这些兄弟,她就不捐了?就算养父家只捐了她养父一个人,没捐兄弟,那,生父这边,怎么着也得捐一个人,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吧?
很显然,李欣然这就是挑拨。
而李欣然之所以挑拨,自然是看安然嫁进了宫里,成了皇后,她心里羡慕嫉妒恨罢了。
尤其是听说安然出嫁的时候,李老太爷将自己的梯己,给了安然不少,让安然加上皇家给的那一份嫁妆,她自己在边关挣的,还有安乐侯府公中按例给的,据说有好几十万的嫁妆。
而她呢,出嫁的时候,由于安乐侯府落魄,只给了一万两嫁妆,就出嫁了。
同是安乐侯千金——哪怕她不是真千金,但只要安乐侯夫人认了,那她就是真的——她只有一万两嫁妆,李安然有几十万两,这让她心里能平衡得起来?自然是嫉妒死了,所以才会一听说这事,就跑到安乐侯府挑拨了起来。
总想着挑拨成功了,安乐侯府的人就会找安然的麻烦,那样不用自己出手,就能让李安然受点罪了。
安然听说了这个,不由觉得好笑,想着还真如她所料,只要她混的好了,李欣然就会作妖,都不用她着急李欣然不找她的麻烦,她不好收拾李欣然。
不过李欣然的话,也很搞笑,说什么她养不熟,这难道不应该是她对李家人不好,她挑拨李家人才该说的话吗?跟安乐侯府说,安乐侯府养她什么了?怎么就叫养不熟了?
再说了,李家养了她,所以她回报,安乐侯府没养她,不说补偿她就算了,现在将她认回来了,还要她花钱养他们,脸怎么就那么大呢?她相信除了李欣然,安乐侯府其他人没那么大脸,毕竟不说别的,她虽没给他们捐个虚衔,但是,仅皇后娘家这个光环,就已经让安乐侯府沾了不少光了,他们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要真这样不识趣的话,她不介意真的认李父李母为父母,不再认安乐侯府为父母,到时他们哭都没地方哭去。
别以为她干不出来这事,要真惹恼了她,她是干的出来的。
而安乐侯府也的确像安然想的这样,他们的确没那么大脸,觉得自己没养安然,安然还要花钱给他们府中子弟捐虚衔。
不过,心里被李欣然那样说了后,也的确有点不舒服罢了,毕竟这人嘛,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看安然对养父家好,对自己家一般,他们就受不了。
但现在安然是皇后,他们再怎么不舒服,却也没法说出口,既不能跑进宫骂安然,也不敢在外面说皇后不好,毕竟那样说的话,别人看他们跟皇后关系不好,谁还会搭理他们?倒霉的也绝对不是皇后,而是他们。
因为心里憋屈,还不能说什么,这让安乐侯府的人不免越发窝火。
他们不敢怪安然,就怪上了李欣然,暗道这丫头,跑回来说这个事干什么?这不是给他们添堵吗?
——所以李欣然想让安乐侯府找安然的麻烦,那是不用想了,也不想想如今安然是什么地位,她不敢找安然的麻烦,安乐侯府敢找?所以她注定要失望了。
这时的李欣然还不知道,张氏跟安然说了她找安然麻烦的事,然后这事也被建元帝知道了。
快穿之不当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