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第7章 委员长面授整军要旨
到了总统府被引进一间小会客室,刚一坐下,蒋介石就匆匆走了进来。一种带浙江口音的国语己经在邓汉祥的耳朵里如雷鸣般地响起来;
“四川军队太多,应该缩编!”
声音冷峻坚定,勿容商量。一双冷冰冰的目光直逼在邓汉祥脸上,像是在下命令。
因为有备而来,邓汉祥听到这话,心中依然平静,他知道委员长的脸色会依人、依时、依地变化无常。此时见委员长的作态,心下琢磨;果然应了机场上的那番话,想来这便是今天的主题了。于是说;
“关于缩编军队事,只要川内各军都一视同仁,在同样的标准下进行,自无问题。刘主席一直都是同意的,不难遵委员长之命照办。”
四川省内除了刘湘的军队,还有四个军,相互间常是推诿扯皮,要大家一同坐下来商定挖自己根基的各项细节,待达成一致,也要费去相当时日了。
邓汉祥的这点小把戏自然瞒不过委员长,不待邓汉祥继续往下说,委员长的浙江国语又在耳边响起来;
“四川一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甫澄身体多病,兼管军民两政,深恐他体力不逮。中央拟派能同他合作的人去任省主席,让甫澄专负绥靖地方的责任,使他便于休养,对地方和他个人都是有利的。”
显然,委员长这番讲话,理由冠冕堂皇。
对于这个题目,邓汉祥早有腹案,答道;
“关于军民分治一事,拟请中央再加考虑。因川省在防区时代混乱多年,人民深受其苦,自前年省政府成立,川政统一后,关于地方治安及用人用钱各方面,始稍有眉目。今若截然划分,军政民政分由两人负责,恐难收辅车相依之效,转增中央西顾之忧。”
邓汉祥说的也是实情。但蒋介石不为所动,一点没有妥协的余地:
“四川情况复杂,甫澄军政一统,各方多有微词,于他于国都是十分不利的。今天这个问题,中央己经作了决定,不必多说了。”
邓汉祥见对方毫无退让,继续谈下去,恐成僵局自断后路。于是婉转说到;
“委员长日理万机,不能多来麻烦,可否指定一位负责要员从长研讨,使汉祥多有陈述的机会?”
委员长知道,刘湘未到,今天的谈话是不会有结果的,这个开场白只是一个敲山震虎、隔墙传声。于是表示同意。
“你去找敬之谈,你们是同乡,又是故交,我会交待给他的。你在中央政府部门负过责,知道要以中央大局为重的。”
邓汉祥与何应钦是一个省的同乡,而且相互间还有一段深交。
光绪未年,贵阳兴办陆军小学堂,邓汉祥和何应钦都先后进入了这所学校,两年后陆军小学毕业,又都升入武昌陆军中学。何应钦在一年后被派往日本读士官学校,直到辛亥革命回国。后来在1919年,邓汉祥在黔军总司令部任高等顾问时,何应钦在黔军任旅长,两人又添同事之情。
1921底,何应钦在贵州的一场权力纷争中失败,一时傍惶无奈,栖身上海,。恰好此时,邓汉祥在浙江省作总参议。他不仅接济何应钦,还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到广州孙中山那里去,帮助孙中山组织革命军。
何应钦不忘这段历史。此后,大凡邓有所请,何应钦在权力之下都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处处关照。因此,邓汉祥也视何为打开各种关节的一把钥匙,为了刘湘的事情,多次找他帮忙。
从委员长那里出来,邓汉祥径直找到何应钦:“缩编军队和军民分治两件事,何不分两个步骤来办理?即先缩编军队,稍后再提分治,同样可以达到中央的愿望;如必欲同时进行,逼得太急,或恐另生事端,反倒不好办了。”
何应钦也希望此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刘湘逼得无路可走。他也清楚地知道,在“西安事变”时,他曾暗中派他的胞弟何缉伍亲去成都游说刘湘,要刘湘支持自己对西安的军事行动。若果能取代蒋介石坐上黄埔系的第一把交椅,一定重报。此时如果把刘湘逼急了,他把这件事抖出来,在委员长那里岂不对自己是雪上加霜?
于是,何应钦求见委员长,反复说明邓汉祥提到的两点理由。当邓汉祥再去见委员长时,委员长退了一步,就再也没有提到军民分治的事,只是强调了川康整军会议必须在七月初进行,不得再拖。
邓汉祥回到四川,向刘湘报告了在庐山会见蒋的全部经过。刘湘清楚,蒋最忌恨自己在两广事变中和西安事变中的表现。此事虽经邓汉祥和自己多次说明和解释,以蒋的城府,哪里就能轻易搪塞得过去?
其实,刘湘也不是完全抵制整军。从道理上讲,四川是一省,省即必须服从中央。如果各省都自行其是,国家岂不分裂?这一点,刘湘是清楚的。问题在于,刘湘要在政令和军令统一的过程中,让自己和自己的集团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点,抓牢手中的枪杆子就是前题了。
现在,蒋介石通过何应钦拿出了川省的整军方案。但这个方案的条件实再太苛刻,如果全案照搬,川中各军的团长以上军官都由中央委任,相当于要刘湘将全部军队拱手相让,赖以起家的本钱全部变成委员长的了。
刘湘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案,于是变着花样通过何应钦向委员长竭力讨价还价。从3月到6月,双方的讨价还价一直在进行,在主要的问题上,双方都在坚持自己的原议,尚无有结果。
何应钦将情况汇报完备。
趁着委员长的鼻子里“唔,唔”两声没有了下文,何应钦转了一个弯,探探委员长的底,问道:“依委座的意思是不是川省内其它几个军也都一视同仁?”。
“这个,这个由你看着办。”,
听到这句话,何应钦心中轻松了许多,他知道委员长给自己留有余地。于是又说道:“开会的日期就定在下月初,会上的一些细节,我再和顾墨三商量一下。”
“好的,好的,这个,事情要抓紧。”
“我担心刘浦澄会顶着不干,他那个人我是知道的,性子来了也犟得很。”
“你和他那个邓鸣阶不是故交吗?听说刘浦澄对他是言听计从,你可以多和他谈谈,这个,要他深明大义。”
于是,整军会议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何应钦告辞,起身走了。委员长知道,何应钦在内部以心慈手软著称,被人笑称“何婆婆”,望着这位何婆婆的背影,委员长摇了摇头。
蒋介石也知道,刘湘在同他软拖硬磨,玩游戏。要他刘甫澄俯首就范,仅靠何应钦是不行的。刘湘不像贵州的王家烈,追剿红军的大军一压境,顺手牵羊,便教他乖乖交出军政大权,情愿去当寓公了。不过,委员长自有一套对付地方实力派的办法。这套办法久经应用,己被委员长砺练得炉火纯青。蒋、冯、阎大战时对付冯玉祥,蒋、桂战争时对付李宗仁等,不久前的两广事变中又对付陈济棠,从未失手。无论形势多么险恶,都会使委员长稳稳把握胜算。
今天同何应钦谈的都是桌面上的就事论事,本不寄予太多的希望。真正的杀手锏就是另外的一手,据报己颇有成效,到时候发作起来,管教他刘浦澄只有乖乖交出军政大权。它正由顾墨三在干,连何应钦也不清楚。
邓汉祥脑子里飞快一转:去年六月,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组成抗日救国军,通电全国呼请国民政府领导抗日,拟进军湖南,向蒋介石进攻,史称“两广事变”。
在两广事变中,刘湘违背蒋的旨意,非但没有通电指责两广据地称兵,反而调兵遣将准备策应,共同倒蒋。殊不料两广事变维持仅月余,被蒋以重金买通陈济棠手下几员大将,连陈济棠的几十架飞机也全部叛逃到蒋那边去了,事变遂告土崩瓦解。事变结束之后不几日,蒋介石即来电召刘湘到庐山会晤,刘湘知道事情败露,大感焦急,只好把邓汉祥支到庐山应付。
邓汉祥上庐山之前,便四方斡旋,输通关节。在武汉找到己经在担任湖北省主席的杨永泰,没想到杨永泰开口就对邓汉祥说:“你这位大军师,认为陈济棠造反,就是倒蒋的机会到了,便怂恿起刘甫澄连夜调动军队,准备围攻重庆行营及成都军校来响应陈济棠。我过去听信你的话,拼命帮刘甫澄的忙,复兴社分子造了我许多谣言,连我都大受影响,被发配到湖北来,现在找我又有什么用?”又说“熊式辉现在很得宠,又正在庐山上,你去找他看看能不能帮你的忙。”因为杨永泰与邓汉祥有旧,说起话来也无须遮拦,直截了当。
邓汉祥从杨的话中察觉到刘湘的举动己是满城风雨了。
跟着邓汉祥又去找正在庐山上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疏通,熊式辉活动一番,也无着落,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待进了美庐的客厅,见到蒋满脸怒气,不待邓汉祥坐下,便叫副官拿来地图,盛气厉色地指着地图说;“甫澄夜里调动这些地方的军队,作附和陈济棠反抗中央的活动,不要以为我不知道,这个我己经完全清楚了。你辅佐甫澄,不帮助中央稳定局面,反而看着甫澄造反,当何至此?这个,不要在这里强辩了!”愤愤之情,溢于言表。
委员长浙江口音说国语,“强辩”常让人听成“枪毙”。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将领打了败仗,被委员长招来训话。这位将军百般解释,委员长大怒,拍着桌子大骂他“强辩”。这位将军误听成“枪毙”,吓得几乎魂不附体,两脚打战,面如土色。委员长看见此人神色大异,方知误会于是改口。此事被众人传为笑话。
委员长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只是由于在极端愤怒时常常冲口而出。此时便是如此。
邓汉祥当然知道这则笑话,自然不会因“枪毙”和“强辩”来干挠自己的思路,依然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力加解释,信誓旦旦否认有调兵之事。并谓即令有之,也是为了剿匪而不是为了附和陈济棠,因为四川的土匪向来同袍哥组织互通一气,互通情报。所以军队的调动必须在夜间进行方才不至于泄露消息,委员长不要轻信谣言。另外还历举刘湘过去维护蒋介石、忠诚于中央的若干事实;
“刘主席拥护委员长十年如一日,当初宁汉分裂大局未定时他没有反;当中原大战胜负未分时他没有反,今天下己定,他又何至如此!”邓汉祥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勉强敷衍过去。
去年底西安事变时,刘湘又欲起兵支持张杨,要一举用武力拿下重庆成都所有中央在川机构等。
这件事说起来还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