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局部反攻(14)
雄心悖悖的关东军是少壮派的乐园,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北进,而且他们向来不把俄国人放在眼里。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场日俄战争一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是在一九○四年二月至一九○五年九月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一场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大国为争夺我国的东北而在我国的领土上展开搏杀,可怜的中国却被双方喝令保持中立,任凭两个强盗在自己的胸膛上践踏。日俄双方从海上打到陆上,在我国东北旅顺、长春等地以数十万大军和数百门大炮对垒,尸横遍野,战事惨烈。最后又从陆上打到海上,尽管俄国士兵不顾死生作战,但最后俄军依然大败,不仅在陆上溃不成军,在海上的两支太平洋舰队也被消灭。
俄军第二太平洋舰队司令亲王受伤被俘。据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到医院看望昨天的对手、而今天躺在病**俘虏,用一种文质彬彬的声音称赞对方作战英勇顽强。而亲王说:“败在您这样优秀的指挥官的手下,不是耻辱。”
不管怎么说,区区弹丸岛国打败了横跨欧亚两洲、人数和武器均占优势的大国。俄军统帅在作战时畏首畏尾、犹豫不决,以及俄军士兵缺乏训练的作战素质一直让岛国的胜利者嗤之以鼻。
三十五年以后,当年日俄战争的继承人仍然用这样的目光来看待在铁腕人物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和他的红军,以为红军不过同当年的沙俄军队一样,不是关东军的对手。于是,关东军不断地在边境地区进行挑衅,制造边界事端,一边用这种手段揣摸苏联红军的实力和意图,一边企图造成赢家的既成事实,压迫军内的南进派和“不扩大派”就范。
一九三八年夏,关东军在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图门江畔发生边界冲突,这是有名的张鼓峰之战。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三日,双方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边境的诺门坎再次发生边界冲突。
在地图上看来,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有一块像只靴子一样嵌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名不见经传的诺门坎就位于这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九二一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后,边境地的划线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地区,诺门坎就是这样的一块地区。在这只“靴子”内有一条哈拉哈河,当这条河成南北流向的地段,边界是沿河还是定在河东,双方持有异意。于是,这块地区天生就成了穷兵黩武的关东军寻衅肇事的地方。
一九三九年五月中旬,蒙古边防军同伪满警备队发生冲突。这正是关东军巴不得的事情。很快,冲突开始扩大和升级,双方都在进一步集结兵力。关东军除了担任主攻的第二十三师团以外,还增加了第二和第四师两个师团作预备队,同时调集空军一个联队和关东军坦克团主力参战,指挥官也改由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
六月下旬,关东军航空兵深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一百二十公里,突袭苏蒙联军的飞机场,同时以重兵和坦克部队越过哈拉哈河攻击苏蒙联军。
斯大林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诺门坎地区的冲突,他知道,这是关系到苏维埃共和国后方安全的大事情。这次,为了狠狠地教训日本人,他为关东军找来一位克星。六月初,时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朱可夫将军奉命担任贝加尔军区司令和苏蒙联军司令,指挥苏蒙联军狠狠打击趾高气扬的关东军。朱可夫不仅欣然受命,还提出了一整套作战计划,要求增加空军力量、增调三个步兵师和二个坦克师。
斯大林慷慨地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还调给不少优秀的飞行员和先进的作战飞机,使苏军的兵力和火力都远远超过日军。
朱可夫精心设制了一套陷井,将日军坦克团诱入平坦开阔的大草原,在六百门大炮铺天盖地猛烈轰击和航空兵迅猛异常轰炸下,五百辆坦克和四百辆装甲车发出雷鸣般马达声向日车突击。双方在开阔的草原上展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场坦克大战。日军的坦克和飞机明显不及苏军先进,纷纷被打得起火冒烟,近二百辆坦克和百余门自行火炮被摧毁。很快,在苏军强大的火力下,日军被赶回哈拉哈河以东。
八月下旬,朱可夫再次以数倍于日军的兵力和火力向河东展开猛攻。在河东处于防守的关东军被滚滚而来坦克群惊得目瞪口呆,上百架飞机在天空狂轰烂炸,关东军主力被分割包围,第二十三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被彻底打垮。日本人终于尝到了机械化集群在航空兵的联合打击下那种令人心惊胆颤的兹味。
这是一场地地道道和货真价实的战争,可是无论胜方和负方都相当低调,把它定格为边境冲突,迅速地签订了和平协条约。
日本人尝到了苏联红军的铁拳,清醒地认识到要在西北利亚同苏联红军争雄还不是时机。要紧的是暂时保持北方的安定,让南进得以进行。关东军内的“北进”少壮派被免职,其中包括关东军的司令长官和时任参谋长的矶谷廉介,就是那位在去年三月在滕县同二十二集团军作战的第十师团师团长。北进派暂时偃旗息鼓。
斯大林不惜重兵要迅速结束远东的战事,是因为在苏联的西面还虎视眈眈地站着一个更凶恶的敌人。
如果把苏联的远东地区比作苏联的后门的话,那末,苏联的欧洲部分就是它的前门。在它的前门,希特勒德国已经逼上来了。
一九三二年开始,希特勒在德国执政,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总理。在希特勒战争理论的治理下,德国的经济就像开足马力的机器,隆隆地开动起来。到一九三八年,曾经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贫困、失业、混乱的德国,已经焕然一新,经济复兴,工人农民的社会福利大大改善,整个社会展现出无比的活力。
在这种繁荣的掩饰下,德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地膨胀起来。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它的空军已经超过英国,陆军已经超过法国,而且建起世界独一无二的坦克师团和师械化师团。德国重新跃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希特勒雄心悖悖,他要实现他那疯狂的野心。
首先,他吞并了奥地利,又通过慕尼黑协议占领了捷克。
九月一日,在德国同波兰的边境上,悄悄集结在德波边境的一百五十万德国军队对波兰的“闪电战”突袭开始了。德军的坦克集团如钢铁洪流一般涌进波兰平原,在强有力的引挚下驱动的机械化部队对波兰人引为自豪的骑兵展开了像绞肉机般的屠杀,仅仅一星期的时间,波兰首都华沙陷落了。
德军的攻击速度出乎莫斯科的意外。仅仅是凭着刚刚签订不久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其中的秘密条款,红军越过苏波边界,占领了波兰的东部,隔着一条不成文的界线同德军对峙。于是,在苏联本土同德军占领区之间只存在了半个波兰的缓冲带。
这样,在苏联的前门和后门就像安放了两个巨大的火药桶。
斯大林当然清楚,虽然苏联同德国、日本都签订了和平条约,但在强权世界中国家的安全是靠力量来平衡、而不是仅靠条约来维持的。在条约之外还要有以自己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实际动作,即使将来同德、日任何一方发生战争,也要尽最大地努力来避免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因此,对苏联来说,中国的抗日战场就成了在它的远东地区牵制百万关东军的最好的杀手锏。
于是,苏制武器源源不断地运进中国,苏联航空自愿队来华参加对日的空战,苏联的军事顾问团来到中国并深入到各战场。苏联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前期以实际行动援助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希特勒对苏联动手,它的卫国战争开始以后。
苏联的军事顾问都是一些在革命战争中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军官和各军种的专家,具有很高的军事理论素质,他们既秉承莫斯科的意志,又在中国战场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苏联政府对中国的实际援助,他们对中国战场的指导和建议,往往得到国民政府的特别重视。
诺门坎停战后,莫斯科急切希望中国战场上再狠狠地对日本人的屁股踢上几脚,而委员长在南岳军事会议后所确定****阶段也需要在战场上展开新的攻势。同时,委员长也要向莫斯科开出一系列清单,要我揍日本人,得给我武器。而且还要向斯大林证明,送来的苏式武器在中国战场上也并不是白给。显然,在战场上对日本人发动一次全方位的有效力攻击符合中苏两国的最高利益。于是,一九三九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冬季攻势”作战计划产生了。而且,在“冬季攻势”作战计划的指导下,全国各主要战场上掀起了一轮风起云涌般对日主动攻击作战。
冬季攻势开始前,一九三九年春节前夕。
二十三集团军五十军军部迎来了另外一位国际友人。她来自地球的另一方的遥远国度,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美国作家,她的名字:艾格妮丝 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对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感情,她爱憎分明、热情大方、目光敏锐、充满活力和战斗精神,而且具有浓烈的民主进步思想。史沫特莱一九二九年来到中国,到一九四二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离开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十二个年头。抗日战争开始后,她动员并组织了包括白求恩、柯隶华在内的一批加拿大和印度医生到中国敌后抗日战场参加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她访问过不少的前方、战场、游击区、重庆、延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不少的国民党军队,为此,她写过不少著名的战地报导。她在延安和朱德总司令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她要为朱德写传记,朱德惊讶地问为什么?她回答说:
“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了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
史沫特莱向往中国,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她以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自豪,她在美国受到反动势力不断迫害,后移居到英国。一九五○年五月不幸因胃癌晚期去世,在她的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唯一信念和唯一誓愿,就是那些贫困的、被压迫的人民的解放。而中国革命的成就,已经是这一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她在遗嘱中还要求,她的葬礼中要奏出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且要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中国。
后来,她愿意实现了,她的骨灰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朱德亲笔为墓碑题字。
她的最后的绝笔是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这次,史沫特莱受郭勋祺军长的邀请,从新四军的驻地起程访问相邻的五十军。在这次访问中,史沫特莱以敏锐目光,特别是女姓特有的视角,对五十军进步的和落后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评价。后来,史沫特莱以“转变中的五十军”为题,将访问的情况发表在《史沫特莱文集》中。文章写得十分精采,提出的问题尖锐中肯,勾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前线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