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日暮途穷

(大盟与诸位书友一齐发力,打赏很燃啊!)

绍兴三年,十二月,南宋一年之内,第三次迁都。这次迁得非常干脆彻底——直接迁到了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

广州在宋时,是岭南蛮荒湿瘴之地,通常用来流配官员的。赵构居然将新都选在此处,可见被逼到了什么程度。

新都后面就是茫茫大海,很明显,这次南宋君臣已经铁了心,再也不退,也无路可退了。

迁了新都,但满朝无人欢欣鼓舞,俱是一脸愁惨。此次迁都,与逃难无异,其狼狈苦楚,更甚往昔,几乎赶上当年被金兵踢着屁股,撵过长江时的凄惨。一路之上,哗变不断,士卒逃亡;土人、毒虫袭击;暴雨山洪摧折,更是寻常;当真是无日不死人,以至到了最后,甚至发生了大量中、低层官员潜逃。

南宋的军队,尤其是刘光世的御前巡卫军,大半来自中原及河北,均为北兵。在当时,北兵普遍强于南兵,这也是刘光世军队战力强的原因。这些北兵远离家园,迁到江南这等花花世界,倒还算好。但一纸诏令,被勾抽到荆南这等远离故土的蛮荒之地,许多士兵就有怨言。等到南宋再迁广州,退入那人所共知的氲瘴之地,从此家园万里,只在梦中,士兵们如何还能再忍受得住?

大规模的哗变、叛乱、潜逃,甚至整营整军地拉走队伍,连号称“王夜叉”的王德,都拦不住。

至于官员潜逃,那更好理解,他们的家产、家眷、田地,全在江南及中原。如果能逃到一个更好的地方,譬如南渡之后,由中原迁徙至江南。倒还可以接受,可是由江南到岭南……这是妥妥的作死啊!不跑才怪,真当咱们是赵宋忠狗?

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当广州城终于遥遥在望时,军队缩水近半,官员逃亡超过七成,南宋元气大伤。再难恢复了。

如此惨淡之局,对绍兴朝君臣的打击,堪称致命。自入广州城后,官家再未临朝,终日卧病在床。而偏偏在此时,华国派来使者。正式向绍兴天子提出一揽子盟约。

所谓一揽子盟约,就是华国一次性提出所有要求,只要宋国同意,自此以后,两国秋毫无犯,华国军兵,再不踏入宋国疆土一分一毫。

这份一揽子盟约。条件非常苛刻,主要条款有三:一、宋绍兴天子去帝号,称宋王;二、宋国将荆湖南路、江南西路、福建路等诸路,割让给华国;三、宋国岁纳银二十万两、帛十万匹。

面对这份严苛的盟约,宋国朝臣激愤者有之、怒斥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沉默。

随后,左相赵鼎、右相秦桧、知枢密院事张浚等一干重臣。前往行在面谒躺在床榻上的绍兴天子赵构。

此时的赵构,面色腊黄,双眼无神,两颊内陷,须发半白,再不复当年儒雅倜傥之俊逸——须知此时的赵构,还不到而立之年啊!

赵构的身体原本是极好的。但自海上被俘之后,身心倍受打击,身体就渐不如前。再后来,兴元帝赵栩的一杯加料的药酒。严重损害了赵构的身体,而赵构之后未等身体康复,强行出使东京,更使得这损害加剧。从那时起,赵构就落下了气虚、胸闷、胸痛、咳嗽、咳血的毛病。待到了岭南这种湿瘴之地,夙兴夜寐,忧心国事,劳神乏身,邪瘴侵体,终于引起总爆发。

赵构,垮了!

若非有太医国手,加上宫廷不缺珍贵药品,不计代价使用以之续命,只怕这个绍兴天子早就一命呜呼了。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令其苟延残喘而已,似往昔那般生龙活虎,或者恢复如常,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赵构看到这份盟约,也是出奇的沉默,单薄的胸膛起伏,一阵剧咳,待侍者拭去嘴边痰渍后,才嘎声道:“诸卿相携而来,想必已有定论,不妨直言。”

诸臣之首赵鼎,沉声道:“禀陛下,臣等以为,去尊号之事,万不可答应,大宋绝不可降为方国。至于那三路之地,荆湖南路战乱经年,已成焦土,这个烂摊子送与华国倒也无妨;江南西路匪患猖獗,剿之不灭,赋税难收,徒耗钱粮,留在手上亦是累赘;福建路尽在华国兵锋之下,无十万大军,难以戍守,纵想保之,亦是难为……”

赵鼎的说话声,被赵构剧烈咳嗽打断,内侍慌忙为官家抚背顺气,奉汤以伺。

赵构饮了汤药,气息顺了些,方才微微喘息道:“诸卿之意,三路之地,可予?”

南宋君臣都没有提第三条进贡之事,相对于前二者而言,这实在不算什么事,而且华国要求的进贡也不多,无非就是要个宗主国的面子而已。这点两国都心知肚明,倒不会在这小事上扯皮。

张浚扬了扬眉,想说什么,却感觉被秦桧扯了扯袖子,终于把话吞下去。说实话,最不想交地盘的就是他,但实在没办法,没钱没粮,那来的军队,没有军队,怎么守地盘?现在把这些已成烂摊子的地盘交出去,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可以集中力量,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到一处,方才能锻造出一支堪能保卫朝廷的精兵。

这是目前为止,唯一可行之策。若能以这些沉重的代价,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还是值得的。

三位重臣的沉默,代表默认。

赵构再问:“依诸卿看,此约若订,华国是否会遵守承诺,再不南向?”

秦桧应道:“岭南乃穷恶之地,华君要之何用?背负背盟恶名,为取氲瘴之地,何等不智?”

赵构满意点头:“争取保留帝号,其余条件,皆可答应。”

待赵鼎、张浚离去之后,赵构独留下秦桧,屏退左右,缓缓道:“刘、张及诸将近来如何?军心如何?”

秦桧近前低声道:“回禀陛下。刘平叔(刘光世)、张伯英(张俊)、王子华(王德)、杨公浩(杨密)诸将,近日频聚,虽言所为军事,但营门一闭,内中如何,无人知晓。陛下,值此人心惟危之际。不可不防啊!将犹如此,军心更是……”

赵构细长的凤眼眯缝,苍白如敷垩的脸色,此刻更是难看。

秦桧偷望了一下官家脸色,轻声道:“和议若成,则大局可定。乱兵悍将,实为圣朝之大忌。祖宗之法,早有明训啊……”

赵构微不可察地点点头,闭目挥手,当秦桧长揖退出之后,赵构双目倏睁,一双泛黄的眼瞳。阴森得可怕……

……

绍兴四年,二月,华国与宋国和议签订,宋主去帝号,称宋王;割让三地;岁贡银、帛。两国以岭南为界,互不侵扰。宋国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尊号,降为郡国。

四月,朝廷下旨。刘光世平叛有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张俊授签书枢密院事。这最为常见的收将权之法,二将岂有不知之理,均以有疾,向朝廷奏呈交出兵权。

按常理,刘光世卸职之后。接任的应当是王德;而张俊卸职之后,接任的应当是杨密。但令人意外的是,接任御前右军的却是另一员南宋宿将解潜;而接任御前巡卫军的,则是张公裕。

这一下。引发了两军严重不满,更令两员大将一肚子火。如果说,接替张俊的解潜,还算是一位老资格宿将,军功资历不在杨密之下,扬密虽有火,却不得不憋着的话,那张公裕接替刘光世,可就令王德火大了。

南宋初的将领,没几个是好脾气的。别的不说,单说上面几位:历史上,解潜就曾与王彦在干过仗,两军因逃卒之事,军士交斗于市,并最终造成王彦被贬,离开八字军。王德,这位号称“王夜叉”的悍将,更是在苗刘之变时,拒绝服从韩世忠的指挥,并在争执中,杀掉韩世忠手下统领陈彦章,自家也下狱并差点被砍头。而郦琼的叛逃,更是因为与王德争相统领刘光世的部队而引发。

在这个时空,郦琼已死,没法与王德争了,但却换成了一个更令王德不服的张公裕。张公裕此前不过是和州防御使,虽曾有过击败出海追袭赵构的金兵的战绩,却如何能领大军?

激愤之下,王德与前来交接的张公裕发生口角,怒而殴之。王夜叉是何等重拳,张公裕如何吃得消?被一阵痛殴后,重伤不治。失手杀人的王德自知死罪难逃,在其子王琪、王顺的极力掇使下,率御前巡卫军五千人马,逃出石门驻地,北上投降华军。

历史当真给南宋开了一个大玩笑,虽然“淮西事变”(即郦琼叛乱伪齐事件)没有发生,却变成了“岭南事变”。其实严格说来,这种偶然带着一种必然——只要南宋“强干弱枝”、猜忌领军大将的百年国策不变,这种叛乱的发生,是早早晚晚的事。

只不过,让“杯酒释兵权”的老赵家子孙不去猜忌大将,何其难也。

此次事变,主管兵事的知枢密院事张浚,遭到以右相秦桧为首的群臣猛烈弹劾,最终被罢枢密之职,贬谪出朝,出知地方。

接下来,秦桧又将矛头对准了左相赵鼎,历数其在绍兴三年这个南宋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年份,毫无建树,反而令朝廷一而再,再而三陷入困境。赵鼎身为首相,当为此负责,引咎请辞。

赵鼎的支持者也不甘示弱,列举种种,加以反驳。两派大打口水战,相互指责。小小朝廷,庙小鬼多,弄得是乌烟瘴气,颇有神宗及哲宗年间“元佑党争”复炽之势。

最后是赵构再也躺不住了,抱病上朝,否决了弹劾赵鼎之议,这事才算消停下来。

散朝之后,赵构心腹内侍首领曾择,交给秦桧一卷手扎,说是官家新制御宝,请右相雅正。以赵构的书法成就,这般说辞却并非谦逊,而是因秦桧本身也是位书法大家,著名的“宋体”就是他发明的。君臣二人过去时常交流书法心得,互赠墨宝。象这样御赐手扎之事,亦是寻常。

秦桧不疑有他,微笑接过。归府之后,焚香沐浴,诚心礼斋,方才欢喜展开——在这一刻,他的笑容凝固了。

手扎上只有两个如干戚飞舞、寒意森森的大字——慎独!

此语出自《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标准的之乎者也的话,核心意思只有一个——自律!即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句民间大白话说。就是不要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秦桧在这一刻,冷汗涔下,脊背尽湿。

……

绍兴四年五月,赵构身体日渐虚弱。隆佑太后忧心如焚,满朝文武心怀戚戚。

右相秦桧费尽心思,从罗浮山请来一位据称活了二百岁的仙师。送来灵丹。经过层层验证之后,交由赵构服下。还别说,赵构自服此丹药后,精神日渐好转,气色也好很多。内宫外朝,一片喜色。秦桧也因献灵丹之功,重得赵构信任。

七月十三,申时。下朝回府不久,秦桧忽然接到一封密报,以其城府之深,袖袍亦不禁为之微颤。当即命人备桥,匆匆赶到尚未修建完毕的皇宫。

再次见到这位绍兴天子,嗯,或许只能称之为绍兴王了。但见他脸色青灰,眼布血丝,面容浮肿,满嘴溃烂。榻下盂盆尽是血沫。七月岭南,三伏酷暑,赵构却盖着三层被子,还瑟瑟发抖。

眼见秦桧出现,赵构又惊又怒,气喘吁吁,冲门外哑声道:“孤(王只能称‘孤’了)不是让仙师……咳咳……仙师来么?秦相,何故来此?”

秦桧躬身为礼,慢慢从袖后抬起头,目光闪动:“特来探视殿下。”

赵构怒道:“孤无需秦相探视,快快退去!”

秦桧身体缓缓挺直,脸上神情与言语竟是前所未有的据傲:“本相若不来,谁为殿下送行?”

赵构虽然病入膏肓,但神智未失,一听话头不对,那张死人脸顿时变得阴森可怖,从厚被里伸出颤抖的手,戟指秦桧:“你……好胆!竟欲效张邦昌故事不成!”

秦桧摇头:“殿下错了,桧绝不会学那张子能(张邦昌字),做那般蠢事。殿下故去之后,本相必向华天子奏请发还徽宗之诸皇子,任选一人入宋为君。桧只愿为一人之下足矣。”

“一人之下……原来如此。”赵构冷笑连连,“莫忘了,就算孤不在了,还有左相赵鼎。”

“赵鼎?殿下定是重疾善忘,竟忘了已将此君罢相了么。”秦桧一拍脑门,似乎才想起什么,伸手入袖,在赵构惊惶的目光中,掏出的却不是匕首,而是一卷黄绫圣旨,缓缓展开给赵构观看。

赵构眼睛瞬间瞠大——这其实只是一道普通的贬谪令,这样的诏令,赵构生平不知批过多少。但眼前这道诏令,却又极不普通。不仅仅因为贬谪的对象,是当朝左相,更因为这道诏令,赵构从未见过,但却是他本人的手迹。

“你……你……”赵构嘴角流血,神情凄厉,“你竟摹仿孤的手迹……来人!来人!”

秦桧将圣旨放在御案之上,旁边便是堆得高高的奏折。所有御批过的奏折,都将由捧宝官捧御宝请赵构用印,当然,也将会包括这道圣旨。无论今夜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这些奏折与圣旨的用印生效——哪怕赵构已不能亲自动手用印。当然,前提是赵构本人不能否认这道圣旨的“真实性”。

赵构能否认吗?秦桧认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能!

秦桧并无半点惊慌,好整以暇道:“殿下不必徒费心力了,曾择已奉太后懿令,尊仙师之命,将百步之内所有内侍、禁卫屏退,以便施展仙家法阵,为殿下续命。”

仙师!灵丹!赵构在这一瞬间,终于明白前因后果。这哪里是什么仙丹,分明是催命的虎狼之药啊!

真相,常常是催命符。便如此刻的赵构,面容扭曲,一手长长伸出,鸡爪般的手指颤巍巍戟指秦桧,一手抚胸,青灰色的脸越憋越红,口鼻溢血,越涌越多,淋漓洇身……

约莫半刻时后,寝宫传来秦桧一声哀嚎:“殿下,殡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