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我们和普通恋人一样,吵过、闹过,但终究没有分开过。”5年前,面对患艾滋病的男友万梓星(化名)的坦言,90后佛山人邹倩玲(化名)选择了包容和接纳,从相识、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直到生育了一个健康宝宝,他们的爱情“长跑”已走过了7年。(详见12月2日《广州日报》A7广东新闻版《身染艾滋遇真爱 人生重来》)
其实,两人在2011年相识之初,万梓星已经从戒毒所康复,渴望尽快融入社会。这时,邹倩玲的出现让他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万梓星是不幸的,因为家庭变故让他失足走上了歧路,但万梓星也是幸运的,他身边有着爱他、支持他的妻子。邹倩玲说,“从我接受了他的求婚以后,我就知道,以后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婚后,两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两人一齐面对疾病,赚钱治病,并鼓起勇气生育孩子。他们曾在20万元治疗费面前犹豫了,但经过双方的努力,他们克服了困难。
邹倩玲说,“他努力付出,对家人负责,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我愿把一辈子托付给他。” 对该案例进行过持续跟踪的古孟祥,是广东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警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他看来,戒毒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生命唤醒生命。我们为这对艾滋病夫妇的爱情故事感动,但邹倩玲却说,“我们只是万千普通情侣、夫妻中的一员。”当下,更为迫切的议题在于,HIV患者应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如何被大家接受。
在世界艾滋病日当天,记者走进位于佛山市三水区的广东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和两位HIV患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他们因一时的错误而酿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但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该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HIV患者已有10年,该所专管区的艾滋病戒毒人员中,有不少人保持着良好的操守率,而且有的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找到了理想职业,有的在所里学习了SYB创业培训,走上了自主创业的人生路。
而这些戒毒人员在戒毒所“毕业”后,还将通过社会工程——社会延伸帮教戒毒模式。广东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副分所长刘学传表示,这一模式在珠三角地区推广得较好,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有待加强,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来源:《广州日报·佛山新闻》201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