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新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思维活动,其激发因素和表现形式大多是非理性因素,这就更加突出了它的动态性。但是,同任何其他创造性活动一样,企业家创新也有一套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否则,企业家创新就会由有序走向无序,由严密的逻辑思维走向逻辑混乱,同个人的任性、固执、偏狭或奇发异想等毫无区别了。企业家创新的规则同时也正是人们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必须遵从的原则。

(1)独立性原则。

所谓独立性,是指企业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不能拘泥于旧框框,不能迷信于权威,也不可屈从于压力者或扭曲思维和实践的规则,而只能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真理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家创新是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状况下进行的活动。

独立性原则在企业家创新中至关重要。没有独立性,就没有进取和创新。但是,这里强调的独立性,不是孤立封闭状态下的独立,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如果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把自己关在深居里或者隐于丛林中,不接触社会,不接触实践,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独立”地、不受任何外界影响地考虑问题,这种“独立”只能是孤僻,是闭门造车。同样,如果不管他人正确与否,故意与他人唱反调以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和特别,这种“独立”也只能是怪癖。

(2)求异性原则。

求异性原则是企业家创新的又一重要原则。求异性原则是指,企业家不能满足于常规,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具有求异求新的心理,在求异和求新中迸发创新的火花,把握改变现有状况的契机,是一种在异中求新、新中求变的原则。事物的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离开了多样性,统一就没有了生气和活力,只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自身重复;离开了统一性,多样性就会变得紊乱,失去汇聚的中心,成为众多事物的机械堆积。同时,事物不仅是多样性的统一,也是在多样性中求得发展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不是在自然资源非常富饶的地区,而是在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且差异性大的地方。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企业家在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不能满足于现状或某一方面的长足发展,而应在现状和单方面发展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寻求不同于现状的新的方面和关系,这种新的方面或关系,既是多样性,是新,又是异。求异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求新原则或求多样性原则。

但是求新、求异不是单纯为了求新、求异,不是为了出风头,突出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一个人,不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企业家,不在工作中动脑筋进行企业家创新,而是为了个人得失和名声等做出许多新颖奇特之事,这不是企业家创新中的求异,而是对求异性原则的歪曲和误用,只会闭塞自己的创新思路。

(3)跳跃性原则。

跳跃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企业家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省略事物的次要步骤,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善于超越思维的时间跨度,抓住不同时期事物的相同之处,从而以最快的思维速度揭示未知。

正确地运用创新的跳跃性原则,不仅能够提高思维速度和思维效率,更能够攻克思维堡垒,指导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也许能给企业家以很大的启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得益于一个苹果落地这一最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事件。说它平常,是因为高处的东西没有支撑会下落到地上、地面的东西不会无缘无故飘起来,这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几千年来也没有人对它产生疑问。说它不平常,是因为苹果下落、物体不会无缘无故飘起来这种平常现象背后有其更深刻的原因。从同一种现象中看出平常与不平常就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一种是常规思维,认为苹果落地不过是瓜熟蒂落而已,可能是什么东西碰掉的等等;后一种则是企业家创新过程中常用的跳跃性思维。牛顿借助于与企业家创新类似的跳跃性思维方法,敏锐地意识到苹果落地可能同物理学领域的一个堡垒有关,以跳跃的方式,忽略了一些次要方面,把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充分显示了跳跃性原则在实践中的魔力。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企业家创新必须把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正确性。实践是检验创新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性原则的贯彻实行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原则的贯彻,因而也是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根本性原则。离开实践,企业家创新的其他原则就会变形或被误用,例如,独立性变成孤僻性,跳跃性变成臆想中的胡乱联系等等。企业家不仅要在理论上保证实践性原则的重要地位,而且要切实贯彻到行动中:在每一项重大决策制定前,应当先调查研究;实施前,先在小范围内试点,从实际操作中找出不完善的地方,根据实践修改补充完善;如此经过若干反复之后才能实施推广。杰出的企业家都具有不断创新的习惯,因为在创新中他们能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于企业家创新问题,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企业家与创新》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论是个人,还是在一个组织机构中,企业家都有明显的特性。这并不是指个人性格上的特点。据我30年来的体会,越是具有多重性格的人,就越能应付创新的挑战,那种追求稳定而不愿冒险的人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创新家。他无法成为政治活动的领袖、军事指挥员、甚至领航的船长。因为在这些工作中都需要决策,而决策的核心是不肯定性与风险。事实上,任何敢于面对风险作出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它有理论与概念的基础,而不只是依靠直觉。”

德鲁克的论述一方面说明企业家创新需要有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来实现的。企业家创新能力现实地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它需要技巧,却又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完全是一种天赋,完全依赖于直觉。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企业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挫折之后才能取得。其创新能力要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和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其创新过程需要想象、联想、推理等多种思维方法。简言之,企业家创新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经验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引起、推动和维持的,是能够通过学习特定方法而提高水平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都是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1)相关法。

相关法作为企业家创新方法之一,是指企业家在进行创新活动、寻找最佳思维时,思路受到其他事物已知特性的启发,联想到与自己正在寻求的思维结论相似或相关的东西,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此释彼的目的。相关性方法是以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这一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其运用依赖于较强的联想力。由于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一事物的解决往往影响到周围的众多事物。正是这种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性,使得相关性在企业家创新活动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领导,企业家需要处理的问题具有全面性,相应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应是全面的,利用相关方法就可以把许多学科融进自己的视野之中。例如,系统科学起源于自然科学,最早也应用于自然科学,随着世界日趋系统化,企业家把系统科学同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结合起来,建立了系统领导学;再如,环境、伦理、社会价值问题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日益加强,企业家和领导科学研究者把环境、伦理、社会价值等学科运用于经济决策之中,出现了环境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经济的社会价值问题等新学科和新问题。上述新学科的出现,正是企业家运用相关方法进行思维的成果。

要把相关法灵活地运用于企业家创新活动中并非一件易事。这要求企业家着重培养洞察事物间相关性的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关键,善于对思考的内容进行要素分解和分类,提高见此思彼、以此释彼的能力。

(2)正向思维法。

所谓正向思维法,就是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方法分析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进程思考和推测。这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一般只限于对单一事物的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都从过去走到现在、由现在走向未来。正向思维法正是依据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特性,了解其过去、现在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就可以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预测其未来。正向思维方法虽然只限于对某一种事物的思考,但它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有了充分了解、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了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进行领导和科学研究工作时不可忽视的的较为深刻的方法。

坚持正向思维法必须充分估计现有的工作条件及自身具备的能力,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这是正向思维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家获得预见能力并保证预测正确的基本条件。

(3)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在思维路线上与正向思维法相反的一种创新方法,是指企业家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改变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列顺序,从反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从A事物与B事物的联系中反推出B事物与A事物的联系。

逆向思维法利用了事物的可逆性。由于事物具有可逆性,对同一件事企业家可以从反方向进行推断,寻找常规的岔道,并沿着岔道继续思考,运用逻辑推理寻找新的方案。这种方法在实际领导活动中十分行之有效。日本某成功企业家的经营发展之路正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法。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日本销路很好,国内同行业厂商大都把眼光瞄准国内市场。该企业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开辟国内市场的同时,力图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外投资建厂,很快彻底占领了国际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逆向思维法从逆向看问题,寻找常规的岔道,其运用是有条件的。这种“寻找”不是任意主观的搭配或推理。上述实例中的日本企业家之所以逆向地寻求国外销售,是基于国际市场的确需要此类产品,否则盲目转移目标只能导致资金流失甚至企业破产。同理,运用逆向思维法必须掌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因果倒置,不能主观臆测。比如,由于把握住消费者求新、求廉的心理,反季节销售商品在一些地区一段时间内曾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某企业经营者从这种特殊事例中得出“季节与商品生产及销售关系不大”的结论,并依此来安排生产的话,最终必将导致经营的失败。

(4)转向法。

转向法是企业家创新的又一方法。转向法是指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若思路或工作方法在某一方向上受阻,便及时转向另一个方向,经过多次选择和转向,最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方法。事物是由多方面、多层次构成的复合体,事物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创新活动的时候,不必因一个方向受阻而沮丧懊恼,完全可以另辟蹊径。转向法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得到十分普遍的应用,并经常取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在企业思想工作中,当企业家批评某位违纪却不肯认错的员工时,必须不时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才能让违纪员工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教育。再如,在谈判中,若对方不易被说服或沿原方向继续会对己方不利,就应及时转变方向,寻找利于自己的新方向,以获得谈判的最终胜利。如果一个人没有执著进取的精神,观察力差,对事物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即使想转向也不知转向何方,无法把握机会。所以,转向法对运用者有较高的要求,即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够为转向提供思维入口;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进取,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的境界。灵活地运用思维转向,使之成为企业家创新链条中一个又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使人们的思维和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性成果。

(5)转移法。

创新需要企业家目标专一、精神集中,但这不是绝对的。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解决一个问题有时会百思不得其解,迟迟难以攻破,这往往是因为把思路较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个问题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束缚了创造能力,因而走入死胡同。此时的最佳选择是放松并转移视线。转移法是指当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处于身体劳累、大脑疲乏的状态,尽管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却找不到富于创造性的答案时,应该暂时放下手边的工作,把目光、思路、兴奋点转移到其他管理活动中去,或干脆撇开工作去休息,使身体得到恢复,大脑神经得到调节。当企业家体力充沛、心情愉快地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时,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会发现创新性的方法,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企业家创新的方法还有很多,不只限于上述5种。在实际创新活动中,还可以随时发现总结其他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已有的,还是未知的,每种方法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运用,而不能作事前的、主观的规定,认定解决某一问题必须采用某一种方法。这样不仅违背了企业家创新的基本特性,也有悖于上述几种方法的共性———灵活性。

杰出的企业家都具有创新的习惯,以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永葆青春,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阻碍创新的因素

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排除各种障碍。这里列举几点现代企业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1)知识贫乏。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缺乏与解决某个问题相关的知识,没有可以用作创造性加工的原材料,一味凭空想象,是谈不上发展创新能力的。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广泛涉猎,开拓视野,对于意欲有所作为的企业家来说实属头等大事。

(2)无批判地学习。

学习知识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学习不得要领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创新诚然离不开继承,它必须在前人已获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关键在于如何既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又不成为老思路的俘虏。陷入传统思路的框架,创新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束缚。

(3)习惯性地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思维程序,现代企业家也不例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观念在头脑中形成恒定的思想锁链,思考时常常沿着相同的思路进行。这种习惯性思维一旦固化,就会妨碍新思路的产生,限制企业家创新的发展。现代企业家要清醒地认识习惯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摆脱束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过分地责备求全。

过分地责备求全是妨碍企业家创新的心理障碍之一。有这种心理的人十分容易责备自己,对自己的成就和行为过分挑剔。精益求精固然是好事,但凡事都有一个“尺度”,不应当片面地夸大或者绝对化。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相对的,是某时某刻某地某状态下对某事物的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事物层次的多样性,都会给我们的认识和活动带来困难。过分地责备求全是一种忽视了事物及认识特性的不客观的态度,其结果只会导致自己失去自信心。

(5)胆怯,缺乏自信。

胆怯是创新的危险敌人。创新总是和风险连在一起的,对于处在现代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家尤其这样。由于胆怯而不敢冒必要的风险,创新就无从谈起。缺乏自信心严重妨碍企业家创新的发生。没有自信,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信任,对能否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持否定或模棱两可的态度,畏缩不前,独创性成果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首次提出了“量子假说”,此后由于长时间怀疑该论点的可靠性,同时对自己缺乏信心,最终未能完成这一物理学史上的革命性突破。缺乏自信的企业家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不敢开创新局面,不敢承接新问题,而只会按照陈旧的规则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原创性。成功是与自信、勇气和胆魄密不可分的。

(6)自满和固执己见。

创新的契机是从不满足于现状开始的。自信利于创新,而自满会使人安于现状,不再有创新的欲望。创新还需要主见,但过分固执己见会使主见变成偏见,不能集思广益。成功的现代企业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能力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又能从谏如流、吸收他人意见。

在处理自信和自满的关系问题上,苹果公司的兴衰史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苹果计算机公司80年代初创造出了如此多的奇迹,例如说,那些令人兴奋的可以玩各种精彩游戏的苹果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取代了笨拙的DOS指令的美妙绝伦的图形界面,那些十分方便的图标等等。人们实在难以想象它会在19年间经历从盛极一时到昨日黄花的全过程,衰落到仅仅作为一个特定小市场的生产商苟延残喘地活着。苹果公司的衰落证明单靠一时的革新和大胆的想象力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苹果公司衰落的历程应该给那些善于创新、但却过分自满的现代企业家及高层技术专家以深刻教训。创新精神是苹果公司的核心文化,同时对创新与自满关系处理不善则为它撒下了灭亡的种子。从公司成立伊始,技术上的“创造者”们就全然藐视那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内向、封闭的文化氛围妨碍了苹果公司向更大的市场扩展。具有独创性的麦金托什型计算机由于缺少后继支持力量,又不能接受非苹果公司的技术,迟迟未能推向市场。在乔布斯被约翰·斯卡利撤职以后,麦金托什机才得以开放。但是斯卡利和继他之后的迈克尔·斯科德勒一样,都无法说服那些技术创新才能更进一步准许他人使用麦金托什操作系统的专利。如果当初的说服成功,苹果公司可能早已称霸于世界计算机市场。除此之外,苹果公司的领导层由于过分自满而缺乏市场创新意识,他们一直对市场持漠视态度,听任其核心技术停滞不前。当微软公司推出视窗95软件的时候,苹果公司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对此,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2月5日一期中有文章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才和创新能力并不能补偿傲慢、封闭和管理不善,不能弥合一个自满的董事会造成的大漏洞。企业家创新所付出的努力完全可能因为自满而付诸东流。

杰出的企业家都具有勇于创新的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自满只会让他们的努力所得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