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健康思考型者个性的改善,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别以为自己总比别人聪明

非健康思考型个性的人喜欢用自作聪明来显示一下自己的优势,殊不知,此为拙劣之举。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自以为是的人经常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如果你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的意见,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这样,你就有机会影响对方了。

有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虽然考虑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来仍是不尽如人意,反而弄巧成拙,经常会与谈话者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使气氛格外紧张。在这种氛围下谈话,是使人感到伤脑筋的,谈话的双方都觉得自己与对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阂(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心理上的感觉罢了),不能进行深入地沟通,感到别扭、尴尬、不舒服,甚至恼怒。这是双方交际的失败,然而这种场面却屡屡在生活中出现。

究其原因,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但是双方都不让步,不愿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敌对状态,剑拔弩张.哪里还有诚意沟通呢,分明是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既达到了目的,且增进了友谊。

特别是在我们知道这次谈话是要与对方进行一次讨论重要问题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善读“无字之书”

生活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大书。非健康思考型个性的人在埋首尺牍之余,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认识和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就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从生活、社会中积累知识。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

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财富、地位与能力的象征。中国的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当今对实践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醒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害处。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地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对你的人生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那些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误入歧途或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尽好地读通读透“有字之书”,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死书”读成活书,就要善于读“无字之书”。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若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僵化,逐渐死去了。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

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如果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浩瀚的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

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紧密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事业的一条准则。